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带有极壳体和电子器件壳体的电的驱动单元_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_201910266200.4 

申请/专利权人: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申请日:2019-04-03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公开(公告)号:CN110365166B

主分类号:H02K11/00

分类号:H02K11/00;H02K11/21;H02K5/22;H02K5/173;H02K7/00

优先权:["20180404 DE 102018204991.2"]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4.04.26#授权;2021.04.23#实质审查的生效;2019.10.22#公开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特别是用于移调机动车中的能够移动的部件的电的驱动单元,该驱动单元带有壳体,该壳体具有金属的极壳体,该极壳体容纳定子和转子,并且该壳体还具有单独地制造的、轴向地与该壳体连接的电子器件壳体,该电子器件壳体容纳电子单元,其中,在所述电子器件壳体的内部集成有至少一个接触元件,该接触元件在所述极壳体与所述电子器件壳体之间形成导电的连接,以便形成接地连接,其中,所述接触元件以至少一个轴向的自由端弹性地贴靠在所述极壳体的内侧上,并且所述自由端从所述接触元件的横向于转子轴线延伸的紧固区域从切向方向轴向向下地弯曲,使得该自由端大致沿轴向方向延伸。

主权项:1.一种用于移调机动车中的能够移动的部件的电的驱动单元10,该电的驱动单元带有壳体11,该壳体具有金属的极壳体12,该极壳体容纳定子60和转子20,并且该壳体还具有单独地制造的、轴向地与该壳体连接的电子器件壳体30,该电子器件壳体容纳电子单元89,其中,在所述电子器件壳体30的内部集成有至少一个接触元件100,该接触元件在所述极壳体12和所述电子器件壳体30之间形成导电的连接,以便形成接地连接,其中,所述接触元件100以至少一个轴向的自由端102弹性地贴靠在所述极壳体12的内侧15上,并且所述自由端102从所述接触元件100的横向于转子20轴线延伸的紧固区域106从切向方向26轴向向下地弯曲,从而所述自由端102沿轴向方向25延伸。

全文数据:带有极壳体和电子器件壳体的电的驱动单元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独立权利要求所述类型的带有极壳体和电子器件壳体的电的驱动单元。背景技术由DE102012222683A1已知一种电的机器,其具有由金属构成的极罐。在该极罐上,轴向地布置有由塑料构成的插塞构件,在该插塞构件上又布置有由能够导电的材料构成的盖子。在此,盖子与极罐通过多个钢弹簧夹被夹紧,从而三个构件相对于彼此得到固定。在此,钢弹簧夹与极壳体和金属盖用作EMV-屏蔽,该EMV-屏蔽屏蔽干扰性的电磁波的射入和射出。这种外部的金属弹簧的安装相当繁琐,并且造成构造空间紧张。此外有如下危险:即,这些金属弹簧受到腐蚀,并且由此不利地影响其过渡电阻。附加地,可以在插塞构件周围布置与盖子和或极罐电连接的屏蔽板。然而,这种屏蔽板的制造和安装同样形成巨大的额外耗费。由本申请人的在后公开的DE102017207165.6已知一种驱动单元,其中,接触元件集成在电子器件壳体内部,以便使得电子器件壳体与极壳体的电的接地端(elektrischeMasse)连接。在剧烈振动和大的热负荷情况下,在此有如下危险:即,极壳体上的弹簧接触部松脱,并且电子器件壳体由此不再可靠地被电屏蔽。这个问题要通过下述本发明予以解决。发明内容相比之下,根据本发明的具有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的电的驱动单元有如下优点:即,通过使得轴向的自由端从切向方向轴向向下地弯曲来防止在振动和热负荷情况下自由端径向向内地移动,并且由此移动离开极壳体的内壁。通过使得自由端在其弯曲之后具有一定的松弛特性,这种松弛特性促使轴向接片沿切向方向回到其初始状态,由此始终都确保即使在高负荷下弹性力也沿径向方向增大,从而保证与接地连接部可靠地电接触。通过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的措施,得到了在独立权利要求中给出的特征的有利的改进和改善。如果例如在接触元件上恰好有两个自由端沿切向方向相对地轴向向下地弯曲,则这两个自由端形成与极壳体的U-形的弹性接触。如果U-形的叉式接触部的这两个自由支腿沿切向方向彼此移开,则两个支腿径向向外地支撑在极壳体的内壁上。即使一个支腿径向向内地移动,切向地相对而置的支腿由此会径向向外地受到挤压。因而通过叉形的接触部的两个平行的支腿始终都保证与极壳体地可靠地接地连接。通过使得接触元件的至少一个自由端由弹簧板弯曲成为冲压-弯曲件,由此通过材料的松弛特性始终都有如下趋势:即,自由端弯曲回到经弯曲的板的初始位置。然而,通过自由端的沿切向方向的这种移动,作用到极壳体的圆形弯曲的内壁上的径向压紧力进一步增强。相反,如果在已知的解决方案中自由端最初从横向于转子轴的平面沿径向方向轴向向下地弯曲,则这种自由接片在松弛移动时径向地离开极壳体的内壁弯曲。优选地,自由端具有这样的横截面,该横截面的径向延伸范围明显大于其在切向方向上的延伸范围。由此一方面使得沿径向方向在极壳体的内壁上的贴靠更加为点状,从而实现更大的压紧力。另一方面,通过其横截面,轴向接片沿径向方向向内的弯曲明显变得困难。通过合适地选取两个自由端的切向的、约为2至5mm的间距,并且朝向紧固区域具有相应的、约为1至2mm的弯曲半径,弹簧接触部与极壳体的径向贴靠点可以得到优化。由此,即使在强烈的振动负荷或者强烈的温差的情况下,自由端相对于极壳体的径向压紧力也得到了提高,由此在所有的工作条件下都可靠地保证了接地连接。如果在接触元件上,在至少一个自由端从切向方向轴向向下地弯曲时所在的区域内,沿径向方向构造有细长的凹槽,则接触元件的该部分得到加固,以防在轴向方向上弯折。由此,轴向的自由端可靠地保持在其径向的位置,这些自由端在该位置弹性地贴靠在极壳体的内壁上。为了进一步支持自由端的定位精度,不仅横向于转子轴延伸的紧固区域而且形成自由端的轴向接片的一部分都用电子器件壳体的塑料注塑包覆。这意味着,轴向接片的纵向延伸范围的一部分固定地用塑料注塑包覆,并且,仅仅自由端的轴向下面的区域轴向地从电子器件壳体的壁中伸出。为此,例如在轴向接片上冲压出卡锁元件,这些卡锁元件与通过壳体实现的注塑包覆形成形状配合。为了把接触元件准确地定位在电子器件壳体内部,在接触元件的紧固区域中冲压出例如定中孔,注塑-模具的相应的定中销插入到该定中孔中。由此可以精确地预先给定自由端的径向位置,并且由此预先给定作用到极壳体的内壁上的径向的压紧力。接触元件用于电路板的接地连接,或者用于电子器件壳体的金属屏蔽。为此,在自由端的相对的端部上,接触元件与电路板或者金属的壳体部件电接触。例如,接触元件可以借助于钎焊或压焊或者弹性的插塞连接而连接。如果电子器件壳体的壳体部件由金属构成,则该壳体部件可以直接通过相应的接触元件与极壳体连接,但也可以间接地通过与电路板电连接而与极壳体接触。优选地,电子器件壳体具有单独地制造的金属盖,该金属盖通过布置在电路板上的弹簧接触部与电路板电连接。为了使得电子器件壳体与极罐连接,在电子器件壳体上构造有柱形的圆周壁作为轴向的凸起,该凸起插入到极壳体中。相应地,在极壳体的凸缘上构造有第一径向梯级,该第一径向梯级承载轴向的凸起。在径向内部较深处,极壳体的内壁在径向方向上形成第二梯级,轴向的自由端径向地弹性地贴靠在该第二梯级上,以便形成接地接触。由此,这些轴向的自由端具有足够的径向自由空间,以便与极壳体形成径向弹性的电接触。接触元件可以优选地构造成插入件,所述插入件在用塑料注塑第一壳体部件时插入到模具中,以便然后利用壳体壁的塑料予以注塑包覆。由此在产生第一壳体部件的工作步骤中将接触元件固定。在一种替代的设计中也可行的是,接触元件构造成插入件,所述插入件在注塑壳体部件之后才被压入到壳体部件内部的相应的容纳部中。例如,插入件可以很便宜地制成弯曲-冲压件,并且可以很灵活地成型。在一种优选的设计中,在由塑料构成的第一壳体部件中布置有带有不同电子构件的电子印刷电路板。电子单元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接触元件在由塑料构成的第一壳体部件内部得到保护,以防并非所愿的电磁干扰辐射。同时防止电子单元将干扰性的电磁辐射排出至外界。为此,接触元件使得由金属构成的极壳体与电子印刷电路板电连接。电子印刷电路板还与由金属构成的第二轴向壳体部件导电地连接。通过使得电子印刷电路板既与极壳体接地,又与金属的壳体盖接地接触,实际上提供了用于电子印刷电路板的EMV-屏蔽的法拉第笼。在另一种设计中,接触元件也可以使得极壳体与由金属构成的第二壳体部件连接,而在此无需与电子印刷电路板或其它电子构件接触。在此,在由金属构成的两个壳体之间产生接地接触,在这些壳体之间布置有由塑料构成的第一壳体部件。由此以有利的方式使得由金属构成的整个壳体盖都接地,从而任意的电子构件或电子的电路板都可以直接地与由金属构成的壳体盖电连接,以便实现接地接触。在一种优选的设计中,接触元件一方面与电子印刷电路板电连接,并且另一方面与电动马达的极壳体电接触。在此,借助于不同的接触方法比如钎焊或熔焊或压焊或压紧,或者借助于弹簧接触部来实现,接触元件既与电子印刷电路板导电地连接,又与极壳体导电地连接。这种接触方法在此可以适配于例如电子印刷电路板在第一壳体部件中的安装方法,从而无需其它附加的安装步骤。电子印刷电路板与由金属构成的壳体盖之间的电连接在方法技术上特别有益地通过接触弹簧来实现,这些接触弹簧事先接触和布置在电子印刷电路板上。在此,在轴向地安装壳体盖的同时,在电子印刷电路板与壳体盖之间形成电接触,其方式为,使得接触弹簧轴向地弹性地压靠到金属盖的内侧上。在此,在极壳体与金属盖之间的接地接触一方面通过插入到第一壳体部件的壳体壁中的接触元件来形成,并且另一方面通过在电子印刷电路板与金属盖之间的接触弹簧来形成。在接触元件与电子印刷电路板和或壳体盖之间形成电接触的同时,通过在接触元件上成型定中销,也可以同时使得壳体部件相互对准,以便便于它们相互间的轴向安装。相应地,可以在电子印刷电路板上和或在壳体盖的内侧上布置定中定中容纳部,在轴向地安装时定中销插入到所述定中容纳部中。由此省去布置用于轴向地安装单个壳体部件的附加的定中元件。为了使得极壳体与第一壳体部件连接,例如在极壳体的凸缘上成型有孔,螺钉可穿过这些孔拧入到电子器件壳体中。如果接触元件与电子印刷电路板和或壳体盖的电接触通过接触销进行,则该接触销可以有利地容纳在定中容纳部中,该定中容纳部例如构造成速度螺母(Speednut)。通过把接触销插入到速度螺母-装置中,一方面产生可靠的弹性地贴靠的电接触,并且同时也实现了各壳体部件相互间的可靠定中。如果第二壳体部件被构造成用于电的驱动单元的冷却体,则可以把电子构件在第一壳体部件的内部布置成直接与壳体盖(作为第二壳体部件)的内侧热接触。在此,接触元件同时也可以用作热导体。壳体盖在此例如由铝铸造而成,或者深冲称为金属板。通过在外侧面上形成的冷却肋,可以快速地排出由电子器件产生的热量。由塑料构成的第一壳体部件在此按照夹心式构造方式布置在壳体盖与由金属构成的极壳体之间。在此,其连接-插头优选沿径向方向离开转子轴延伸。通过把电子单元轴向地直接布置在电动马达上方,可以在转子轴的端部上有利地布置信号产生器,该信号产生器与电子单元的相应的传感器共同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由电子单元检测转子位置,以便例如控制电动马达的电子换向,或者确定转子轴的转速或由转子轴驱动的部件的位置。在极罐的开口侧优选布置有轴承盖,在该轴承盖中例如借助于滚动轴承支承有转子轴。轴承盖尤其是第一壳体部件的组成部分,并且由此由塑料构成。在此,转子轴穿过轴承盖,并且伸入到电子器件壳体中,其中,信号产生器优选布置在转子轴的自由端上。特别有益的是,信号产生器沿轴向方向输出信号,轴向地直接相对的传感器元件可以检测这些信号。在此特别有利的是,该传感器元件直接布置在电路板上,其中,该传感器元件例如可以检测磁场的取向。通过把电子器件壳体布置在极罐的轴向开口侧,可以在极罐的相对侧在极罐的底部中构造贯通开口,转子轴穿过该贯通开口向外伸出。由此可以在转子轴的第二轴向的自由端上形成或布置从动元件,该从动元件例如移调机动车中的能够移动的部件,或者驱动泵或鼓风机。通过极罐的金属的底面和金属的圆周壁,该圆周壁特别是同时形成用于定子线圈的磁性的磁轭,驱动单元与金属的壳体盖及把它们连接起来的接触元件一起实际上完全被法拉第笼包围。由此,既不会有电磁干扰辐射从驱动单元射出,又不会有电磁干扰辐射射入到驱动单元中。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可由对说明书和附图的进一步说明得到,如其在本发明的后续实施例中予以介绍的那样。其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电的驱动单元的第一种设计;并且图2示出了另一实施例的详细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在图1中示出了电的驱动单元10,其构造成带有壳体11的电动马达9。在壳体11的极壳体12中布置有具有多个定子极的定子60,该定子与布置在转子轴线20上的转子62共同作用。转子62具有转子轴64,在该转子轴上布置着转子本体66,该转子本体优选由单个板叠片67组成。转子轴64在该实施例中借助于第一轴承68支承在极壳体12的底部14上。为此,极壳体12具有轴向的凸起16,该凸起构造成用于第一轴承68的轴承座。极壳体12构造成极罐13,该极罐例如制成深冲部件。转子轴64以轴向的第二端部63通过极壳体12的穿孔70从该极壳体中伸出,以便使得电动马达9的转矩传递到未详细示出的传动机构或泵或鼓风机上。在此,穿孔70构造在轴向的凸起16上,其中,在极壳体12的外部,在转子轴64上布置有或者在转子轴64上成型有从动元件74。极壳体12由金属构成,且可选地构造成用于定子60的电磁极的磁性的磁轭。在把电动马达9构造成EC-马达8时,在定子60中在极壳体12的径向外部区域内将电的线圈76布置在定子齿上,这些线圈产生磁场,以便使得布置在转子62中的永磁体78置于旋转之中。在该实施例中,极壳体12构造成大致柱形的极罐13,该极罐轴向开口地构造。在极壳体12的轴向的开口80上布置有轴承盖50,在该轴承盖中紧固有转子轴64的第二轴承58。轴承盖50例如是由塑料构成的电子器件壳体30的轴向的第一壳体部件31的组成部分。第一壳体部件31利用轴承盖50在极壳体12的开口的边缘81处轴向地插入。转子轴64的与从动元件74相对的第一自由端65穿过第二轴承58,在该第一自由端上布置有用于检测转子轴位置的信号产生器83。在第一壳体部件31中布置有接线装置77,该接线装置使得单个线圈76相互连接,并且使得电的相接头75轴向地从极壳体12的内部伸入到电子器件壳体30中。极壳体12与完全支承在其中的转子62形成预安装的构造单元18,不同的壳体构件31可以轴向地法兰连接到该构造单元上。为此在极壳体12的开口的边缘81上成型有凸缘22,在该实施例中电子器件壳体30轴向地贴靠在该凸缘上,该电子器件壳体由轴向的第一壳体部件31和轴向的第二壳体部件32组成。极壳体12和电子器件壳体30共同地形成驱动单元10的壳体11。轴向的第一壳体部件31轴向地贴靠在极壳体12上。为此,轴向的第一壳体部件31具有柱形的圆周壁23,该圆周壁轴向地插入到极壳体12中。在此,在极壳体12的开口的边缘81上构造有带有轴向环形轮缘的第一径向梯级108,圆周壁23轴向地支撑到该环形轮缘上。在轴向环形轮缘与圆周壁23的轴向端面之间布置有密封圈24,利用该密封圈使得极壳体12相对于电子器件壳体30密封。凸缘22和圆周壁23大致圆形地构造,其中,轴向的第一壳体部件31的基面在图1的俯视图中从上面观察例如大致矩形地构造,并且径向地突出于极壳体12。轴向的第一壳体部件31在轴向地背离极壳体12的一侧具有安装开口40,该安装开口被轴向的第二壳体部件32完全地封闭。这意味着,电子器件壳体30具有横向于转子轴线20的分隔平面34,在该分隔平面处,两个分开地制造的轴向的壳体部件31、32相互连接。根据图1中的设计,轴向的第一壳体部件31为此轴向地在圆周壁23的对面具有轴向的贴靠面35,该贴靠面贴靠在第二壳体部件32的配对面36上。在贴靠面35与配对面36之间,优选布置有环绕的密封元件39。第二壳体部件32例如借助于夹紧箍48与第一壳体部件31连接。为了使得第二壳体部件32相对于第一壳体部件31定中而布置有定中销33,所述定中销插入到相应的定中容纳部37中。第一壳体部件31优选借助于螺钉38与极壳体12的凸缘22连接。安装开口40在分隔平面34中大致矩形地构造。贴靠面35和配对面36包围安装开口40并且因此同样大致矩形地构造。第一壳体部件31由塑料制成,而第二壳体部件32由铝或钢板制成,以便更好地散热。例如,该铝-壳体部件借助于注塑工艺或压铸工艺制得。在此,在第二壳体部件32的外壁上成型有导热元件28,这些导热元件例如构造成冷却肋29或冷却凸块。在第一壳体部件31中集成有接触元件100,这些接触元件在极壳体12与由金属构成的第二壳体部件之间形成能够导电的连接。为此,在该实施例中将接触元件100构造成插入件101,这些插入件在注塑第一壳体部件31时被该第一壳体部件注塑包覆。接触元件100在第一自由端102处与极壳体12电连接。为此把第一自由端102构造成弹簧接触部103,该弹簧接触部弹性地贴靠在极壳体12的内壁上。接触元件100构造成具有紧固区域106的冲压-弯曲-部件,在该紧固区域处,接触元件100利用电子器件壳体30的塑料被注塑包覆。紧固区域106在横向于转子轴64的平面中延伸,其中,至少一个自由端102在其作为弹簧接触部103向下沿轴向方向25弯曲之前,在板-平面中沿切向方向26延伸。在此,第一自由端102沿轴向方向25从电子器件壳体30的壳体壁中伸出,并且通过弹簧力径向向外地压靠到极壳体12的柱形的内壁上。在安装第一壳体部件31时,弹簧接触部103在此沿轴向方向25通过另一第二环绕的梯级109受到挤压,该梯级使得弹簧接触部103径向地偏转。通过使得自由端102从切向方向26向下弯曲,经弯曲的自由端102的松弛移动引起沿切向方向26的移动,由此使得自由端102更为强烈地在径向上向外压靠到极壳体12的圆形的内壁上。由此可以保证即使在电的驱动件10的振动负荷和大的温度波动的情况下弹簧接触部103仍与极壳体12形成可靠的电连接。在第一变型中,接触元件100的第二端部104—例如借助于钎焊、压入或Schned-夹紧连接—直接与电路板88电接触。为此,第二端部104同样从第一壳体部件31的塑料壁中伸出,并且例如伸入到电路板88中的孔内。在电路板88上,至少一个接触弹簧110被电接触,该接触弹簧与第二壳体部件32的内侧形成接地连接。由此,在极壳体12与第二壳体部件32之间的通过接触元件100、电路板88和接触弹簧110实现的接地连接完全构造在壳体11内部。优选地,在第一壳体部件31内部插入恰好三个这种接触元件100,这些接触元件在三个不同的位置与电路板88连接。相应地,在紧邻接触元件100的第二端部104的附近,在电路板88与第二壳体部件32的内侧之间导电地布置有恰好三个接触弹簧110。在图1右侧示出了接触元件100的另一变型,该接触元件使得极壳体12直接地—特别是在不接触电路板88的情况下—与第二壳体部件32电连接。在此,第一端部102又作为弹簧接触部103贴靠在极壳体12的内壁上,并且在第一壳体部件31的塑料壁内部直接延伸至第二壳体部件32的内侧。第二端部104又从第一壳体部件31的塑料壁中伸出,并且在轴向地安装第二壳体部件32时直接接触该第二壳体部件。在此,第二端部104可以弹性地直接贴靠在第二壳体部件32的内壁上,或者借助于速度螺母元件112予以接触。为了安装电的驱动单元10,首先把预制的构造单元18与轴向的第一壳体部件31连接起来,优选与其旋拧在一起。在轴向地安装第一壳体部件31时,第一自由端102同时与极壳体12电接触。在该状态下,可以通过安装开口40给第一壳体部件31轴向地装配电路板88,且可选地装配其它构件。在将轴向的第二壳体部件32轴向地安置到第一壳体部件31的安装开口40上之前,把电路板88紧固在第一壳体部件31的内侧上。替代于粘接,电路板88也可以或硬或软地拧入到或者卡入到电子器件壳体30中。为了振动防护,电路板88也可以浮动地或者借助于弹簧元件减振地得到支承。在此,也可以使得接触元件100的第二端部104与电路板88电连接—特别是钎焊。同样,第二壳体部件32在其安置到第一壳体部件31上之前,可以装配相应的构件。在该实施例中,在第一壳体部件31上一体地成型有用于电接触驱动单元10的连接-插头42。该连接-插头42具有插头套环45,用于供电和传感器信号的单个触针46布置在该插头套环中。插头套环45在此径向向外地从第一壳体部件31离开。在电子器件壳体30内部,在电路板88上布置有第一抗干扰元件52,该第一抗干扰元件例如具有抗干扰电容器53。在把电路板88安装于第一壳体部件31中时,形成线圈76的相接头75和触针46与电路板88的电连接。这种电连接可以通过抗干扰元件52来实现,该抗干扰元件例如具有ELCO和或抗干扰扼流圈。第一接触元件100优选直接布置在连接-插头42附近,并且第二接触元件100直接布置在抗干扰元件52附近。在电路板88上,在面向极壳体12的一侧布置有传感器元件94,该传感器元件可以分析信号产生器83的信号。例如,信号产生器83被构造成传感器磁体84,其轴向磁场可被构造成磁体传感器95的传感器元件94探测到。该传感器元件可以例如构造成GMR-传感器或GMX-传感器,该传感器可以直接检测传感器磁体84的旋转位置。电子单元89可以分析该信号,以便由此例如操控EC-马达8的电子换向。此外,旋转位置信号也可以用于针对不同的应用情况来移动从动元件74。图2示出一种替代的设计,其中,自由端叉形地弯曲到接触元件102的紧固区域106上。为了更好地看清楚接触元件100,在图2中未示出电子器件壳体30,利用该电子器件壳体的塑料对紧固区域106进行注塑包覆。同样,只示出了接线装置77的冲压格栅,连同其叉形触头,但未示出用来注塑包覆接线装置77的冲压格栅的塑料。按照优选的根据本发明的设计,无论接线装置77的塑料,还是其中嵌入有紧固区域106的塑料,都是电子器件壳体30的组成部分。该电子器件壳体轴向地利用环绕的柱形的圆周壁23安置到极壳体12的轴向开口上。如图1所示,极壳体12又具有第一径向梯级108,电子器件壳体30的柱形的圆周壁23插入到该第一径向梯级中。然后在径向内部较深处,把第二梯级109构造在极壳体12中,弹簧接触部103径向向外地顶压到该第二梯级上。接触元件100例如由板材料冲压而成并弯曲,该板材料特别是主要具有铜组成部分。接触元件100的所示的紧固区域106基本上在横向于转子轴64的平面中延伸,并且在由电子器件壳体30的塑料构成的壳体底部的内部延伸。然后在所希望的位置使得接触元件100的第二端部104轴向地向上弯曲,以便接触电路板88,或者替代地直接接触由金属构成的第二壳体部件32。紧固区域106在此具有孔眼107,该孔眼适合于把接触元件100精确地定位在注塑模具中,在该注塑模具中对电子器件壳体30予以注塑。在此,接触元件100作为插入件借助于定中销定位在模具中,该定中销轴向地插入到孔眼107中。在朝向自由端102的进一步的径向延伸范围中,在紧固区域106内构造有沿径向方向27延伸的凹槽105。该凹槽105使得紧固区域106稳固,以便防止因径向地作用到自由端102上的弹簧力所致的弯折。由此,自由端102应保持处于其轴向的延伸范围内,并且不会径向向内地朝向转子轴64弯曲。为了形成弹簧接触部103而使两个接片沿轴向方向25向下弯曲大致90度,这些接片在冲压接触元件-板之后首先朝向相对的切向方向26延伸。在此形成了弯曲半径111,该弯曲半径从横向于转子轴64的平面沿切向方向26轴向向下地延伸。两个相反的弯曲半径111因而大致以两个自由端102形成向下开口的U。在两个弯曲半径111之间,材料沿径向方向27一体地朝向紧固区域106延伸,使得整个接触元件100一体地构造成冲压-弯曲件。在该实施例中,在自由端102的轴向接片上构造有小的卡钩96,这些卡钩在利用电子器件壳体30注塑包覆时卡紧在电子器件壳体30的壁材料中。这意味着,仅仅轴向接片97的轴向下面的部分从电子器件壳体30的壁中伸出。由于叉形地布置的两个自由端102的弯曲过程,两个轴向接片97在弯曲之前努力沿切向方向26回到其最初的位置,由此增大了两个自由端102的、沿切向方向26的净宽,从而这些自由端102以更大的程度径向向外地压靠到极壳体12的圆形的内壁上。两个自由端102的横截面优选矩形地构造。在此,沿切向方向26的宽度是冲压弯曲件的板厚度,并且构造得明显短于沿径向方向27的延伸范围,该延伸范围优选是沿切向方向26的宽度的多倍。由铜合金构成的板例如具有介于0.4到0.8mm之间、特别是0.6mm的厚度。在两个自由端102弯曲时,这些自由端沿切向方向26具有例如大约2至5mm的间距。在此,弯曲半径111例如为0.5至1.5mm,两个自由端102以所述弯曲半径从横向于转子轴64的平面沿切向方向26向下弯曲。需要说明,对于在附图和说明书中示出的实施例,单个特征相互间可以有多种组合方案。两个壳体部件31、32的设计也可以不同于矩形形状,并且例如同样如极壳体12一样,可以圆形地或椭圆形地构造。代替在极壳体12与第一壳体部件31—或者两个壳体部件31、32—之间的螺旋连接,也可以采用其它连接技术,比如卷边、咬合、榫接。电子器件壳体30可以多组件地构造,特别是带有金属盖。替代性地,电子器件壳体30也可以一体地构造,特别是完全构造成塑料-注塑件。根据驱动单元10的设计而定,电子器件壳体30可以容纳不同的电子功能组件,比如传感机构94、83,抗干扰元件52、53和EC-马达控制机构90,其中,始终都必须至少实现对线圈76的电接触。根据本发明的驱动单元10尤其适合设计成EC-马达8,以便移调能够移动的组件,或者用于机动车中的旋转驱动装置。在此,这种根据本发明的电动马达9可以特别有益地应用在外部区域、比如马达空间中,在那里,电动马达受到极端的天气条件和振动。

权利要求:1.一种特别是用于移调机动车中的能够移动的部件的电的驱动单元(10),该电的驱动单元带有壳体(11),该壳体具有金属的极壳体(12),该极壳体容纳定子(60)和转子(20),并且该壳体还具有单独地制造的、轴向地与该壳体连接的电子器件壳体(30),该电子器件壳体容纳电子单元(89),其中,在所述电子器件壳体(30)的内部集成有至少一个接触元件(100),该接触元件在所述极壳体(12)和所述电子器件壳体(30)之间形成导电的连接,以便形成接地连接,其中,所述接触元件(100)以至少一个轴向的自由端(102)弹性地贴靠在所述极壳体(12)的内侧(15)上,并且所述自由端(102)从所述接触元件(100)的横向于转子轴线(20)延伸的紧固区域(106)从切向方向(26)轴向向下地弯曲,从而所述自由端(102)大致沿轴向方向(25)延伸。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的驱动单元(10),其特征在于,在接触元件(100)上构造有两个轴向的自由端(102),这些自由端叉形地从所述紧固区域(106)沿轴向方向(25)延伸。3.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的驱动单元(10),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元件(100)由金属—特别是由铜板—构造成冲压-弯曲件,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轴向的自由端(102)从所述紧固区域(106)的板平面(98)如此沿轴向方向(25)弯曲,从而通过所述冲压-弯曲件的松弛特性使得所述至少一个轴向的自由端(102)沿切向方向(26)朝向所述板平面(98)往回变形。4.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的驱动单元(10),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自由端(102)具有这样的横截面,该横截面的在径向方向(27)上的长度(91)大于其在切向方向(26)上的宽度(92),并且所述自由端(102)以其宽度(92)径向地贴靠在所述极壳体(12)的内侧上。5.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的驱动单元(10),其特征在于,两个自由端(102)在切向方向(26)上具有2-5mm的间距(93),并且特别是以大约1-2mm的弯曲半径(111)沿切向方向(26)在所述紧固区域(106)上变型。6.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的驱动单元(1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紧固区域(106)上沿径向方向(27)成型有细长的凹槽(105),该凹槽特别是延伸到至少一个弯曲半径(111)。7.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的驱动单元(10),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区域(106)利用所述电子器件壳体(30)的塑料注塑包覆,并且所述至少一个自由端(102)沿轴向方向(25)从塑料中伸出。8.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的驱动单元(1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紧固区域(106)上成型有孔眼(107),为了把所述接触元件(100)定位在用于所述电子器件壳体(30)的注塑模具中,定位销沿轴向方向(25)插入到该孔眼中。9.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的驱动单元(1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子器件壳体(30)中布置有电路板(88)作为电子单元(89),并且至少一个接触元件(100)使得所述电路板(88)与所述极壳体(12)导电地连接,并且特别地,至少一个接触元件(100)借助于钎焊或熔焊或压焊或者借助于压紧配合连接或弹簧接触部与所述电路板(88)接触。10.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的驱动单元(1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器件壳体(30)具有由塑料构成的第一壳体部件(31)和由金属构成的第二壳体部件(32),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接触元件(100)直接地或间接地与所述第二壳体部件(32)导电地连接。11.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的驱动单元(1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极壳体(12)的开口的凸缘(22)上成型有第一径向梯级(108),所述电子器件壳体(30)的柱形的圆周壁(23)轴向地插入到所述梯级中,并且优选在所述极壳体(12)上成型有第二径向梯级(109),所述接触元件(100)的至少一个自由端(102)贴靠在所述第二径向梯级的布置于径向内部较深处的内侧(15)上。12.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的驱动单元(1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88)装配有导电的接触弹簧(110),该接触弹簧在轴向地安装所述第二壳体部件(32)—特别是作为盖子安装到所述第一壳体部件(31)上—时,产生到所述第二壳体部件(32)的接地接触,该接地接触优选制成带有成型的导热元件(28、29)的铝-注塑件。13.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的驱动单元(10),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元件(100)具有定中销(114),该定中销插入到所述电路板(88)或所述第二壳体部件(32)中的对应的定中容纳部(113)中,其中特别地,所述定中销(114)同时与所述定中容纳部(113)形成导电的接触。14.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的驱动单元(1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器件壳体(30)具有横向于转子轴(20)延伸的连接-插头(42),并且所述电子器件壳体(20)具有用于转子轴承(58)的轴承盖(50),该轴承盖使得所述极壳体(12)在其轴向开口(80)处轴向地封闭,并且所述接触元件(100)的自由端(102)在轴承凸缘(50)的径向外部区域处轴向地从该轴承凸缘向下伸出到所述极壳体(12)中。15.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的驱动单元(1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极壳体(12)中作为定子(60)布置有用于驱动转子(62)的电的线圈(76),该转子沿着转子轴线(20)支承在转子轴(64)上,并且在所述转子轴(64)的轴向端部(65)上在端侧布置有信号产生器(83),该信号产生器与所述电子单元(89)的旋转位置-传感机构(94)共同作用,其中,所述转子轴(64)的轴向端部(65)穿过用于所述转子(62)的轴承盖(50)轴向地伸入到所述电子器件壳体(30)中—并且特别是在所述极壳体(12)的背离所述电子器件壳体(30)的一侧构造有贯通开口(70),所述转子轴(64)的具有从动元件(74)的第二端部(63)穿过该贯通开口从所述极壳体(12)中伸出。

百度查询: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带有极壳体和电子器件壳体的电的驱动单元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

相关技术
相关技术
相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