恭喜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徐丽宏获国家专利权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龙图腾网恭喜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申请的专利森林凋落物降雨截持与蒸发观测装置与方法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权,本发明授权专利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授权公告号为:CN109406728B 。
龙图腾网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在2025-04-01发布的发明授权授权公告中获悉:该发明授权的专利申请号/专利号为:201811482283.2,技术领域涉及:G01N33/00;该发明授权森林凋落物降雨截持与蒸发观测装置与方法是由徐丽宏;王云霓;王彦辉;于澎涛;刘泽彬;曹恭祥;王晓;熊伟;左海军设计研发完成,并于2018-12-05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专利申请。
本森林凋落物降雨截持与蒸发观测装置与方法在说明书摘要公布了:本发明的森林凋落物降雨截持与蒸发观测装置与方法,其中观测装置包括观测托盘,还包括自计式雨量筒,观测托盘的内部设置有滤网,观测托盘的内部的底板设置有导流孔,导流孔与渗漏水分观测筒通过导水管连接。本发明的观测方法包括:步骤一、确定森林凋落物降雨截持与蒸发观测装置的安装位置;步骤二、安装森林凋落物降雨截持与蒸发观测装置及初始参数确定;步骤三、森林凋落物降雨截持与蒸发观测;步骤四,计算凋落物降雨截持与水分蒸发。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观测森林凋落物的截持降雨量及降雨结束后的凋落物水分蒸发,测定的凋落物截持量和水分蒸发更加准确;同时,还可以进行长期连续动态观测,为更加客观评价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等水文生态功能提供科学参考。
本发明授权森林凋落物降雨截持与蒸发观测装置与方法在权利要求书中公布了:1.一种森林凋落物降雨截持与蒸发观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一、确定森林凋落物降雨截持与蒸发观测装置的安装位置;步骤二、安装森林凋落物降雨截持与蒸发观测装置及初始参数确定,所述森林凋落物降雨截持与蒸发观测装置包括用于承接森林凋落物及森林凋落物截持的降水的观测托盘,还包括设置于观测托盘旁边的自计式雨量筒,所述观测托盘的内部设置有用于承接森林凋落物的滤网,所述观测托盘的内部的底板设置有用于森林凋落物截持的降水流出的导流孔,所述导流孔与渗漏水分观测筒通过导水管连接,所述滤网可拆卸的设置于观测托盘的内部,所述滤网的底部设置有称重传感器,还包括数据采集器,称重传感器、自计式雨量筒、渗漏水分观测筒分别与所述数据采集器连接,所述观测托盘包括棱柱状的承接部和棱锥状的引流部,所述引流部的锥尖向下,所述导流孔设置于所述引流部的锥尖,所述滤网设置于所述承接部和引流部之间,自计式雨量筒设置4个,4个自计式雨量筒分别位于观测托盘的四周,观测托盘的上方设置有遮挡网,所述森林凋落物降雨截持与蒸发观测装置还包括用于承托观测托盘的支架;步骤三、森林凋落物降雨截持与蒸发观测;步骤四,计算凋落物降雨截持与水分蒸发,所述步骤一包括:在观测样地的4个角为起点,沿对角线的14、12、34位置设置安装位置,每个观测样地至少设置6个观测位点;所述步骤二包括:在所述安装位置,安装森林凋落物降雨截持与蒸发观测装置,安装完成后,测量观测托盘的尺寸,测定滤网的初始质量,按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分层取样森林凋落物,将取样后的森林凋落物放置于滤网之上,取部分凋落物测定凋落物水分含量,确定未分解层的凋落物的干重和半分解层的凋落物的干重;所述步骤三包括:设置森林凋落物降雨截持与蒸发观测装置的参数,将自计式雨量筒和渗漏水分观测筒接通电源,自计时间频率为1次30min,称重传感器数据自计频率也设置为1次30min,自动测量的参数包括:降水量、凋落物水分渗漏量和凋落物质量的动态变化;所述步骤四包括:在连续观测数据基础上,估算降雨截持与水分蒸发,观测托盘的面积为A,前一日凋落物的测定质量为M1,后一日测定的质量为M2,凋落物的初始干重为M0,观测托盘内的单位面积的凋落物水量变化△S:△S=M2-M1A,如果降雨发生时,近似蒸发量E≈0,设定凋落物层的质量变化是凋落物的降水截持量,根据林内穿透降雨总量P=△S+渗漏量L+蒸发量E,△S=P-L,根据自计式雨量筒的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计算林内穿透降雨总量P,根据渗漏水分观测筒的观测值计算渗漏量L;降雨结束后,P=0,△S+L+E=0,如果降雨结束后还存在水分渗漏量,假设蒸发量近似为0,按水量平衡原理估算一个降雨事件的降雨截持量,当无降雨发生,且无水分渗漏发生时,P=0,L=0,此时蒸发量即为凋落物水分散失量:E=-△S。
如需购买、转让、实施、许可或投资类似专利技术,可联系本专利的申请人或专利权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其通讯地址为:100091 北京市海淀区东小府2号;或者联系龙图腾网官方客服,联系龙图腾网可拨打电话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龙图腾网”。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