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福建理工大学;福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陈礼洪获国家专利权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龙图腾网恭喜福建理工大学;福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申请的专利一种基于余氯衰减模型的二供管网智能循环控制系统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权,本发明授权专利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授权公告号为:CN119739218B 。
龙图腾网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在2025-05-13发布的发明授权授权公告中获悉:该发明授权的专利申请号/专利号为:202510256303.8,技术领域涉及:G05D21/02;该发明授权一种基于余氯衰减模型的二供管网智能循环控制系统是由陈礼洪;白欢龙;许兴中设计研发完成,并于2025-03-05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专利申请。
本一种基于余氯衰减模型的二供管网智能循环控制系统在说明书摘要公布了:本发明涉及市政供水控制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基于余氯衰减模型的二供管网智能循环控制系统,包括生活水箱、供给管网、连接管、供水泵组、直供水管、回流管、数据采集模块和控制器。数据采集模块可采集连接管内生活用水的初始余氯浓度、水中有机物浓度、水温和流速等关键参数,控制器搭载的控制模块能建立二次供水管网和水箱内余氯衰减模型,其参数涵盖上述采集数据,针对夜间低峰用水期的水龄问题,依据流量计和水质在线仪表数据,经模型计算对比水龄后决定是否启动循环。本发明有效解决了二次供水管网末端余氯不达标及二次加氯带来的弊端,通过智能循环利用余氯保障供水水质,提升了二次供水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本发明授权一种基于余氯衰减模型的二供管网智能循环控制系统在权利要求书中公布了:1.一种基于余氯衰减模型的二供管网智能循环控制系统,包括连接市政供水管(1)的生活水箱(14)、连接楼宇供水管道(15)的供给管网(12)、连接生活水箱(14)和供给管网(12)的连接管以及设置在连接管上的供水泵组(3),其特征在于:所述市政供水管(1)和连接管之间设置有跨越生活水箱(14)的直供水管(11),所述生活水箱(14)与供给管网(12)之间设置有回流管(13);还包括:数据采集模块,包括设置在连接管上的流量传感器(31)和水质在线监测传感器(4),所述数据采集模块采集连接管内部生活用水的初始余氯浓度、水中有机物浓度TOC、水温T、流速;控制器(5),所述控制器(5)搭载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用于建立二次供水管网余氯衰减模型和二次供水水箱内余氯衰减模型的建模次模块;控制子模块,所述控制子模块接收二次供水管网余氯衰减模型和二次供水水箱内余氯衰减模型的计算结果判断末端用户龙头水是否达标,进而控制电动阀模块及供水泵组(3)动作;所述电动阀模块包括:设置在生活水箱(14)与市政供水管(1)连接端端头处的电动阀A(2),用于控制生活水箱(14)与市政供水管(1)之间的水流通断;设置在生活水箱(14)与连接管连接端端头处的电动阀B(21),用于控制生活水箱(14)与连接管之间的水流通断;设置在直供水管(11)上的电动阀C(22),用于控制直供水管的水流通断;设置在回流管(13)上的电动阀D(23),用于控制回流管(13)的水流通断;所述控制子模块的循环控制逻辑如下:在夜间低峰用水期,根据流量传感器(31)收集的用水量数据确定夜间低峰用水期时长,以水质在线监测传感器(4)显示余氯值作为二次供水管网进水初始余氯浓度,根据水龄计算公式得到允许水龄的时长,若,则不开启循环系统,反之则开启循环系统;当以水箱与二次供水管网循环方式运行时,启动循环时,电动阀A(2)、电动阀B(21)关闭,电动阀C(22)、电动阀D(23)打开,供水泵组(3)运行,且调节泵组循环流速为1ms,循环启动到完成的时间为,其中,为循环管路总长度,将循环完成后的时间节点到下一次高峰用水期到来的时间间隔记为,循环完成后读取水质在线监测传感器(4)显示余氯浓度为,再次计算得到安全水龄,若,则循环有效,否则再次开启循环系统,若始终无法确保计算安全水龄大于管网实际水龄,则需采取相应措施补充水箱余氯;当以市政供水管网更新二次供水管网水的方式运行时,启动循环时,电动阀A(2)、电动阀D(23)关闭,电动阀B(21)、电动阀C(22)打开,夜间低峰用水期通过供水泵组(3)直接在市政供水管网抽水,确保小于水箱最高液位线,其中,为水箱底面积,为循环开始前水箱水量,为管网容水量,管网循环依据与水箱和二次供水管网循环方式相同。
如需购买、转让、实施、许可或投资类似专利技术,可联系本专利的申请人或专利权人福建理工大学;福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其通讯地址为:350100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学府南路69号;或者联系龙图腾网官方客服,联系龙图腾网可拨打电话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龙图腾网”。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