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国际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一种模拟喀斯特地区裂隙管道发育情况装置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申请/专利权人:桂林理工大学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拟喀斯特地区裂隙管道发育情况装置,该装置通过不同孔径大小的PVC钢丝软管模拟喀斯特地区地下裂隙管道发育情况,模拟了在不同发育程度下孔径大小变化具有不同弯曲程度弯曲系数影响下的裂隙管道对喀斯特地区土壤漏失及物质迁移的影响,构建了喀斯特区地表‑地下二元空间水土过程监测微区,通过室内人工降雨实验,分析地下裂隙管道发育情况对漏失和物质迁移的影响,揭示地下裂隙管道水文过程与物质迁移过程在空间上的耦合关系。

主权项:1.一种模拟喀斯特地区裂隙管道发育情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墩柱、第二支撑墩柱、喀斯特地貌模型、地下导流组件、接水桶和采样瓶,接水桶有两个,第一支撑墩柱和第二支撑墩柱均固定于地面上,喀斯特地貌模型包括盛土槽,盛土槽倾斜设置,盛土槽顶部架设于第一支撑墩柱顶部上,盛土槽底部架设于第二支撑墩柱顶部上,盛土槽槽底从下到上依次设有多个模拟基岩,多个模拟基岩将盛土槽内部空间分隔,盛土槽内填充有土壤;所有的模拟基岩均被土壤覆盖,各模拟基岩底部中间设有预埋管,各预埋管内填充有纱网,盛土槽槽底从下至上设有多排预留孔,预留孔的排数和模拟基岩的个数相等,各排预留孔位于对应的模拟基岩底部的上方,多排预留孔等间距排列,每排预留孔由多个预留孔组等间距排列而成,每个预留孔组由等间距排列的第一预留孔、第二预留孔和第三预留孔构成,第一预留孔、第二预留孔和第三预留孔的直径依次增大,且第一预留孔、第二预留孔和第三预留孔依次排列;地下导流组件的入口分别与各排预留孔中对应的预留孔连接,地下导流组件的出口位于采样瓶的正上方,土壤表层位于盛土槽底部处设有地表径流导水管,地表径流导水管下端连接有地表径流引水管,地表径流引水管的下端位于对应的接水桶的上方,盛土槽槽底底部设有岩土界面流导水管,岩土界面流导水管下端连接有岩土界面流引水管,地表径流导水管和岩土界面流导水管分别穿过第二支撑墩柱顶部;岩土界面流引水管的下端位于对应的接水桶的上方。

全文数据:一种模拟喀斯特地区裂隙管道发育情况装置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水文、生态、土壤漏失和水土保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拟喀斯特地区裂隙管道发育情况装置,该装置可用于直接指导喀斯特区高效利用有限水资源的生产实践,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成果的巩固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背景技术喀斯特地区独特的岩溶作用形成一种地表-地下二元空间结构,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协同作用下,喀斯特地表呈土被不连续、土层浅薄甚至大面积基岩出露的石漠化景观,而其地下则在碳酸盐岩石灰岩溶蚀作用下形成裂隙、溶管、漏斗、竖井、落水洞、溶洞等。喀斯特区特殊的“二元”结构及多孔介质特征,使得降雨过程中径流在浅层孔裂隙、管道、漏斗中的流动会带走土壤,造成“土壤漏失”现象。喀斯特区水土流失过程复杂,水土及养分物质不仅随地表径流流失,而且沿岩溶裂隙、管道、落水洞等向地下漏失,如何监测喀斯特区地下漏失及物质迁移过程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喀斯特地区土壤总量有限,涵养水源能力低,浅层孔裂隙发育,大气降水部分在坡面产生坡面流,部分沿喀斯特包气带的土壤、表层岩溶带和传送带携带养分物质垂直下渗,在低洼处通过管道、落水洞等进入地下系统,也使得喀斯特地区地下水容易受到污染,难以治理,并加剧了喀斯特水质退化。在这种背景下,土壤及养分物质在地下裂隙岩溶管道中选择何种水文路径、通过何种水文驱动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急需深入研究。目前对喀斯特区地下结构发育情况模拟的装置还停留在简单的概化模拟基础上,对于地下裂隙管道发育情况也都集中于裂隙度单一情况下,很少涉及到关于裂隙管道弯曲复杂程度上,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地下水土流失现状、机理及概念模型上,尚缺乏从地表、地下三维视角对水土流失和养分迁移进行耦合研究。由于喀斯特区地下裂隙管道发育复杂性、隐蔽性等原因,亟需提出一种模拟喀斯特地区裂隙管道发育装置。发明内容基于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模拟喀斯特地区裂隙管道发育情况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可模拟多种控制条件下的裂隙发育情况,还可收集到不同裂隙管道发育下土壤漏失量和溶质运移量,探讨喀斯特地区土壤的地下垂直渗漏过程,为系统研究地下裂隙管道土壤迁移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奠定基础,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提供科学对策。实现本发明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模拟喀斯特地区裂隙管道发育情况装置,包括第一支撑墩柱、第二支撑墩柱、喀斯特地貌模型、地下导流组件、接水桶和采样瓶,接水桶有两个,第一支撑墩柱和第二支撑墩柱均固定于地面上,喀斯特地貌模型包括盛土槽,盛土槽倾斜设置,盛土槽顶部与第一支撑墩柱连接,盛土槽底部与第二支撑墩柱连接,盛土槽槽底从下到上依次设有多个模拟基岩,多个模拟基岩将盛土槽内部空间分隔,盛土槽内填充有土壤,所有的模拟基岩均被土壤覆盖,各模拟基岩底部中间设有预埋管,各预埋管内填充有纱网,盛土槽槽底从下至上设有多排预留孔,预留孔的排数和模拟基岩的个数相等,各排预留孔位于对应的模拟基岩底部的上方,地下导流组件的入口分别与各排预留孔中对应的预留孔连接,地下导流组件的出口位于采样瓶的正上方,土壤表层位于盛土槽底部处设有地表径流导水管,地表径流导水管下端连接有地表径流引水管,地表径流引水管的下端位于对应的接水桶的上方,盛土槽槽底底部设有岩土界面流导水管,岩土界面流导水管下端连接有岩土界面流引水管,岩土界面流引水管的下端位于对应的接水桶的上方。多排预留孔等间距排列,每排预留孔由多个预留孔组等间距排列而成,每个预留孔组由等间距排列的第一预留孔、第二预留孔和第三预留孔构成,第一预留孔、第二预留孔和第三预留孔的直径依次增大,且第一预留孔、第二预留孔和第三预留孔依次排列。所述的地下引流组件包括导流管组件和弯管定型架,导流管组件和弯管定型架均有多个,导流管组件由依次排列的第一导流弯管组、导流直管组和第二导流弯管组构成,第一导流弯管组、导流直管组和第二导流弯管等间距排列,每排预留孔由多个等间距排列的预留孔组件构成,预留孔组件由三个等间距排列的预留孔组构成,导流管组件的个数等于预留孔组件的个数和预留孔排数的乘积,各导流管组件中的第一导流弯管组、导流直管组和第二导流弯管组分别与对应的预留孔组件的三个预留孔组连接,弯管定型架的个数等于第一导流弯管组和第二导流弯管组两者个数的总和,弯管定型架包括底座、三根立杆和托板,底座固定于地面上,三根支杆呈直线分布,三根立杆的下端均与底座连接,托板固定于三根立杆上,且托板水平设置,采样瓶有多个,各托板上放置三个采样瓶,剩余的采样瓶放置于地面上,第一导流弯管组由第一导流弯管A、第一导流弯管B和第一导流弯管C构成,第一导流弯管A、第一导流弯管B和第一导流弯管C的弯曲系数相同,第一导流弯管A、第一导流弯管B和第一导流弯管C的直径依次增大,第一导流弯管A和第一预留孔的直径相同,第一导流弯管B和第二预留孔的直径相同,第一导流弯管C和第三预留孔的直径相同,各第一导流弯管组中的第一导流弯管A、第一导流弯管B和第一导流弯管C的上端分别与对应的预留孔组的第一预留孔、第二预留孔和第三预留孔连接,各第一导流弯管组中的第一导流弯管A、第一导流弯管B和第一导流弯管C分别缠绕在对应弯管定型架的三根立杆上,各第一导流弯管组中的第一导流弯管A、第一导流弯管B和第一导流弯管C的下端分别位于对应的托板上的三个采样瓶的正上方,导流直管组由导流直管A、导流直管B和导流直管C构成,导流直管A、导流直管B和导流直管C的长度相同,导流直管A、导流直管B和导流直管C的直径依次增大,导流直管A和第一预留孔的直径相同,导流直管B和第二预留孔的直径相同,导流直管C和第三预留孔的直径相同,各导流直管组中的导流直管A、导流直管管B和导流直管C的上端分别与对应的预留孔组的第一预留孔、第二预留孔和第三预留孔连接,各导流直管组中的导流直管A、导流直管管B和导流直管C的下端分别位于对应的采样瓶的正上方,第二导流弯管组由第二导流弯管A、第二导流弯管B和第二导流弯管C构成,第二导流弯管A、第二导流弯管B和第二导流弯管C的弯曲系数相同,第一导流弯管A的弯曲系数小于第二导流弯管A的弯曲系数,第二导流弯管A、第二导流弯管B和第二导流弯管C的直径依次增大,第二导流弯管A和第一预留孔的直径相同,第二导流弯管B和第二预留孔的直径相同,第二导流弯管C和第三预留孔的直径相同,各第二导流弯管组中的第二导流弯管A、第二导流弯管B和第二导流弯管C的上端分别与对应的预留孔组的第一预留孔、第二预留孔和第三预留孔连接,各第二导流弯管组中的第二导流弯管A、第二导流弯管B和第二导流弯管C分别缠绕在对应弯管定型架的三根立杆上,各第二导流弯管组中的第二导流弯管A、第二导流弯管B和第二导流弯管C的下端分别位于对应的托板上的三个采样瓶的正上方。多个模拟基岩等间距排列,模拟基岩的横截面呈梯形,各排预留孔所在的直线平行于模拟基岩底面。盛土槽槽底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5°,盛土槽槽底呈方形,模拟基岩底面平行于盛土槽槽底宽度方向的边沿。盛土槽顶部架设于第一支撑墩柱顶部上,盛土槽底部架设于第二支撑墩柱顶部上,地表径流导水管和岩土界面流导水管分别穿过第二支撑墩柱顶部。各预埋管上靠近出口端处设有管道开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和优点在于:1、该装置盛土槽槽底设置三种不同孔径的预留孔,并根据预留孔的直径连接钢丝透明软管同时还分为直管和弯管,用于模拟地下裂隙发育情况,裂隙形态考虑弯曲程度和孔径大小,能达到模拟多种控制条件下的裂隙发育情况,预埋管可以通过开关的张合实现地下有无裂隙,还可以通过闭合部分来实现不同裂隙率。2、该装置构建简单,采用钢筋混泥土修建,可重复利用,内部由砖砌基岩构成,可拆卸,可根据不同情况塑造基岩起伏状况,还可以可根据具体情况修建不同坡度下具有不同规模的喀斯特地貌模型,具有灵活变通性和直观性。3、该装置模拟了不同发育情况下的裂隙管道不同孔径大小以及不同弯曲程度下对土壤漏失及物质迁移的影响,具有直观性、高效简洁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下无法模拟喀斯特地区地下裂隙管道发育情况的关键性问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更侧重于裂隙管道在不同弯曲程度下的情况,综合了多种情况下裂隙管道发育对土壤漏失及物质迁移的影响,不在局限于的通过底板开孔模拟喀斯特地区地下裂隙管道裂隙率这一单一情况装置。4、该装置可收集到不同裂隙管道发育下土壤漏失量和溶质运移量,探讨喀斯特地区土壤的地下垂直渗漏过程,为系统研究地下裂隙管道土壤迁移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奠定基础,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提供科学对策。附图说明图1为模拟喀斯特地区地下裂隙管道发育情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喀斯特地貌模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导流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第二支撑墩柱、2-盛土槽、3-模拟基岩、4-土壤、5-预埋管、6-第一导流弯管A、7-第一导流弯管B、8-管道开关、9-采样瓶、10-立杆、11-地表径流导水管、12-地表径流引水管、13-底座、14-岩土界面流导水管、15-岩土界面流引水管、16-第一支撑墩柱、17-第一导流弯管C、18-第一预留孔、19-第二预留孔、20-第三预留孔、21-导流直管A、22-导流直管B、23-导流直管C、24-第二导流弯管A、25-第二导流弯管B、26-第二导流弯管C、27-接水桶、28-托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提供的模拟喀斯特地区地下裂隙管道发育情况装置的结构如图1所示,第一支撑墩柱16、第二支撑墩柱1、喀斯特地貌模型、地下导流组件、接水桶27和采样瓶。接水桶有两个。第一支撑墩柱16和第二支撑墩柱1均由砖堆砌而成,第一支撑墩柱的高度为173cm,第二支撑墩柱的高度为100cm。如图2所示,喀斯特地貌模型包括盛土槽2,盛土槽2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本实施例中,盛土槽2槽底呈方形,盛土槽槽底长度为300cm、宽度为150cm、厚度为10cm,盛土槽侧壁的厚度为5cm。盛土槽2倾斜设置,本实施例中,盛土槽槽底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5°。盛土槽2顶部架设于第一支撑墩柱16顶部上,盛土槽2底部架设于第二支撑墩柱1顶部上,使得盛土槽从地面抬高。盛土槽2槽底从下到上依次设有多个等间距排列模拟基岩3,多个模拟基岩3将盛土槽内部空间分隔开来,本实施例中,模拟基岩有三个。模拟基岩3由砖堆砌而成,模拟基岩3的横截面呈梯形,模拟基岩3顶面及其底面均呈方形,本实施例中,模拟基岩顶面宽度为5cm,模拟基岩底面宽度为33cm,模拟基岩垂直底面高度为40cm。盛土槽2内填充有土壤4,所有的模拟基岩3均被土壤4覆盖,本实施例中,土壤厚度为45cm。各模拟基岩3底部中间设有预埋管5,各预埋管5内填充有纱网,各预埋管5上靠近出口端处设有管道开关8,本实施例中,预埋管为PVC管,预埋管长度为43cm、直径为5cm。盛土槽2槽底从下至上设有多排等间距排列的预留孔,各排预留孔位于对应的模拟基岩3底部的上方,本实施例中,预留孔有3排,最下方的一排预留孔距离盛土槽槽底位于底部的宽度方向的边沿60cm,中间一排预留孔距离盛土槽槽底位于底部的宽度方向的边沿140cm,最上方的一排预留孔距离盛土槽槽底位于底部的宽度方向的边沿220cm。每排预留孔由多个等间距排列的预留孔组件构成,预留孔组件由三个等间距排列的预留孔组构成,本实施例中,每排预留孔由1个预留孔组件构成。每组预留孔由等间距排列的第一预留孔18、第二预留孔19和第三预留孔20构成,第一预留孔18、第二预留孔19和第三预留孔20的直径依次增大,且第一预留孔18、第二预留孔19和第三预留孔20依次排列。本实施例中,每排预留孔由3个预留孔组构成,第一预留孔、第二预留孔和第三预留孔的直径分别为1cm、2cm、5cm。地下引流组件包括导流管组件和弯管定型架,导流管组件和弯管定型架均有多个,本实施例中,导流管组件有3个,弯管定型架有6个。弯管定型架包括底座13、三根立杆10和托板28,底座13固定于地面上,三根支杆10呈直线分布,三根立杆10的下端均于底座13连接,托板28固定于三根立杆10上,且托板28水平设置。采样瓶有多个,各托板28上放置三个采样瓶9,剩余的采样瓶9放置于地面上。本实施例中,采样瓶有27个。导流管组件由依次排列的第一导流弯管组、导流直管组和第二导流弯管组构成,第一导流弯管组、导流直管组和第二导流弯管等间距排列,各导流管组件中的第一导流弯管组、导流直管组和第二导流弯管组分别与对应的预留孔组件的三个预留孔组连接。第一导流弯管组由第一导流弯管A6、第一导流弯管B7和第一导流弯管C17构成,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流弯管A6、第一导流弯管B7和第一导流弯管C17均为PVC钢丝透明软管,第一导流弯管A6、第一导流弯管B7和第一导流弯管C17的弯曲系数弯曲系数=导流管的实际长度导流管的直线长度均为1.5,第一导流弯管A6的直径为1cm,第一导流弯管B7的直径为2cm,第一导流弯管C17的直径为5cm。各第一导流弯管组中的第一导流弯管A6、第一导流弯管B7和第一导流弯管C17的上端分别与对应的预留孔组的第一预留孔18、第二预留孔19和第三预留孔20连接,并通过硅酮胶密封,各第一导流弯管组中的第一导流弯管A6、第一导流弯管B7和第一导流弯管C17分别缠绕在对应弯管定型架的三根立杆10上,各第一导流弯管组中的第一导流弯管A6、第一导流弯管B7和第一导流弯管C17的下端分别位于对应的托板28上的三个采样瓶9的正上方。本实施例中,以第一导流弯管A6为例,第一导流弯管A的下端与其上端的直线距离为80cm。导流直管组由导流直管A21、导流直管B22和导流直管C23构成,本实施例中,导流直管A21、导流直管B22和导流直管C23均为PVC钢丝透明软管,导流直管A21、导流直管B22和导流直管C23的长度均为120cm,导流直管A21的直径为1cm,导流直管B22的直径为2cm,导流直管C23的直径为5cm。各导流直管组中的导流直管A21、导流直管B22和导流直管C23的上端分别与对应的预留孔组的第一预留孔18、第二预留孔19和第三预留孔20连接,并通过硅酮胶密封,各导流直管组中的导流直管A21、导流直管B22和导流直管C23均自然悬挂,各导流直管组中的导流直管A21、导流直管B22和导流直管C23的下端分别位于对应的采样瓶9的正上方。第二导流弯管组由第二导流弯管A24、第二导流弯管B25和第二导流弯管C26构成,本实施例中,第二导流弯管A24、第二导流弯管B25和第二导流弯管C26均为PVC钢丝透明软管,第二导流弯管A24、第二导流弯管B25和第二导流弯管C26的弯曲系数弯曲系数=导流管的实际长度导流管的直线长度均为2,第二导流弯管A24的直径为1cm,第二导流弯管B25的直径为2cm,第二导流弯管C26的直径为5cm。各第二导流弯管组中的第二导流弯管A24、第二导流弯管B25和第二导流弯管C26的上端分别与对应的预留孔组的第一预留孔18、第二预留孔19和第三预留孔20连接,并通过硅酮胶密封,各第二导流弯管组中的第二导流弯管A24、第二导流弯管B25和第二导流弯管C26分别缠绕在对应弯管定型架的三根立杆10上,各第一导流弯管组中的第二导流弯管A24、第二导流弯管B25和第二导流弯管C26的下端分别位于对应的托板28上的三个采样瓶9的正上方。本实施例中,以第二导流弯管A24为例,第二导流弯管A24的下端与其上端的直线距离为60cm。土壤4表层位于盛土槽底部处设有地表径流导水管11,地表径流导水管11下端连接有地表径流引水管12,地表径流引水管12的下端位于对应的接水桶27的上方。本实施例中,地表径流导水管为PVC管、长度为20cm、直径为5cm;地表径流引水管为PVC钢丝透明软管、直径为5cm。盛土槽2槽底底部设有岩土界面流导水管14,岩土界面流导水管14下端连接有岩土界面流引水管15,岩土界面流引水管15的下端位于对应的接水桶27的上方。本实施例中,岩土界面流引水管为PVC管、长度为40cm、直径为5cm;岩土界面流引水管为PVC钢丝透明软管、直径为5cm。地表径流导水管11和岩土界面流导水管14分别穿过第二支撑墩柱1顶部。试验一、本发明的模拟喀斯特地区地下裂隙管道发育情况装置的室内试验实验方法:采用便携式全自动下喷式人工降雨设备型号:QYJY-501进行室内人工降雨,为方便描述,将第一导流弯管A、第一导流弯管B、第一导流弯管C、导流直管A、导流直管B、导流直管C、第二导流弯管A、第二导流弯管B和第二导流弯管C统一为地下导流管,待上述装置的地表径流导水管、岩土界面流导水管或地下导流管开始产流时开始计时,每隔10min接取1次地表径流导水管、岩土界面流导水管和各地下导流管流出的泥沙样,分别装在标有刻度的大桶内,以测定其产流量,同时采用烘干法测定其产沙量。试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权利要求:1.一种模拟喀斯特地区裂隙管道发育情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墩柱、第二支撑墩柱、喀斯特地貌模型、地下导流组件、接水桶和采样瓶,接水桶有两个,第一支撑墩柱和第二支撑墩柱均固定于地面上,喀斯特地貌模型包括盛土槽,盛土槽倾斜设置,盛土槽顶部与第一支撑墩柱连接,盛土槽底部与第二支撑墩柱连接,盛土槽槽底从下到上依次设有多个模拟基岩,多个模拟基岩将盛土槽内部空间分隔,盛土槽内填充有土壤,所有的模拟基岩均被土壤覆盖,各模拟基岩底部中间设有预埋管,各预埋管内填充有纱网,盛土槽槽底从下至上设有多排预留孔,预留孔的排数和模拟基岩的个数相等,各排预留孔位于对应的模拟基岩底部的上方,地下导流组件的入口分别与各排预留孔中对应的预留孔连接,地下导流组件的出口位于采样瓶的正上方,土壤表层位于盛土槽底部处设有地表径流导水管,地表径流导水管下端连接有地表径流引水管,地表径流引水管的下端位于对应的接水桶的上方,盛土槽槽底底部设有岩土界面流导水管,岩土界面流导水管下端连接有岩土界面流引水管,岩土界面流引水管的下端位于对应的接水桶的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喀斯特地区裂隙管道发育情况装置,其特征在于:多排预留孔等间距排列,每排预留孔由多个预留孔组等间距排列而成,每个预留孔组由等间距排列的第一预留孔、第二预留孔和第三预留孔构成,第一预留孔、第二预留孔和第三预留孔的直径依次增大,且第一预留孔、第二预留孔和第三预留孔依次排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拟喀斯特地区裂隙管道发育情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下引流组件包括导流管组件和弯管定型架,导流管组件和弯管定型架均有多个,导流管组件由依次排列的第一导流弯管组、导流直管组和第二导流弯管组构成,第一导流弯管组、导流直管组和第二导流弯管等间距排列,每排预留孔由多个等间距排列的预留孔组件构成,预留孔组件由三个等间距排列的预留孔组构成,导流管组件的个数等于预留孔组件的个数和预留孔排数的乘积,各导流管组件中的第一导流弯管组、导流直管组和第二导流弯管组分别与对应的预留孔组件的三个预留孔组连接,弯管定型架的个数等于第一导流弯管组和第二导流弯管组两者个数的总和,弯管定型架包括底座、三根立杆和托板,底座固定于地面上,三根支杆呈直线分布,三根立杆的下端均与底座连接,托板固定于三根立杆上,且托板水平设置,采样瓶有多个,各托板上放置三个采样瓶,剩余的采样瓶放置于地面上,第一导流弯管组由第一导流弯管A、第一导流弯管B和第一导流弯管C构成,第一导流弯管A、第一导流弯管B和第一导流弯管C的弯曲系数相同,第一导流弯管A、第一导流弯管B和第一导流弯管C的直径依次增大,第一导流弯管A和第一预留孔的直径相同,第一导流弯管B和第二预留孔的直径相同,第一导流弯管C和第三预留孔的直径相同,各第一导流弯管组中的第一导流弯管A、第一导流弯管B和第一导流弯管C的上端分别与对应的预留孔组的第一预留孔、第二预留孔和第三预留孔连接,各第一导流弯管组中的第一导流弯管A、第一导流弯管B和第一导流弯管C分别缠绕在对应弯管定型架的三根立杆上,各第一导流弯管组中的第一导流弯管A、第一导流弯管B和第一导流弯管C的下端分别位于对应的托板上的三个采样瓶的正上方,导流直管组由导流直管A、导流直管B和导流直管C构成,导流直管A、导流直管B和导流直管C的长度相同,导流直管A、导流直管B和导流直管C的直径依次增大,导流直管A和第一预留孔的直径相同,导流直管B和第二预留孔的直径相同,导流直管C和第三预留孔的直径相同,各导流直管组中的导流直管A、导流直管管B和导流直管C的上端分别与对应的预留孔组的第一预留孔、第二预留孔和第三预留孔连接,各导流直管组中的导流直管A、导流直管管B和导流直管C的下端分别位于对应的采样瓶的正上方,第二导流弯管组由第二导流弯管A、第二导流弯管B和第二导流弯管C构成,第二导流弯管A、第二导流弯管B和第二导流弯管C的弯曲系数相同,第一导流弯管A的弯曲系数小于第二导流弯管A的弯曲系数,第二导流弯管A、第二导流弯管B和第二导流弯管C的直径依次增大,第二导流弯管A和第一预留孔的直径相同,第二导流弯管B和第二预留孔的直径相同,第二导流弯管C和第三预留孔的直径相同,各第二导流弯管组中的第二导流弯管A、第二导流弯管B和第二导流弯管C的上端分别与对应的预留孔组的第一预留孔、第二预留孔和第三预留孔连接,各第二导流弯管组中的第二导流弯管A、第二导流弯管B和第二导流弯管C分别缠绕在对应弯管定型架的三根立杆上,各第二导流弯管组中的第二导流弯管A、第二导流弯管B和第二导流弯管C的下端分别位于对应的托板上的三个采样瓶的正上方。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拟喀斯特地区裂隙管道发育情况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模拟基岩等间距排列,模拟基岩的横截面呈梯形,各排预留孔所在的直线平行于模拟基岩底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拟喀斯特地区裂隙管道发育情况装置,其特征在于:盛土槽槽底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5°,盛土槽槽底呈方形,模拟基岩底面平行于盛土槽槽底宽度方向的边沿。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喀斯特地区裂隙管道发育情况装置,其特征在于:盛土槽顶部架设于第一支撑墩柱顶部上,盛土槽底部架设于第二支撑墩柱顶部上,地表径流导水管和岩土界面流导水管分别穿过第二支撑墩柱顶部。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喀斯特地区裂隙管道发育情况装置,其特征在于:各预埋管上靠近出口端处设有管道开关。

百度查询: 桂林理工大学 一种模拟喀斯特地区裂隙管道发育情况装置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