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国际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一种常压混流管路供热系统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申请/专利权人:静宁昇暖能源产业有限公司

摘要:一种常压混流管路供热系统,包括加热回路、混流回路、换热装置、供暖回路和供暖补水管路,所述加热回路与混流回路的入口端连接,所述混流回路的出口端与换热装置的入口端连接,所述换热装置的出口端与供暖回路连接,所述供暖回路上还连接有供暖补水管路;所述混流回路的混流循环管通过第一连接管与混流出水管连接,所述混流出水管与加热回路的锅炉出水管连接,所述混流循环管通过第二连接管与混流回水管连接,所述混流回水管与加热回路的锅炉回水管连接。分别使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与加热回路连接,能够实现循环水的分流,循环水能够依据加热回路的容量进行调节,对加热回路形成稳定的流量控制,避免加热回路的流量超载对热水锅炉造成损坏。

主权项:1.一种常压混流管路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回路、混流回路、换热装置、供暖回路和供暖补水管路,所述加热回路与混流回路的入口端连接,所述混流回路的出口端与换热装置的入口端连接,所述换热装置的出口端与供暖回路连接,所述供暖回路上还连接有供暖补水管路;所述混流回路包括混流循环管、混流回水管和混流出水管,所述混流循环管的一端与换热装置的第一进水口连接,所述混流循环管的另一端与换热装置的第一出水口连接,所述混流循环管通过第一连接管与混流出水管连接,所述混流出水管与加热回路的锅炉出水管连接,所述混流循环管通过第二连接管与混流回水管连接,所述混流回水管与加热回路的锅炉回水管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间隔设定距离布置;所述加热回路包括大于一台的热水锅炉;所述混流循环管上设有混流水泵;所述锅炉出水管上设有锅炉水泵。

全文数据:一种常压混流管路供热系统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模块锅炉供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常压混流管路供热系统。背景技术传统供热系统将所有的流量均通过加热装置进行热循环,当加热装置的数量减少时,会出现流量过载的情况,影响供热系统的供热效率,甚至因为流量过载,使整个供热系统损坏。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难题,提供一种常压混流管路供热系统,在混流回路上间隔设置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并分别使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与加热回路连接,能够实现循环水的分流,确保通过加热回路的循环水能够依据加热回路的容量进行调节,对加热回路形成稳定的流量控制,避免加热回路的流量超载对热水锅炉造成损坏。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常压混流管路供热系统,包括加热回路、混流回路、换热装置、供暖回路和供暖补水管路,所述加热回路与混流回路的入口端连接,所述混流回路的出口端与换热装置的入口端连接,所述换热装置的出口端与供暖回路连接,所述供暖回路上还连接有供暖补水管路;所述混流回路包括混流循环管、混流回水管和混流出水管,所述混流循环管的一端与换热装置的第一进水口连接,所述混流循环管的另一端与换热装置的第一出水口连接,所述混流循环管通过第一连接管与混流出水管连接,所述混流出水管与加热回路的锅炉出水管连接,所述混流循环管通过第二连接管与混流回水管连接,所述混流回水管与加热回路的锅炉回水管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间隔设定距离布置。在混流回路上间隔设置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并分别使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与加热回路连接,能够实现循环水的分流,确保通过加热回路的循环水能够依据加热回路的容量进行调节,对加热回路形成稳定的流量控制,避免加热回路的流量超载对热水锅炉造成损坏。所述加热回路与混流回路之间还设有大气排放装置,所述大气排放装置包括一次水定压水箱、第一大气排放管和定压水箱连接管,所述第一大气排放管的一端与加热回路的第二大气排放管连接,所述第一大气排放管的另一端与一次水定压水箱连接,所述一次水定压水箱与混流循环管通过定压水箱连接管连接。在加热回路于混流回路之间设置大气排放装置,使加热回路和混流回路均处于常压状态,形成一种常压循环,并且在加热回路或者混流回路过载时,将过载的循环水储存至一次水定压水箱内,对加热回路和混流回路形成有效的保护。所述一次水定压水箱采用敞开式水箱。一次水定压水箱采用敞开式水箱,使一次水定压水箱内的水与外界大气接触,确保加热回路、混流回路和大气排放装置内的压力与外界压力相同,形成一种常压压力循环,避免了高压循环易发生管路爆裂甚至爆炸的危险。所述换热装置采用管式换热器或者板式换热器。采用管式换热器或者板式换热器,能够将循环水内的热量与供热回路的热量实现高效率的交换,提高热交换效率。所述混流循环管上设有混流水泵。在混流循环管上设置混流水泵,能够提高混流回路的循环速度,提高热交换速度,从而提高供热系统的供热水平。所述加热回路包括至少一台热水锅炉,所述热水锅炉上设有锅炉出水管、锅炉回水管、第二大气排放管和排污管,所述锅炉出水管与混流回路的混流出水管连接,所述锅炉回水管与混流回路的混流回水管连接,所述第二大气排放管与大气排放装置的第一大气排放管连接,所述排污管与排污池连接。加热回路对循环水进行加热,并将热水锅炉产生的污水通过排污管输送至污水处理设备进行处理,保证了供热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对污水进行收集,避免了污染环境。所述锅炉出水管上设有锅炉水泵。在热水锅炉的锅炉出水管上设置锅炉水泵,能够提高加热回路内循环水的速度,提高循环水的热循环效率。所述供暖回路包括供暖出水管和供暖回水管,所述供暖出水管的一端与换热装置的第二出水口连接,所述供暖出水管的另一端与负载连接,所述供暖回水管的一端与负载连接,所述供暖回水管的另一端与换热装置的第二进水口连接。供暖回路将换热器热交换后的供暖水向用户供应,保证用户用水充足,温度稳定。所述供暖回水管上设有多个供暖水泵,所述供暖水泵之间并联设置。在供暖回水管上并联设置多个供暖水泵,能够确保在其中一台供暖水泵损坏的情况下不影响供暖水的供应,以保证用户端供暖水的正常使用。所述供暖补水管路包括软化水处理设备、软化水贮水箱和补水泵,所述软化水处理设备的入水口与水源连接,所述软化水处理设备的出水口与软化水贮水箱的进水口连接,所述软化水贮水箱的出水口与供暖补水管的一端连接,所述供暖补水管的另一端与供暖回水管连接,所述供暖补水管上设有补水泵。在供暖补水管路上设置软化水处理设备,能够对供暖水进行软化,提高用户体验,设置软化水贮水箱,能够确保对供暖补水管路补水的及时性,设置补水泵,能够实现自动化及时补水,确保供热系统的正常运行。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的一种常压混流管路供热系统,在混流回路上间隔设置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并分别使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与加热回路连接,能够实现循环水的分流,确保通过加热回路的循环水能够依据加热回路的容量进行调节,对加热回路形成稳定的流量控制,避免加热回路的流量超载对热水锅炉造成损坏;2、本发明的一种常压混流管路供热系统,在加热回路于混流回路之间设置大气排放装置,使加热回路和混流回路均处于常压状态,形成一种常压循环,并且在加热回路或者混流回路过载时,将过载的循环水储存至一次水定压水箱内,对加热回路和混流回路形成有效的保护;3、本发明的一种常压混流管路供热系统,一次水定压水箱采用敞开式水箱,使一次水定压水箱内的水与外界大气接触,确保锅炉时刻处在常压状态,避免了锅炉爆裂甚至爆炸的危险;4、本发明的一种常压混流管路供热系统,采用管式换热器或者板式换热器,能够将循环水内的热量与供热回路的热量实现高效率的交换,提高热交换效率;5、本发明的一种常压混流管路供热系统,在混流循环管上设置混流水泵,能够提高混流回路的循环速度,提高热交换速度,从而提高供热系统的供热水平;6、本发明的一种常压混流管路供热系统,加热回路对循环水进行加热,并将热水锅炉产生的污水通过排污管输送至污水处理设备进行处理,保证了供热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对污水进行收集,避免了污染环境;7、本发明的一种常压混流管路供热系统,在供暖补水管路上设置软化水处理设备,能够对供暖水进行软化,使换热装置不易结垢,设置软化水贮水箱,能够确保对供暖补水管路补水的及时性,设置补水泵,能够实现自动化及时补水,确保供热系统的正常运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混流回路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的加热回路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的供热水路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的补水回路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的混流回路与加热回路连接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的混流管路流量分配结构示意图;其中,1、混流循环管,2、混流回水管,3、混流出水管,4、第一大气排放管,5、一次水定压水箱,6、定压水箱连接管,7、混流水泵,8、第一连接管,9、第二连接管,11、热水锅炉,12、排污管,13、第二大气排放管,14、锅炉出水管,15、锅炉回水管,16、锅炉水泵,21、供暖出水管,22、供暖回水管,23、供暖水泵,24、供暖补水管,26、补水泵,27、软化水贮水箱,28、软化水处理设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一种常压混流管路供热系统,包括加热回路、混流回路、换热装置、供暖回路和供暖补水管24路,所述加热回路与混流回路的入口端连接,所述混流回路的出口端与换热装置的入口端连接,所述换热装置的出口端与供暖回路连接,所述供暖回路上还连接有供暖补水管24路;形成加热、混流、换热和供热为一体的供热系统,并在供暖回路上设置为其补水的供暖补水管24路,确保供热系统的正常运行。如图2所示,所述混流回路包括混流循环管1、混流回水管2和混流出水管3,所述混流循环管1的一端与换热装置的第一进水口连接,所述混流循环管1的另一端与换热装置的第一出水口连接,所述混流循环管1通过第一连接管8与混流出水管3连接,所述混流出水管3与加热回路的锅炉出水管14连接,所述混流循环管1通过第二连接管9与混流回水管2连接,所述混流回水管2与加热回路的锅炉回水管15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8与第二连接管9间隔设定距离布置。在混流回路上间隔设置第一连接管8和第二连接管9,并分别使第一连接管8和第二连接管9与加热回路连接,能够实现循环水的分流,确保通过加热回路的循环水能够依据加热回路的容量进行调节,对加热回路形成稳定的流量控制,避免加热回路的流量超载对热水锅炉11造成损坏。具体的,如图6-7所示,设置多台热水锅炉11时,根据室外温度,确定系统的供水温度;根据供水温度确定系统热负荷的需求,当供水温度要求高时,系统热负荷需求大,所需要开启的热水锅炉11数量多,当供水温度要求低时,系统热负荷需求小,所需要开启的热水锅炉11数量少,锅炉控制系统依据供水温度和热负荷的需求确定热水锅炉11的开启数量;当热水锅炉11启动时,锅炉水泵16与混流水泵7同时启动,加热循环与混流循环同时启动,以以下定义为例:每台热水锅炉11的允许通过流量为14,即锅炉水泵16的流量是14,混流循环管1的允许通过流量为1,即混流水泵7的流量为1,当供水温度要求高、热负荷需求大时,需要开启3台热水锅炉11,此时,混流循环管1自换热器回流的循环水流量为1,当到达第二连接管9时,34流量的循环水经第二循环管进入加热回路,分别分配至三台热水锅炉11,其中14流量的循环水经混流循环管1继续向前流动,当到达第一连接管8时,与三台热水锅炉11回流的被加热的循环水进行混合,又在混流循环管1内形成流量为1的循环水,继续流动与换热器进行换热,形成完整的混流循环;当供水温度要求低、热负荷需求小时,需要开启1台热水锅炉11,此时,混流循环管1自换热器回流的循环水流量为1,当到达第二连接管9时,14流量的循环水经第二循环管进入加热回路,流经开启的一台热水锅炉11,其中34流量的循环水经混流循环管1继续向前流动,当到达第一连接管8时,与流经唯一一台台热水锅炉11回流的被加热的循环水进行混合,又在混流循环管1内形成流量为1的循环水,继续流动与换热器进行换热,形成完整的混流循环;上述混流回路中,流经热水锅炉11的循环水的流量会依据热水锅炉11开启的数量进行调节,确保流经热水锅炉11的循环水不会过载,保证了热水锅炉11的运行安全,同时又能够实现循环水的加热,这样在混流回路中,锅炉水泵16的流量与热水锅炉11的负荷相匹配,这样配置的优点是,不会造成热水锅炉11水流量的不均衡,不会导致有的热水锅炉11流量偏大有的热水锅炉11流量偏小,便于多个热水锅炉11的整体运行和调节。如图3所示,所述加热回路与混流回路之间还设有大气排放装置,所述大气排放装置包括一次水定压水箱5、第一大气排放管4和定压水箱连接管6,所述第一大气排放管4的一端与加热回路的第二大气排放管13连接,所述第一大气排放管4的另一端与一次水定压水箱5连接,所述一次水定压水箱5与混流循环管1通过定压水箱连接管6连接。在加热回路于混流回路之间设置大气排放装置,使加热回路和混流回路均处于常压状态,并且在加热回路或者混流回路过载时,将过载的循环水储存至一次水定压水箱5内,对加热回路和混流回路形成有效的保护。如图1-2所示,所述一次水定压水箱5采用敞开式水箱。一次水定压水箱5采用敞开式水箱,使一次水定压水箱5内的水与外界大气接触,确保加热回路、混流回路和溢流回路内的压力与外界压力相同,形成一种无压力循环,避免了高压循环易发生管路爆裂甚至爆炸的危险。所述换热装置采用管式换热器或者板式换热器。采用管式换热器或者板式换热器,能够将循环水内的热量与供热回路的热量实现高效率的交换,提高热交换效率。所述混流循环管1上设有混流水泵7。在混流循环管1上设置混流水泵7,能够提高混流回路的循环速度,提高热交换速度,从而提高供热系统的供热水平。所述加热回路包括至少一台热水锅炉11,所述热水锅炉11上设有锅炉出水管14、锅炉回水管15、第二大气排放管13和排污管12,所述锅炉出水管14与混流回路的混流出水管3连接,所述锅炉回水管15与混流回路的混流回水管2连接,所述第二大气排放管13与溢流回路的大气排放管连接,所述排污管12与市政管网排污管12道连接。加热回路对循环水进行加热,并将热水锅炉11产生的污水通过排污管12输送至排污管12道进行处理,保证了供热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对污水进行有效处理,避免了污染环境。所述锅炉出水管14上设有锅炉水泵16。在热水锅炉11的锅炉出水管14上设置锅炉水泵16,能够提高加热回路内循环水的速度,提高循环水的热循环效率。如图4所示,所述供暖回路包括供暖出水管21和供暖回水管22,所述供暖出水管21的一端与换热装置的第二出水口连接,所述供暖出水管21的另一端与负载连接,所述供暖回水管22的一端与负载连接,所述供暖回水管22的另一端与换热装置的第二进水口连接。供暖出水管21、负载和供暖回水管22形成一个供暖回路,负载是指用户端的取暖设备。所述供暖回水管22上设有多个供暖水泵23,所述供暖水泵23之间并联设置。在供暖回水管22上并联设置多个供暖水泵23,能够确保在其中一台供暖水泵23损坏的情况下不影响供暖水的供应,以保证用户端供暖水的正常使用。如图5所示,所述供暖补水管24路包括软化水处理设备28、软化水贮水箱27和补水泵26,所述软化水处理设备28的入水口与水源连接,所述软化水处理设备28的出水口与软化水贮水箱27的进水口连接,所述软化水贮水箱27的出水口与供暖补水管24的一端连接,所述供暖补水管24的另一端与供暖回水管22连接,所述供暖补水管24上设有补水泵26。软化水处理设备28采用现有设备,在此不作为创新点进行描述,软化水处理设备28的型号选择及安装方式已是常规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在供暖补水管24路上设置软化水处理设备28,能够对供暖水进行软化,减少供暖水中的水垢,避免供暖水在管路内壁上形成水垢层,影响供暖水的循环,设置软化水贮水箱27,能够确保对供暖补水管24路补水的及时性,设置补水泵26,能够实现自动化及时补水,确保供热系统的正常运行。上述技术方案只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而言,在本发明公开了应用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上,很容易做出各种类型的改进或变形,而不仅限于本发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所描述的方法,因此前面描述的方式只是优选的,而并不具有限制性的意义。

权利要求:1.一种常压混流管路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回路、混流回路、换热装置、供暖回路和供暖补水管路,所述加热回路与混流回路的入口端连接,所述混流回路的出口端与换热装置的入口端连接,所述换热装置的出口端与供暖回路连接,所述供暖回路上还连接有供暖补水管路;所述混流回路包括混流循环管、混流回水管和混流出水管,所述混流循环管的一端与换热装置的第一进水口连接,所述混流循环管的另一端与换热装置的第一出水口连接,所述混流循环管通过第一连接管与混流出水管连接,所述混流出水管与加热回路的锅炉出水管连接,所述混流循环管通过第二连接管与混流回水管连接,所述混流回水管与加热回路的锅炉回水管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间隔设定距离布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常压混流管路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回路与混流回路之间还设有大气排放装置,所述大气排放装置包括一次水定压水箱、第一大气排放管和定压水箱连接管,所述第一大气排放管的一端与加热回路的第二大气排放管连接,所述第一大气排放管的另一端与一次水定压水箱连接,所述一次水定压水箱与混流循环管通过定压水箱连接管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常压混流管路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水定压水箱采用敞开式水箱。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常压混流管路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采用管式换热器或者板式换热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常压混流管路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流循环管上设有混流水泵。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常压混流管路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回路包括至少一台热水锅炉,所述热水锅炉上设有锅炉出水管、锅炉回水管、第二大气排放管和排污管,所述锅炉出水管与混流回路的混流出水管连接,所述锅炉回水管与混流回路的混流回水管连接,所述第二大气排放管与大气排放装置的第一大气排放管连接,所述排污管与排污池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常压混流管路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炉出水管上设有锅炉水泵。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常压混流管路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暖回路包括供暖出水管和供暖回水管,所述供暖出水管的一端与换热装置的第二出水口连接,所述供暖出水管的另一端与负载连接,所述供暖回水管的一端与负载连接,所述供暖回水管的另一端与换热装置的第二进水口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常压混流管路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暖回水管上设有多个供暖水泵,所述供暖水泵之间并联设置。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常压混流管路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暖补水管路包括软化水处理设备、软化水贮水箱和补水泵,所述软化水处理设备的入水口与水源连接,所述软化水处理设备的出水口与软化水贮水箱的进水口连接,所述软化水贮水箱的出水口与供暖补水管的一端连接,所述供暖补水管的另一端与供暖回水管连接,所述供暖补水管上设有补水泵。

百度查询: 静宁昇暖能源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常压混流管路供热系统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