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缓冲器_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_201880014062.4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申请日:2018-03-07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公开(公告)号:CN110366647B

主分类号:F16F9/348

分类号:F16F9/348;F16F9/508

优先权:["20170310 JP 2017-046272"]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4.06.21#授权;2021.05.21#专利申请权的转移;2019.11.15#实质审查的生效;2019.10.22#公开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缓冲器。该缓冲器具有:缸,其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其可滑动地插入该缸内;活塞杆,其与该活塞连结;盘阀,其限制因所述活塞的滑动而产生的工作流体的流动,为了闭锁筒状的壳体部件的开口部而设置;环状的密封部件,其设置在该盘阀的至少一面侧;室,其由所述盘阀及所述密封部件进行分隔。在所述盘阀交替地形成有凹部与凸部。

主权项:1.一种缓冲器,具有:缸,其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其可滑动地插入所述缸内;活塞杆,其与所述活塞连结;盘阀,其限制因所述活塞的滑动而产生的工作流体的流动,为了闭锁筒状的壳体部件的开口部而设置;环状的密封部,其设置在所述盘阀的至少一面侧;室,其由所述盘阀及所述密封部进行分隔;该缓冲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盘阀交替形成有凹部与凸部,所述凹部及所述凸部在所述盘阀的固着有所述密封部的位置上进行设置,所述缓冲器还具有第一通路,其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而流动有工作流体;第二通路,其与所述第一通路并列设置;阻尼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通路,产生阻尼力;所述壳体部件,其在内部形成有所述第二通路的至少一部分;轴部,其配置在所述壳体部件内;所述盘阀,其使所述轴部在内侧贯通而配置在所述壳体部件内,内周侧或外周侧被支承,在非支承侧的一面侧设有对与所述壳体部件之间或与所述轴部之间进行密封的所述密封部,在另一面侧设有弹性部;所述壳体部件内的两个壳体室,其由所述盘阀及所述密封部进行区隔而设置;所述盘阀为了切断工作流体向所述第二通路的至少一方的流通而设置。

全文数据:缓冲器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缓冲器。本申请基于2017年3月10日在日本提交的第2017-046272号专利申请主张优先权,其内容在此引用。背景技术存在一些缓冲器,其感应频率,使阻尼力可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02800号公报发明内容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缓冲器中,要求提高生产率。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生产率的缓冲器。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为一种缓冲器,具有:缸,其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其可滑动地插入该缸内;活塞杆,其与该活塞连结;盘阀,其限制因所述活塞的滑动而产生的工作流体的流动,为了闭锁筒状的壳体部件的开口部而设置;环状的密封部件,其设置在该盘阀的至少一面侧;室,其由所述盘阀及所述密封部件进行分隔。在所述盘阀交替地形成有凹部与凸部。本发明的其它的方式具有可挠曲的环状盘件,其使轴部在内侧贯通而设置在壳体部件内,内周侧或外周侧被支承,在非支承侧设有对与所述壳体部件之间或与所述轴部之间进行密封的环状的弹性部件。在所述盘件与所述壳体部件或所述轴部之间设有环状的间隙。所述弹性部件经由所述间隙,固着并设置在所述盘件的两面。在该盘件的一面侧设有密封部,在另一面侧设有止动部。在所述盘件的所述另一面于周向上部分地固着有弹性部件。本发明的另外其它的方式具有可挠曲的环状盘件,其使轴部在内侧贯通而配置在壳体部件内,内周侧或外周侧被支承,在非支承侧设有对与所述壳体部件之间或与所述轴部之间进行密封的环状的弹性部件。在所述盘件与所述壳体部件或所述轴部之间设有环状的间隙。所述弹性部件经由所述间隙,固着并设置在所述盘件的两面。在该盘件的一面侧设有密封部,在另一面侧设有止动部。在所述盘件的所述间隙侧设有多个切口部。发明的效果根据上述缓冲器,能够提高生产率。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活塞周边的部分剖视图。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活塞、阻尼力产生机构以及阻尼力可变机构周边的部分剖视图。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阻尼力产生机构周边的部分剖视图。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分隔盘件的立体图。图6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分隔盘件进行表示的图5的X1-X1剖视图。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分隔盘件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分隔盘件的立体图。图9A是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分隔盘件进行表示的图7、图8的X2-X2剖视图。图9B是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分隔盘件进行表示的图7、图8的Y2-Y2剖视图。图1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分隔盘件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分隔盘件的盘件的俯视图。图12A是对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分隔盘件进行表示的图10的X3-X3剖视图。图12B是对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分隔盘件进行表示的图10的Y3-Y3剖视图。图13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分隔盘件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分隔盘件的盘件的俯视图。图15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活塞、阻尼力产生机构以及阻尼力可变机构周边的部分剖视图。图16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分隔盘件的部分剖视图。图17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分隔盘件的盘件的俯视图。图18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分隔盘件的俯视图。图19是对第六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分隔盘件进行表示的图18的X4-X4剖视图。图20是对第六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分隔盘件进行表示的图18的Y4-Y4剖视图。图21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阻尼力产生机构周边的部分剖视图。图22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阻尼力产生机构周边的部分剖视图。图23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阻尼力产生机构周边的部分剖视图。图24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阻尼力产生机构周边的部分剖视图。图25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分隔盘件的盘件的俯视图。图26是表示第十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分隔盘件的盘件的俯视图。图27是表示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分隔盘件的盘件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基于图1~图6,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下面,为了便于说明,使附图的上侧为“上”、附图的下侧为“下”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为所谓的双筒式液压缓冲器。缓冲器1具有封入有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未图示的缸2。缸2具有:圆筒状的内筒3、有底圆筒状的外筒4、以及盖体5。外筒4为了以比内筒3大的大径覆盖内筒3而与内筒3设置为同心状。盖体5覆盖外筒4的上部开口侧。缸2在内筒3与外筒4之间形成有储液室6。外筒4由圆筒状的主干部件11与底部件12形成。底部件12嵌合并固定在主干部件11的下部侧,闭塞主干部件11的下部。在底部件12的与主干部件11相反一侧的外侧固定有安装孔13。盖体5具有筒状部15、以及内凸缘部16。内凸缘部16从筒状部15的上端侧向径向内侧延伸。盖体5由内凸缘部16覆盖主干部件11的上端开口部、由筒状部15覆盖主干部件11的外周面而盖在主干部件11上。盖体5在该状态下,筒状部15的一部分铆接在径向内侧,从而固定在主干部件11。缓冲器1具有活塞18。活塞18可滑动地插入缸2的内筒3内。该活塞18嵌装在内筒3。该活塞18将内筒3内分隔为一个上室19缸室、一个缸室、以及另一个下室20缸室两个室。在内筒3内的上室19及下室20内封入有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在内筒3与外筒4之间的储液室6内封入有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与气体。缓冲器1具有活塞杆21。活塞杆21的轴向的一端侧配置在缸2的内筒3内,该一端侧与活塞18连结。活塞杆21的轴向的另一端侧向缸2的外部延伸。活塞18及活塞杆21一体地移动。缓冲器1的伸长行程为活塞杆21增加从缸2的突出量的行程。在该伸长行程中,活塞18向上室19侧移动。缓冲器1的压缩行程为活塞杆21减少从缸2的突出量的行程。在该压缩行程中,活塞18向下室20侧移动。在内筒3及外筒4的上端开口侧嵌合有杆引导件22。在外筒4的比杆引导件22更靠近缸2的外部侧即上侧安装有密封部件23。在杆引导件22与密封部件23之间设有摩擦部件24。杆引导件22、密封部件23以及摩擦部件24都形成为环状。活塞杆21可滑动地插通在上述杆引导件22、摩擦部件24以及密封部件23各自的内侧。活塞杆21在杆引导件22、摩擦部件24以及密封部件23中插通,从缸2的内部向外部延伸。杆引导件22限制其径向移动并可轴向移动地支承活塞杆21。杆引导件22引导该活塞杆21的移动。密封部件23在其外周部与外筒4紧密接触。密封部件23在其内周部,与在轴向上移动的活塞杆21的外周部滑动接触。密封部件23防止内筒3内的油液、以及外筒4内的储液室6的高压气体及油液向外部泄漏。摩擦部件24在其内周部与活塞杆21的外周部滑动接触。摩擦部件24在活塞杆21产生摩擦阻力。需要说明的是,摩擦部件24不以密封为目的。杆引导件22的外周部形成为上部直径比下部直径大的台阶状。杆引导件22在小径的下部,嵌合在内筒3的上端的内周部。杆引导件22在大径的上部,嵌合在外筒4的上部的内周部。在外筒4的底部件12上设置有底阀25。底阀25将下室20与储液室6进行分隔。在该底阀25嵌合有内筒3的下端的内周部。外筒4的上端部的未图示的一部分铆接在径向内侧。外筒4的该铆接部分与杆引导件22夹持密封部件23。活塞杆21具有主轴部27、以及安装轴部28轴部。安装轴部28为比主轴部27小的小径。安装轴部28配置在缸2内。在安装轴部28安装有活塞18等。主轴部27的安装轴部28侧的端部为轴台阶部29。轴台阶部29在轴正交方向上扩展。在安装轴部28的外周部的轴向的中间位置形成有通路槽30。通路槽30将安装轴部28的外周部进行切割而形成。通路槽30在安装轴部28的轴向上延伸。在安装轴部28的外周部形成有外螺纹31。外螺纹31形成在安装轴部28的轴向的与主轴部27相反一侧的前端位置。通路槽30形成为,使其在与活塞杆21的中心轴线正交的面上的剖面形状形成为长方形、正方形、D字状的任意一种。在活塞杆21设有都是圆环状的止动部件32及缓冲体33。止动部件32及缓冲体33设置在主轴部27的活塞18与杆引导件22之间的部分。止动部件32使活塞杆21在内周侧插通。止动部件32铆接并固定在凹向主轴部27的径向内侧的固定槽34。缓冲体33也使活塞杆21在内侧插通。缓冲体33配置在止动部件32与杆引导件22之间。缓冲器1将例如活塞杆21的从缸2的突出部分配置在上部,由车体进行支承。缓冲器1将例如缸2侧的安装孔13配置在下部,与车轮侧连结。缓冲器1也可以与之相反,使缸2侧由车体进行支承,活塞杆21与车轮侧连结。缓冲器1在车轮随着行驶而振动时,伴随着该振动,缸2与活塞杆21的位置相对变化。该变化被在活塞18及活塞杆21的至少任意一方形成的流路的流体阻力抑制。如下所述,在活塞18及活塞杆21的至少任意一方形成的流路的流体阻力根据振动的速度及振幅而有所不同地生成。通过这样抑制振动,改善车辆的乘车舒适性。在上述缸2与活塞杆21之间作用有车轮所产生的振动。除此以外,在缸2与活塞杆21之间也作用有随着车辆的行驶而在车体产生的惯力及离心力。例如由于转向操作使行驶方向改变,由此而在车体产生离心力。基于该离心力的力作用在上述缸2与活塞杆21之间。如下所述,缓冲器1对基于随着车辆的行驶而对车体产生的力的振动,具有良好的特性。缓冲器1在车辆行驶中提供较高的稳定性。如图2所示,活塞18由金属制的活塞主体35、以及合成树脂制的滑动部件36构成。活塞主体35支承在活塞杆21。滑动部件36为圆环状,一体地安装在活塞主体35的外周面。活塞18的滑动部件36在内筒3内滑动。在活塞主体35设有多个通路孔37、以及多个通路孔39。多个通路孔37由于在图2中为剖面的关系而只图示了一个。多个通路孔39也由于在图2中为剖面的关系而只图示了一个。多个通路孔37使上室19与下室20连通。多个通路孔39也使上室19与下室20连通。多个通路孔37在周向上,在彼此之间隔着一个通路孔39而以等间距形成。其结果是,多个通路孔37构成通路孔37、39的所有通路孔之中的一半。多个通路孔37的活塞18的轴向一侧即第一侧图2的上侧在活塞18的径向外侧开口。多个通路孔37的活塞18的轴向另一侧即第二侧图2的下侧在活塞18的径向内侧开口。在上述通路孔37设有阻尼力产生机构41。阻尼力产生机构41开、闭上述通路孔37内的通路部,产生阻尼力。阻尼力产生机构41在活塞18的轴向的一端侧即轴线方向的下室20侧进行配置。阻尼力产生机构41安装在活塞杆21。阻尼力产生机构41配置在下室20侧。由此,在多个通路孔37各自的内侧形成的通路部成为活塞18向上室19侧移动、即在伸长行程中油液从一方的上室19向另一方的下室20流出的通路。油液为工作流体。对上述通路孔37内的通路部设置阻尼力产生机构41。阻尼力产生机构41抑制伸长侧的通路孔37内通路部的油液的流动,从而产生阻尼力。阻尼力产生机构41为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图2所示的构成剩下的一半的通路孔39在周向上,在彼此之间隔着一个通路孔37以等间距形成。通路孔39的活塞18的轴线方向另一侧即第二侧图2的下侧在活塞18的径向外侧开口。通路孔39的活塞18的轴线方向一侧即第一侧图2的上侧在活塞18的径向内侧开口。在上述通路孔39设有阻尼力产生机构42。阻尼力产生机构42开、闭上述通路孔39内的通路部,产生阻尼力。阻尼力产生机构42在活塞18的轴向的另一端侧即轴线方向的上室19侧进行配置。阻尼力产生机构42安装在活塞杆21。阻尼力产生机构42配置在上室19侧。由此,在多个通路孔39各自的内侧形成的通路部成为活塞18向下室20侧移动、即在压缩行程中油液从下室20向上室19流出的通路。对上述通路孔39内的通路部设置阻尼力产生机构42。阻尼力产生机构42抑制压缩侧的通路孔39内通路部的油液的流动,从而产生阻尼力。阻尼力产生机构42为压缩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由此,多个通路孔37内的通路部与多个通路孔39内的通路部连通,以通过活塞18的移动,使油液在上室19与下室20之间流动。在活塞杆21及活塞18向伸长侧图2的上侧移动时,油液通过通路孔37内的通路部。在活塞杆21及活塞18向压缩侧图2的下侧移动时,油液通过通路孔39内的通路部。活塞主体35形成为大致圆板形状。在活塞主体35的径向中央,在轴向上贯通而形成有嵌合孔45。嵌合孔45使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活塞主体35的轴向的下室20侧的端部在其嵌合孔45与通路孔37之间的部分支承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内周侧。活塞主体35的轴向的上室19侧的端部在其嵌合孔45与通路孔39之间的部分支承阻尼力产生机构42的内周侧。在活塞主体35的轴向的下室20侧的端部形成有圆环状的阀座部47。阀座部47在活塞主体35的比通路孔37的下室20侧的开口更靠近活塞主体35的径向的外侧形成。阀座部47为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一部分。另外,在活塞主体35的轴向的上室19侧的端部形成有圆环状的阀座部49。阀座部49在活塞主体35的比通路孔39的上室19侧的开口更靠近活塞主体35的径向的外侧形成。阀座部49为阻尼力产生机构42的一部分。活塞主体35的嵌合孔45具有小径孔部201、以及大径孔部202。小径孔部201设置在嵌合孔45的轴向的阀座部49侧。小径孔部201使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大径孔部202与小径孔部201相比为大径。大径孔部202设置在嵌合孔45的比小径孔部201更靠近轴向的阀座部47侧。在活塞主体35中,阀座部47的与嵌合孔45相反的一侧形成为轴线方向高度比阀座部47低的台阶状。在活塞主体35中,在该台阶状的部分配置有压缩侧的通路孔39内通路部的下室20侧的开口。另外,相同地在活塞主体35中,阀座部49的与嵌合孔45相反的一侧形成为轴线方向高度比阀座部49低的台阶状。在活塞主体35中,在该台阶状的部分配置有伸长侧的通路孔37内通路部的上室19侧的开口。如图3所示,在活塞18中,从轴向的活塞18侧依次重叠有一枚盘件51、一枚盘件211、一枚盘件212、一枚盘件213、一枚先导阀52、一枚盘件53、一枚盘件54、一个先导壳体55壳体部件、一枚盘件56、一枚盘件57、一枚盘件58、一枚盘件59、一枚盘件60、一枚盘件61、以及一枚盘件62。盘件51、53、54、56~62、211、212、213以及先导壳体55都为金属制。盘件51、53、54、56~62、211、212、213都形成为一定厚度的有孔平板状,都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先导阀52以及先导壳体55形成为圆环状,都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盘件213为带板状。盘件213以外的其它盘件51、53、54、56~62、211、212形成为圆板状。先导壳体55为有底的筒状。先导壳体55具有:有孔圆板状的底部71、内侧圆筒状部72、以及外侧圆筒状部73。内侧圆筒状部72形成在底部71的内周侧。内侧圆筒状部72为沿着底部71的厚度方向的圆筒状。外侧圆筒状部73形成在底部71的外周侧。外侧圆筒状部73为沿着底部71的厚度方向的圆筒状。底部71相对于内侧圆筒状部72及外侧圆筒状部73,偏向于轴向的一侧。在底部71形成有在轴向上贯通的贯通孔74。在内侧圆筒状部72的内周形成有小径孔部75与大径孔部76。小径孔部75在内侧圆筒状部72的轴向的底部71侧形成。小径孔部75使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大径孔部76在内侧圆筒状部72的轴向的与底部71相反的一侧形成。大径孔部76为比小径孔部75大的大径。先导壳体55的内侧圆筒状部72的轴向的与底部71相反一侧的端部支承盘件54的内周侧。内侧圆筒状部72的轴向的底部71侧的端部支承盘件56的内周侧。先导壳体55的外侧圆筒状部73的轴向的底部71侧的端部为圆环状的阀座部79。先导壳体55的内侧圆筒状部72与外侧圆筒状部73之间成为先导室80室。先导室80包括贯通孔74。先导室80利用具有盘件85及密封部86的先导阀52,与下室20分隔。先导室80在活塞18的方向上使压力作用在包括盘件85的先导阀52。先导室80为对先导阀52增加背压的背压室。如图4所示,盘件51的外径为比阀座部47的内径小的小径。在盘件51形成有切口87。切口87从在盘件51的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中嵌合的内周缘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切口87内的通路部始终与活塞18的通路孔37内的通路部连通。通路孔37内的通路部经由该切口87内的通路部,始终与活塞18的大径孔部202和安装轴部28之间的通路部、以及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部连通。盘件211的外径为比活塞18的阀座部47的外径大的大径。盘件211与阀座部47抵接。盘件211通过相对于阀座部47分离及抵接,开、闭通路孔37内的通路部的开口。通路孔37形成在活塞18。在盘件211的外周侧形成有切口215。切口215在径向上横断阀座部47。切口215的内侧为固定孔口216。固定孔口216使通路孔37内的通路部始终与下室20连通。盘件212的外周部为圆形,其外径与盘件211的外径为同径。盘件211、212的盘件211与活塞18的阀座部47抵接。盘件211、212通过盘件211相对于阀座部47分离及抵接,来开、闭在活塞18形成的通路孔37内的通路部的开口。盘件213形成为在一个方向上较长的带板状。盘件213的最大外径为比盘件211、212的外径小的小径。先导阀52由金属制的盘件85盘阀、以及橡胶制的密封部86形成。密封部86为环状,设置在盘件85的一面侧。密封部86固着在盘件85。盘件85为一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状。盘件85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盘件85为了闭锁筒状的先导壳体55的开口部而设置。盘件85的外径为比盘件211、212的外径稍大的大径。密封部86固着在盘件85的轴向的与活塞18相反的外周侧。密封部86形成为圆环状。换言之,先导阀52在其外周部具有环状的密封部86。密封部86在先导壳体55的外侧圆筒状部73的内周面遍及整个周可滑动且液密性地进行嵌合。密封部86始终对先导阀52与外侧圆筒状部73的间隙进行密封。换言之,先导阀52使密封部86可滑动且紧密地嵌合在先导壳体55的外侧圆筒状部73。其结果是,先导阀52与先导壳体55在相互之间形成先导室80。如上所述,盘件211可以落座在活塞18的阀座部47。盘件211~213及先导阀52构成阻尼阀231。阻尼阀231在活塞18形成的通路孔37内的通路部进行设置。阻尼阀231抑制因活塞18向伸长侧图4的上侧滑动而产生的油液的流动,产生阻尼力。先导室80位于先导阀52与先导壳体55之间。先导室80在活塞18的方向、即将盘件211落座于阀座部47的闭阀方向,对该阻尼阀231作用有内压。因此,阻尼阀231为具有先导室80的先导式阻尼阀。包括盘件85的阻尼阀231利用先导室80的压力,对开阀进行控制。上述阻尼阀231及先导室80构成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一部分。换言之,阻尼力产生机构41具有阻尼阀231及先导室80。阻尼力产生机构41成为压力控制型的阀机构。盘件53的外径与先导壳体55的内侧圆筒状部72的盘件53侧的端部的外径为大致同径。盘件54的外径为比内侧圆筒状部72的与之接触的部分的外径大的大径。在盘件54形成有切口91。切口91在盘件54上、从在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的内周缘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切口91内的通路部始终与先导室80连通。先导室80经由该切口91内的通路部,始终与先导壳体55的大径孔部76与安装轴部28之间的通路部、以及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部连通。盘件51的切口87内的通路部、活塞18的大径孔部202与安装轴部28之间的通路部、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部、盘件54的切口91内的通路部、以及先导壳体55的大径孔部76与安装轴部28之间的通路部成为背压室流入通路部235。背压室流入通路部235始终使活塞18的通路孔37内的通路部与先导室80连通。背压室流入通路部235从通路孔37内的通路部向先导室80导入油液。阻尼阀231的盘件211从活塞18的阀座部47离座而打开。这样,阻尼阀231使来自通路孔37内的通路部的油液经由通路部88,流向下室20。通路部88是在活塞18与先导壳体55的外侧圆筒状部73之间、于径向上扩展的部分。在多个通路孔37各自的内侧形成的通路部、阻尼阀231与阀座部47之间、以及活塞18与先导壳体55的外侧圆筒状部73之间的通路部88构成通路101第一通路。在该通路101中,通过活塞18的移动而流动有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通路101在活塞18向上室19侧移动、即伸长行程中从一方的上室19向另一方的下室20流出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通路101成为伸长侧的通路。如图3所示,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包括阀座部47与阻尼阀231。阻尼力产生机构41设置在通路101。阻尼力产生机构41利用阻尼阀231开、闭通路101,来抑制油液的流动。由此,阻尼力产生机构41产生阻尼力。然后,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经由背压室流入通路部235,将油液的流动的一部分导入先导室80。阻尼力产生机构41利用先导室80的压力控制阻尼阀231的开阀。先导阀52的盘件85将先导室80的压力向盘件211、212施加。由此,盘件85限制由于活塞18在内筒3内滑动而产生的、通路101中的工作流体的流动。盘件85为盘阀。盘件56的外径为比先导壳体55的阀座部79的内径小的小径。盘件57的外径为比阀座部79的外径稍大的大径。盘件57可以落座在阀座部79。盘件57在外周侧形成有切口93。切口93在径向上横断阀座部79。盘件58、盘件59以及盘件60各自的外径与盘件57的外径为同径。盘件61的外径为比盘件60的外径小的小径。盘件62的外径为比盘件61的外径大的大径且比盘件60的外径小的小径。盘件57~60构成可在阀座部79离座、落座的盘阀即阀部件99。阀部件99通过从阀座部79离座,使先导室80与下室20连通,并且抑制其间的油液的流动。在多个通路孔37各自的内侧形成的通路部、背压室流入通路部235、先导室80、以及阀部件99与阀座部79之间构成通路103。通路103与通路101一部分并列,使上室19与下室20连通。阀部件99在先导室80内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时,从阀座部79离座。阀部件99与阀座部79一起构成阻尼力产生机构105。阻尼力产生机构105在先导室80内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时开阀,打开通路103,产生阻尼力。先导室80由先导阀52、先导壳体55以及阀部件99包围而形成。盘件57的切口93的内侧的通路部构成固定孔口100。固定孔口100即使在盘件57与阀座部79抵接的状态下,也使先导室80与下室20连通。盘件62在阀部件99向打开方向变形时,与盘件60抵接来抑制阀部件99的变形。如图2所示,在活塞18中,从轴向的活塞18侧依次重叠有一枚盘件111、一枚盘件112、多枚盘件113、多枚盘件114、一枚盘件115、一枚盘件116、以及一枚环状部件117。盘件111~116及环状部件117都为金属制。盘件111~116及环状部件117都形成为一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状。盘件111~116及环状部件117都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盘件111的外径为比活塞18的阀座部49的内径小的小径。盘件112的外径为比活塞18的阀座部49的外径稍大的大径。盘件112可以落座在阀座部49。盘件112在外周侧形成有切口121。切口121在径向上横断阀座部49。多枚盘件113各自的外径与盘件112的外径为同径。多枚盘件114各自的外径为比盘件113的外径小的小径。盘件115的外径为比盘件114的外径小的小径。盘件116的外径为比盘件114的外径大的大径且为比盘件113的外径小的小径。环状部件117的外径成为比盘件116的外径小的小径的外径。环状部件117比盘件111~116厚,为高刚性。该环状部件117与活塞杆21的轴台阶部29抵接。盘件112~114构成盘阀即阀部件122。阀部件122能够在阀座部49离座、落座。阀部件122通过从阀座部49离座,能够将通路孔39内的通路部向上室19开放。阀部件122抑制经由通路孔39内的通路部的、上室19与下室20之间的油液的流动。阀部件122与阀座部49构成压缩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2。盘件112的切口121构成固定孔口123。固定孔口123即使在盘件112与阀座部49抵接的状态下,也使上室19与下室20连通。盘件116抑制阀部件122向打开方向的规定以上的变形。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图3所示的伸长侧的阀部件99、压缩侧的阀部件122都为对夹式内周クランプ盘阀的例子。阀部件99、122不限于此,只要是产生阻尼力的机构即可。阀部件99、122例如也可以为由螺旋弹簧对盘阀施力的升程式阀,另外,也可以为提升阀。如图3所示,在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中,在阻尼力产生机构105的与活塞18相反的一侧安装有阻尼力可变机构43。阻尼力可变机构43感应活塞18的往复运动的频率下面称为活塞频率,使阻尼力可变。阻尼力可变机构43从轴向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05侧依次具有:与盘件62抵接的一个壳体主体131、一枚盘件132、两枚盘件133及一枚分隔盘件134、多枚盘件135、以及盖部件139。壳体主体131、盘件132、133、135以及盖部件139为金属制。盘件132、133、135以及盖部件139都形成为一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状。盘件132、133、135以及盖部件139都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壳体主体131形成为圆环状,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壳体主体131与盖部件139构成箱状的壳体140。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一部分配置在壳体140的内部。壳体主体131具有:有孔圆板状的基部141、内侧圆筒状部142、支承部143、以及外侧圆筒状部166。内侧圆筒状部142形成在基部141的内周侧。内侧圆筒状部142为沿着基部141的厚度方向的圆筒状。支承部143形成在基部141的比内侧圆筒状部142更靠近外周侧的位置。支承部143为沿着基部141的厚度方向的圆筒状。外侧圆筒状部166形成在基部141的比支承部143更靠近外周侧的位置。外侧圆筒状部166为沿着基部141的厚度方向的圆筒状。内侧圆筒状部142从基部141向轴向两侧突出。支承部143从基部141只向轴向单侧突出。外侧圆筒状部166从基部141只向与支承部143同侧突出。在内侧圆筒状部142的内侧形成有小径孔部145与大径孔部146。小径孔部145在内侧圆筒状部142的轴向的与支承部143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形成。小径孔部145使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大径孔部146在内侧圆筒状部142的轴向的支承部143侧形成。大径孔部146为比小径孔部145大的大径。盖部件139嵌合在壳体主体131的外侧圆筒状部166。由此,盖部件139与壳体主体131构成筒状的壳体140。安装轴部28在轴向上贯通壳体140的径向中央。安装轴部28一部分配置在壳体主体131内。在壳体140内配置有盘件132、盘件133、分隔盘件134以及盘件135。盘件132、盘件133、分隔盘件134以及盘件135使安装轴部28在各自的内侧贯通。壳体主体131的内侧圆筒状部142由其轴向的小径孔部145侧的一端部支承盘件62的内周侧。内侧圆筒状部142由其轴向的大径孔部146侧的另一端部支承盘件132的内周侧。壳体主体131的支承部143利用其突出前端侧的端部支承环状的分隔盘件134的外周侧。另外,在支承部143的周向上部分地形成有切口203。利用切口203,壳体主体131的支承部143的径向内侧与径向外侧始终连通。盘件132的外径成为比内侧圆筒状部142的与之接触的部分大的大径且为比支承部143的内径小的小径。在盘件132形成有切口151。切口151从盘件132的在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中嵌合的内周缘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切口151在径向上横断内侧圆筒状部142与盘件132的接触部分。两枚盘件133各自的外径为比盘件132的外径小的小径。分隔盘件134由盘件155盘阀与弹性部件156构成,该盘件155由金属材料形成,弹性部件156由橡胶材料形成。盘件155为一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状,可挠曲。弹性部件156固着在盘件155的外周侧。分隔盘件134整体为圆环状,可弹性变形即可挠曲。盘件155为了闭锁筒状的壳体主体131的开口部而设置。环状的盘件155在其内侧形成为在径向具有间隙地可配置盘件133的内径。盘件155的厚度比两枚盘件133的厚度薄。盘件155的外径为比壳体主体131的支承部143的外径大的大径且为比外侧圆筒状部166的内径小的小径。盘件155也使安装轴部28在内侧贯通而配置在壳体140内。弹性部件156在盘件155的外周侧形成为圆环状并进行固着。弹性部件156的与盘件155对置的面的整个面固着在盘件155。弹性部件156具有密封部158、以及止动部159弹性部。密封部158为环状,设置在盘件155的外周侧。密封部158设置在盘件155的轴向的一面侧。密封部158从盘件155向轴向的与盖部件139相反的一侧突出。止动部159从盘件155向轴向的盖部件139侧突出。换言之,弹性部件156在盘件155的轴向厚度方向的一面181的外周侧具有密封部158。弹性部件156在盘件155的轴向厚度方向的另一面182的外周侧具有止动部159。在盘件155的一面181侧设有密封部158,在另一面182侧设有止动部159。密封部158形成为遍及盘件155的整个周并连续的圆环筒状。密封部158遍及整个周而固着在盘件155的面181。密封部158遍及整个周而与壳体主体131的外侧圆筒状部166的内周面抵接。密封部158将与壳体主体131之间进行密封。密封部158始终将与外侧圆筒状部166之间进行闭塞。止动部159在分隔盘件134向盖部件139侧变形时,与盖部件139抵接。其结果是,抑制分隔盘件134进一步变形。如图5所示,止动部159设置在面182的外周侧。止动部159在盘件155的周向上间断地形成。止动部159由多个具体而言为三个止动结构部160构成。上述止动结构部160为圆弧状,为沿着盘件155的外周缘部的形状。止动部159的上述止动结构部160在盘件155的周向上隔着间隔而固着在盘件155的面182。其结果是,在盘件155的设有止动部159的面182的外周侧设有盘件155露出的盘件露出部161。盘件露出部161设置在盘件155的周向上相邻的止动结构部160与止动结构部160之间。在盘件155的周向上隔着间隔也设有多个盘件露出部161具体而言为三个。盘件露出部161在径向上横断止动部159。因此,在盘件155的面182于周向上部分地固着有弹性部件156的止动部159。多个止动结构部160在盘件155的周向的长度相同。多个止动结构部160在盘件155的周向上以等间隔进行配置。其结果是,多个盘件露出部161在盘件155的周向的长度相同。多个盘件露出部161在盘件155的周向上以等间隔进行配置。止动结构部160的盘件155的周向的长度比盘件露出部161的盘件155的周向的长度长。如图3所示,在盘件155与壳体主体131的外侧圆筒状部166之间设有环状的间隙。弹性部件156中密封部158与止动部159经由该间隙,固着在盘件155的两面。换言之,弹性部件156经由盘件155与外侧圆筒状部166的间隙,固着并设置在盘件155的两面。进一步换言之,密封部158与止动部159经由盘件155与外侧圆筒状部166的间隙而连结。因此,如图6所示,弹性部件156具有圆环状的连结部162。连结部162覆盖盘件155的外周面183,将密封部158与多个止动结构部160进行连结。盘件155的外周面183形成为遍及整个周而连续的圆形。连结部162的径向厚度恒定,遍及整个周而固着在外周面183。如图3所示,该连结部162配置在盘件155与外侧圆筒状部166之间。如图6所示,弹性部件156将密封部158、止动部159、以及连结部162加硫粘接在盘件155。该加硫粘接时所使用的模具具有:密封部形成型腔、连结部形成型腔、以及止动结构部形成型腔。密封部形成型腔形成密封部158,并使之固着在盘件155的面181。连结部形成型腔形成连结部162,并且使之固着在盘件155的外周面183。止动结构部形成型腔形成多个止动结构部160,并且使之固着在盘件155的面182。然后,模具中相邻的止动结构部形成型腔与止动结构部形成型腔之间的部分成为盘件抵接部。盘件抵接部为了形成盘件露出部161而与盘件155抵接。因此,模具在向盘件155形成弹性部件156时,在多个具体而言为三个等间隔地配置的盘件抵接部中,支承盘件155的外周侧的周向的多个具体而言为三个等间隔位置。橡胶材料在熔融状态下,相对于配置在模具内的盘件155,如图6的箭头Z所示进行流动。橡胶材料从形成密封部158的密封部形成型腔,通过形成连结部162的连结部形成型腔,流向形成止动部159的止动结构部形成型腔,从而被导入模具。此时,流路在连结部形成型腔被缩窄。因此,在盘件155中,在密封部形成型腔侧与止动结构部形成型腔侧产生差压。然而,模具由多个盘件抵接部支承盘件155的低压侧即止动结构部形成型腔侧的面。因此,即使产生如上所述的差压,也能够抑制盘件155变形。如图3所示,密封部158的内径为比盘件155侧的端部的支承部143的外径大的大径。也就是说,密封部158的最小内径为比支承部143的外径大的大径。由此,分隔盘件134的盘件155与壳体主体131的支承部143抵接并进行支承。盘件135的外径为比分隔盘件134的盘件155的内径大的大径。由此,分隔盘件134的盘件155的内周侧配置在盘件132与盘件135之间,与盘件135抵接并进行支承。分隔盘件134的盘件155的外周侧在轴向一侧支承于支承部143。盘件135为使分隔盘件134落座的基座部。分隔盘件134的盘件155的内周侧能够在盘件132与盘件135之间,在两枚盘件133的轴向长度的范围内移动。另外,分隔盘件134在盘件155的与利用盘件135支承的相反的非支承侧即外周侧设有对与壳体140之间进行密封的环状的弹性部件156。分隔盘件134的弹性部件156与壳体140的外侧圆筒状部166接触。由此,分隔盘件134相对于壳体140对芯。分隔盘件134形成为其内周侧未从两面侧夹紧、而只是单面侧支承于盘件135的简单支承结构。相对于盘件155之中固着有密封部158及止动部159的部分,在径向的相反一侧成为盘件155挠曲时的支承点。在此,止动部159由在周向上隔着间隔配置的多个止动结构部160构成。另一方面,在支承部143设有切口203。因此,分隔盘件134即使在止动部159与盖部件139抵接、在盘件155与壳体主体131的支承部143抵接,也会使盘件155的设有密封部158一侧的受压面积与盘件155的设有止动部159一侧的受压面积为相同的程度。盖部件139为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有孔圆板状。盖部件139嵌合在壳体主体131的外侧圆筒状部166内。在盖部件139形成有在径向的中间部于轴向贯通的贯通孔167。贯通孔167形成在盖部件139的比盘件135更靠近径向外侧的位置。贯通孔167形成在比由于分隔盘件134挠曲而与盖部件139接触的止动部159的接触部分更靠近径向内侧的位置。分隔盘件134的密封部158如上所述,与壳体主体131的外侧圆筒状部166的内周面遍及整个周而接触。由此,密封部158对分隔盘件134与外侧圆筒状部166的间隙进行密封。也就是说,分隔盘件134为垫阀。密封部158即使分隔盘件134在壳体140内允许的范围内发生位移及变形,也始终对分隔盘件134与外侧圆筒状部166的间隙进行密封。分隔盘件134的密封部158与外侧圆筒状部166遍及整个周而接触。由此,分隔盘件134如上所述,相对于壳体140对芯。分隔盘件134将壳体140内分隔为可变室171室、壳体室、以及可变室172室、壳体室两个室。换言之,可变室171与可变室172由具有盘件155及密封部158的分隔盘件134进行分隔。进一步换言之,两个可变室171与可变室172由盘件155及密封部158进行区隔,并设置在壳体主体131内。可变室171位于分隔盘件134与壳体主体131的基部141侧之间,且容量可变。可变室172位于分隔盘件134与盖部件139之间,且容量可变。换言之,两个可变室171、172利用由盘件155及弹性部件156形成的分隔盘件134进行区隔,并设置在壳体140内。可变室171经由盘件132的切口151内的通路部,与壳体主体131的大径孔部146和安装轴部28之间的通路部连通。可变室172经由盖部件139的贯通孔167内的通路部,与下室20连通。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在活塞杆21的径向上,与活塞18的大径孔部202、盘件51的切口87、盘件54的切口91、先导壳体55的大径孔部76、壳体主体131的大径孔部146以及盘件132的切口151对置。因此,经由盘件51的切口87内的通路部、活塞18的大径孔部202和安装轴部28之间的通路部、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部、盘件54的切口91内的通路部、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先导壳体55的大径孔部76和安装轴部28之间的通路部、阻尼力可变机构43的壳体主体131的大径孔部146和安装轴部28之间的通路部、以及盘件132的切口151内的通路部,使活塞18的通路孔37内的通路部、先导室80、以及可变室171始终连通。活塞18的通路孔37内的通路部、盘件51的切口87内的通路部、活塞18的大径孔部202和安装轴部28之间的通路部、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部、壳体主体131的大径孔部146和安装轴部28之间的通路部、盘件132的切口151内的通路部、壳体140内的可变室171、172、以及盖部件139的贯通孔167内的通路部构成通路107第二通路。通路107连结上室19与下室20并延伸。因此,在筒状的壳体主体131中,通路107的至少一部分即可变室171、172形成在内部。通路107由与通路101、103一部分不同的路径连结上室19与下室20。分隔盘件134的盘件155限制因活塞18在内筒3内滑动而产生的通路107中的工作流体的流动。盘件155为盘阀。通路107的上室19侧的通路孔37内的通路部与通路101相同。通路107的比通路孔37内的通路部更靠近下室20侧与通路101并列而设置。即,在通路107中,盘件51的切口87内的通路部、活塞18的大径孔部202和安装轴部28之间的通路部、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部、壳体主体131的大径孔部146和安装轴部28之间的通路部、盘件132的切口151内的通路部、壳体140内的可变室171、172、以及盖部件139的贯通孔167内的通路部成为并列通路109。并列通路109与通路101之中的、将阀座部47及阻尼阀231之间和通路部88进行连结的通路并列。阻尼力可变机构43的壳体140设置在并列通路109。因此,在壳体140的内部,并列通路109的一部分即两个可变室171、172由分隔盘件134限定而设置。分隔盘件134能够在内周侧于盘件132与盘件135之间移动且外周侧于支承部143与盖部件139之间移动的范围内发生位移及变形。在此,支承部143与盘件135之间的轴向的最短距离比盘件155的轴向的厚度小。支承部143从轴向一侧支承分隔盘件134的盘件155的外周侧。盘件135从轴向另一侧支承盘件155的内周侧。因此,在可变室171、172为相同压力时,盘件155在少许变形的状态下,利用自身的弹力压接于支承部143与盘件135。分隔盘件134在其盘件155的内周侧遍及整个周而与盘件135接触的状态下,切断并列通路109的可变室171、172之间的油液的流通。另外,分隔盘件134在其盘件155的内周侧与盘件135分离的状态下,允许可变室171与可变室172即下室20之间的油液的流通。因此,分隔盘件134的盘件155的内周侧与作为基座部的盘件135构成止回阀245。止回阀245在并列通路109中,限制油液从可变室171向下室20流动,另一方面,允许油液从下室20向可变室171流动。在伸长行程中,上室19侧的压力比下室20的压力增高。止回阀245在该伸长行程中,切断经由活塞18的通路孔37内的通路部而能够连通上室19与下室20的并列通路109。在压缩行程中,上室19侧的压力比下室20的压力降低。止回阀245在该压缩行程中,使并列通路109为连通状态。在止回阀245中,分隔盘件134为其阀体。止回阀245是分隔盘件134整体能够在轴向上移动的自由阀。需要说明的是,分隔盘件134也可以无关可变室171、172的压力状态,使其盘件155的内周的整个周始终与盘件135接触而设定等。这样,也可以使分隔盘件134始终切断并列通路109的可变室171、172之间的流通。也就是说,分隔盘件134的盘件155只要切断包括切断工作流体在通路107的可变室171及可变室172之间的两方向的流通的、至少向一个方向的工作流体的流通即可。在活塞杆21中,在使安装轴部28插通于各自的内侧的状态下,环状部件117、盘件116、盘件115、多枚盘件114、多枚盘件113、盘件112、盘件111、活塞18、盘件51、盘件211、盘件212、盘件213、先导阀52、盘件53、盘件54、先导壳体55、盘件56、盘件57、盘件58、盘件59、盘件60、盘件61、盘件62、壳体主体131、盘件132、多枚盘件133按照上述顺序重叠在轴台阶部29。此时,先导壳体55使先导阀52的密封部86嵌合在外侧圆筒状部73中。另外,在使盘件133插通于内侧的状态下,分隔盘件134与壳体主体131的支承部143重叠。此时,分隔盘件134的弹性部件156嵌合在壳体主体131的外侧圆筒状部166中。此外,在使安装轴部28插通于各自的内侧的状态下,多枚盘件135与盘件133及分隔盘件134的盘件155重叠。在使安装轴部28插通于内侧的状态下,盖部件139与盘件135重叠。除此以外,多枚盘件248、与环状部件117相同的配件即环状部件175使安装轴部28插通于内侧,并与盖部件139重叠。这样,在配置了配件的状态下,在比环状部件175更突出的安装轴部28的外螺纹31中螺合有螺母176。由此,环状部件117、盘件116、盘件115、多枚盘件114、多枚盘件113、盘件112、111、活塞18、盘件51、盘件211、盘件212、盘件213、先导阀52、盘件53、54、先导壳体55、盘件56~62、壳体主体131、盘件132、多枚盘件133、多枚盘件135、盖部件139、多枚盘件248以及环状部件175的各个内周侧或全部被活塞杆21的轴台阶部29与螺母176夹持而在轴向上被夹紧。此时,分隔盘件134的内周侧在轴向上不会被夹紧。螺母176为通用的六角螺母。如上所述,压缩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2、活塞18、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05、以及伸长侧的阻尼力可变机构43在活塞杆21插通于各自的内周侧的状态下,利用螺母176紧固在活塞杆21。换言之,活塞18与构成阻尼力可变机构43的壳体主体131、盘件132、多枚盘件133、多枚盘件135以及盖部件139在活塞杆21插通于内周侧的状态下,利用螺母176紧固在活塞杆21。需要说明的是,阻尼力可变机构43在预先组装的状态下,也可以安装在活塞杆21。在该情况下,替代活塞杆21,先插通虚设的杆,移除该杆的同时,使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插通于阻尼力可变机构43的内周侧。在阻尼力可变机构43为预先组装的状态下,能够在壳体主体131的外侧圆筒状部166压入并固定盖部件139。如图1所示,在外筒4的底部件12与内筒3之间设有上述底阀25。该底阀25具有:底阀部件191、盘件192、盘件193、以及安装销194。底阀部件191将下室20与储液室6进行间隔。盘件192设置在底阀部件191的下侧即储液室6侧。盘件193设置在底阀部件191的上侧即下室20侧。安装销194将盘件192及盘件193安装在底阀部件191。底阀部件191形成为圆环状,在径向的中央插通有安装销194。在底阀部件191形成有多个通路孔195、以及多个通路孔196。多个通路孔195使油液在下室20与储液室6之间流通。多个通路孔196在上述通路孔195的径向的外侧,使油液在下室20与储液室6之间流通。储液室6侧的盘件192允许油液从下室20经由通路孔195向储液室6流动。另一方面,盘件192抑制油液经由通路孔195从储液室6向下室20流动。盘件193允许油液从储液室6经由通路孔196向下室20流动。另一方面,盘件193抑制油液经由通路孔196从下室20向储液室6流动。由盘件192与底阀部件191构成压缩侧的阻尼阀197。阻尼阀197在缓冲器1的压缩行程中开阀,油液从下室20流向储液室6,并且产生阻尼力。由盘件193与底阀部件191构成吸入阀198。吸入阀198在缓冲器1的伸长行程中开阀,油液从储液室6流入下室20内。需要说明的是,吸入阀198主要具有使油液从储液室6向下室20流动的功能,以补充因活塞杆21从缸2伸出而产生的油液不足的量,实际上不会产生阻尼力。在活塞杆21向伸长侧移动的伸长行程中,假设不具有阻尼力可变机构43。这样,在活塞18的移动速度下面称为活塞速度较慢时,来自上室19的油液从图3所示的通路孔37内的通路部,经由包括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固定孔口216、以及活塞18与先导壳体55的外侧圆筒状部73之间的通路部88在内的通路101,向下室20流动。此时,孔口特性阻尼力与活塞速度的平方大致成正比的阻尼力产生。因此,阻尼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特性成为阻尼力的上升率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而增高的特性。当活塞速度增大时,来自上室19的油液从通路孔37内的通路部,打开主阀即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阻尼阀231,并经由包括阻尼阀231与活塞18的阀座部47的间隙、以及通路部88在内的通路101,向下室20流动。此时,阀特性阻尼力与活塞速度大致成正比的阻尼力产生。因此,阻尼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特性成为阻尼力的上升率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而下降的特性。当活塞速度进一步增大时,来自上室19的油液除了经由包括阻尼力产生机构41所分离的阻尼阀231与阀座部47的间隙在内的通路101而向下室20流动以外,还从背压室流入通路部235、以及先导室80,打开图3所示的硬阀即阻尼力产生机构105的阀部件99,并通过包括背压室流入通路部235、先导室80、以及阀部件99与阀座部79的间隙在内的通路103,向下室20流动。由此,进一步抑制阻尼力的上升。因此,阻尼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特性成为阻尼力的上升率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而进一步下降的特性。当活塞速度进一步增大时,作用于先导阀52的力油压的关系为,从通路孔37内的通路部施加的打开方向的力比从先导室80施加的关闭方向的力大。因此,在该区域,随着活塞速度的增加,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阻尼阀231比上述说明更远离活塞18的阀座部47而打开。其结果是,油液除了通过包括通路孔37内的通路部、背压室流入通路部235、先导室80、阻尼力产生机构105的阀部件99及阀座部79的间隙在内的通路103而流向下室20以外,还经由包括通路部88在内的通路101,流向下室20。由此,更多的油液流向下室20。因此,进一步抑制阻尼力的上升。因此,阻尼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特性成为阻尼力的上升率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而进一步下降的特性。在活塞杆21向压缩侧移动的压缩行程中,在活塞速度较慢时,来自下室20的油液经由图2所示的压缩侧的通路孔39内的通路部、以及阻尼力产生机构42的阀部件122的固定孔口123,流向上室19。此时,产生孔口特性阻尼力与活塞速度的平方大致成正比的阻尼力。因此,阻尼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特性成为,阻尼力的上升率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而增高。另外,当活塞速度增大时,从下室20导入压缩侧的通路孔39内的通路部的油液基本上打开阻尼力产生机构42的阀部件122,并且通过阀部件122与阀座部49之间,而流向上室19。此时,产生阀特性阻尼力与活塞速度大致成正比的阻尼力。因此,阻尼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特性成为阻尼力的上升率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而下降的特性。上面为假设不具有阻尼力可变机构43的情况,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阻尼力可变机构43即使在活塞速度相同的情况下,也根据活塞频率使阻尼力可变。也就是说,在活塞频率较高时,活塞18的振幅较小。这样,在活塞频率较高时的伸长行程中,上室19的压力增高,经由图3所示的通路107的通路孔37内的通路部、盘件51的切口87内的通路部、活塞18的大径孔部202与安装轴部28之间的通路部、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部、壳体主体131的大径孔部146与安装轴部28之间的通路部、以及盘件132的切口151内的通路部,使油液从上室19导入壳体140内的可变室171。这样,与之相对应,至此而在盘件155中与支承部143和盘件135抵接的分隔盘件134发生变形,使止动部159与盖部件139接近,可变室171的容积扩大。同时,分隔盘件134使油液从通路107的下室20侧的部分即可变室172,经由盖部件139的贯通孔167内的通路部,向下室20排出。这样,通过分隔盘件134发生变形,将油液从上室19导入可变室171。其结果是,油液从上室19打开阻尼力产生机构41、并且经由通路101而流向下室20的流量减少。除此以外,通过从上室19向可变室171导入油液,与不具有可变室171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先导室80的压力上升。因此,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阻尼阀231容易开阀。由此,伸长侧的阻尼力变软。此时,硬阀即阻尼力产生机构105未开阀。在此,因为分隔盘件134的内周侧与盘件132分离而只从单面侧支承于盘件135,所以,容易使内周侧与盘件132接近而发生变形。因此,分隔盘件134容易发生变形,使外周侧的止动部159与盖部件139接近。另一方面,在活塞频率较低时,活塞18的振幅较大。这样,在活塞频率较低时的伸长行程中,分隔盘件134变形的频率也随之而降低。因此,在伸长行程的初期,尽管与上述情况相同地油液经由通路107而从上室19流向可变室171,但其后,分隔盘件134由于止动部159与盖部件139抵接而停止。其结果是,油液未从上室19流向可变室171。因为油液未从上室19流向可变室171,所以,可变室171的压力上升,始终与可变室171连通的先导室80的压力也上升。因此,处于先导室80抑制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阻尼阀231开阀的状态。即,处于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阻尼阀231未开阀、油液经由固定孔口216而从上室19流向下室20的状态。其结果是,伸长侧的阻尼力变硬。当先导室80的压力进一步上升时,油液打开硬阀即阻尼力产生机构105的阀部件99,通过包括阀部件99与阀座部79的间隙在内的通路103,流向下室20。当先导室80的压力进一步上升时,油液除了通过通路103的流动以外,还使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阻尼阀231开阀,从通路101流向下室20。由此,活塞频率较低时的伸长侧的阻尼力变硬。在此,阻尼力可变机构43在压缩行程时,下室20的压力增高,可变室172的压力比可变室171的压力高。其结果是,作为止回阀245的阀体的分隔盘件134的盘件155以壳体主体131的支承部143为支点而发生变形,从作为止回阀245的阀座的盘件135离座。由此,止回阀245打开包括贯通孔167内的通路部在内的通路107,油液从下室20向上室19流动。此时,盘件155由于与盘件135分离而没有差压,被抑制进一步的移动。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缓冲器中,设有感应频率而使阻尼力可变的阻尼力可变机构。在这样的缓冲器中,要求提高生产率。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感应频率而使阻尼力可变。因此,缓冲器1将通路107的一部分形成在壳体140内,在壳体140内由分隔盘件134限定可变室171与可变室172。该分隔盘件134由盘件155与弹性部件156形成。弹性部件156形成为在盘件155的一面181侧固着有密封部158、在盘件155的另一面182侧固着有止动部159的结构。这样,当成为在盘件155的两面181、182固着有弹性部件156的结构时,存在分隔盘件134的生产率不佳这样的问题。具体而言,将盘件155配置在模具的型腔内,将弹性部件156的熔融材料橡胶材料注入型腔内。此时,当熔融材料的注入速度较大时,由于注入时产生的差压而使盘件155发生变形,当在该状态下弹性部件156发生了固化时,存在不能确保作为成型品的精度的可能性。另外,如果扩大连结部162的径向宽度,即使增大注入的速度,也能够减小在盘件155产生的差压,能够抑制盘件155的变形。然而,当扩大连结部162的径向宽度,则密封部158的刚性下降,缓冲器1的耐压性下降。因此,不能增大熔融材料的注入速度,在提高生产率方面还具有改善的余地。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构成为,使弹性部件156经由在盘件155与壳体140之间设置的环状的间隙,固着并设置在盘件155的两面。而且,相对于在盘件155的一面181侧固着的密封部158,将在另一面182侧固着的、不需要密封功能的止动部159在周向上部分地进行固着来形成盘件露出部161。因此,能够利用模具压住盘件155的另一面182侧的成为盘件露出部161的部分。其结果是,即使在注入用于形成弹性部件156的熔融材料时产生差压,也能够抑制盘件155的变形。因此,即使增大材料注入的速度,也能够确保作为成型品的精度。因此,能够提高分隔盘件134的生产率,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缓冲器1的生产率。[第二实施方式]接着,主要基于图7、图8、图9A、图9B,以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使用相同的名称、相同的标记进行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只有分隔盘件134与第一实施方式一部分不同。即,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盘件155的外周面183并非如第一实施方式所述形成为遍及整个周连续的圆形。盘件155在包括外周面183的外周缘部301形成有比外周面183更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切口部302。换言之,在盘件155中,在壳体主体131的与外侧圆筒状部166的间隙侧即外周缘部301设有多个切口部302。在盘件155的周向上以等间隔形成有多个具体而言为八个切口部302。多个切口部302在轴向上贯通盘件155。第二实施方式的弹性部件156的连结部162具有主体部305、以及突出部306。主体部305固着在盘件155的外周面183,为圆环状。突出部306比主体部305更向径向内侧突出,并固着在切口部302。突出部306与切口部302数量相同具体而言为八个。突出部306在主体部305的周向上以等间隔进行配置。如图8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弹性部件156的止动部159在盘件155的周向上遍及整个周而连续,形成为圆环状。即,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分隔盘件134未形成有第一实施方式的盘件露出部161。在分隔盘件134中,圆环状的止动部159在盘件155上遍及整个周进行固着。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止动部159中,在轴向的与盘件155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凹槽308。凹槽308在径向上贯通止动部159。凹槽308在止动部159的周向上以等间隔设有多个具体而言为三个。在制造上述结构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分隔盘件134的情况下,也使构成弹性部件156的橡胶材料在熔融状态下,从密封部形成型腔通过连结部形成型腔,流入止动结构部形成型腔,从而导入模具中。此时,在盘件155的外周缘部301形成有多个切口部302。因此,盘件155由于上述多个切口部302而如图9A、图9B所示使流路剖面积部分地增大,使橡胶材料易于流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盘件155的密封部形成型腔侧与止动结构部形成型腔侧之间的差压。因此,即使未由模具支承盘件155的外周侧,也能够抑制盘件155的变形。因此,即使增大材料注入的速度,也能够确保作为成型品的精度。因此,能够提高分隔盘件134的生产率。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缓冲器1的生产率。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分隔盘件134也可以不由模具支承盘件155的设有弹性部件156的外周侧。因此,分隔盘件134能够使遍及整个周而连续的止动部159遍及整个周而固着并设置在盘件155。因此,能够提高止动部159向盘件155的固着强度。[第三实施方式]接着,主要基于图10、图11、图12A、图12B,以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使用相同的名称、相同的标记进行表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只有分隔盘件134的盘件155与第一实施方式一部分不同。即,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图10、图11所示,在盘件155的面182侧形成有多个具体而言为三个相同形状的凹部321、以及多个具体而言为三个相同形状的凸部322。沿盘件155的轴向观察,凹部321为大致四边形状,沿盘件155的轴向观察,凸部322也为大致四边形状。盘件155的面182为平坦的面,是固着有止动部159的面。多个凹部321在盘件155的径向的与设有弹性部件156的外周侧相反的的内周侧,从平坦的面182在轴向厚度方向上凹陷而形成。多个凸部322在盘件155的径向的与设有弹性部件156的外周侧相反的内周侧,从面182在轴向厚度方向上突出而形成。在盘件155的面182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位于比盘件155的固着有止动部159的位置更靠近径向内周侧的位置。在盘件155的面182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与止动部159分离。在盘件155的面182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在与盘件155的中心等距离的位置上进行配置。在盘件155的面182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在盘件155的周向上交替地以等间隔进行配置。换言之,在盘件155的面182,在壳体主体131的与外侧圆筒状部166的间隙侧即外周侧的相反一侧,于周向上交替形成有凹部321与凸部322。使在盘件155的面182侧形成的凹部321与盘件露出部161在分隔盘件134的周向的位置上一致。使在盘件155的面182侧形成的凸部322与止动结构部160在分隔盘件134的周向的位置上一致。在盘件155的面182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在盘件155的周向上均匀地进行配置。如图12A所示,面181为平坦的面,是固着有密封部158的面。从固着有止动部159的面182突出的凸部322的背侧成为从平坦的面181凹陷的凹部321。该凹部321与图12B所示的从面182凹陷的凹部321为相同形状。从面182凹陷的凹部321的背侧为从面181突出的凸部322。该凸部322与图12A所示的从面182突出的凸部322为相同形状。在盘件155的面181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位于比盘件155的固着有密封部158的位置更靠近径向内周侧的位置。在盘件155的面181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与密封部158分离。在盘件155的面181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也在与盘件155的中心等距离的位置上,在盘件155的周向上交替地以等间隔进行配置。换言之,在盘件155的面181侧,在壳体主体131的与外侧圆筒状部166的间隙侧即外周侧的相反一侧,在周向上交替地形成有凹部321与凸部322。使在盘件155的面181侧形成的凹部321与止动结构部160在分隔盘件134的周向的位置上一致。使在盘件155的面181侧形成的凸部322与盘件露出部161在分隔盘件134的周向上位置一致。在盘件155的面181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在盘件155的周向上均匀地进行配置。如图10、图11所示,凹部321及凸部322各自的盘件155的周向的长度比在周向上相邻的凹部321与凸部322之间的、包括面181、182的平坦部325的周向的长度短。所有的凹部321及凸部322形成在比弹性部件156更靠近盘件155的径向内侧的位置。所有的凹部321及凸部322形成在比盘件155的与图3所示的盘件135的抵接部分更靠近径向外侧的位置。盘件155为正背相同的形状。盘件155不需要进行正背辨别。盘件155形成有凹部321及凸部322。因此,盘件155与未形成有上述凹部和凸部的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刚性增强。在此,凹部321的大小及深度、以及凸部322的大小及高度设定为,设置弹性部件156之前的两枚盘件155即使一个盘件155的面182的凹部321与另一个盘件155的面181的凸部322位置结合、一个盘件155的面182的凸部322与另一个盘件155的面181的凹部321位置结合而重叠,对置的面181、182彼此也隔着间隙,换言之,对置的面181、182彼此不重叠。盘件155的内周侧是壳体主体131的与外侧圆筒状部166的间隙侧即外周侧的相反一侧。在盘件155中,在与该间隙相反的一侧,于周向上交替地形成有凹部321与凸部322。分隔盘件134是在盘件155的两面181、182通过加硫粘接而使弹性部件156固着的结构。在该结构的情况下,在向模具配置前需要在盘件155的两面181、182涂布粘接剂。为了在盘件155的两面181、182涂布粘接剂,例如需要进行在一面181涂布、并在翻转盘件155后、在另一面182涂布的作业。因此,在提高生产率的方面具有改善的余地。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在盘件155,于周向上交替地形成有凹部321及凸部322。因此,一个盘件155的面181或面182与另一个盘件155的面181或面182与凹部321及凸部322相比,外周侧彼此能够面接触。但是,另一个盘件155不会越过一个盘件155的凸部322而至内周侧进行面接触。因此,能够将盘件155彼此的可面接触的面积抑制为规定值以下。因此,即使通过将多枚盘件155装入篮中而浸渍在粘接剂的液体中的、所谓的浸泡,来将粘接剂涂布在盘件155,也能够抑制盘件155彼此粘贴。因此,能够通过浸泡将粘接剂涂布在盘件155上。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将粘接剂良好地涂布在盘件155的两面181、182。因此,能够提高分隔盘件134的生产率。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缓冲器1的生产率。另外,在盘件155形成有凹部321及凸部322。因此,盘件155的刚性增强。因此,在向盘件155形成弹性部件156时,即使不由模具支承盘件155的外周侧,也能够抑制盘件155的变形。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应用第二实施方式。即,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分隔盘件134的盘件155的外周缘部301形成有切口部302。除此以外,还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分隔盘件134的弹性部件156的连结部162形成有进入切口部302的突出部306。同时,遍及盘件155的整个周连续地形成止动部159。也可以上述方式来构成。[第四实施方式]接着,主要基于图14,以第四实施方式与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使用相同的名称、相同的标记进行表示。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只有分隔盘件134与第三实施方式一部分不同。即,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如图13、图14所示,凹部321及凸部322形成为以盘件155的中心为中心的圆弧状。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凹部321及凸部322各自的盘件155的周向的长度比在周向上相邻的凹部321与凸部322之间的平坦部325的周向的长度长。第四实施方式也能够抑制在形成弹性部件156前的盘件155彼此的粘贴。因此,能够提高分隔盘件134的生产率。[第五实施方式]接着,主要基于图15、图16,以第五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使用相同的名称、相同的标记进行表示。在第五实施方式中,阻尼力可变机构43与第一实施方式一部分不同。如图15所示,第五实施方式的阻尼力可变机构43的壳体主体131为不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外侧圆筒状部166及内侧圆筒状部142的形状。第五实施方式的壳体主体131具有:基部141、支承部143、小径孔部145、大径孔部146以及切口203。另外,第五实施方式的阻尼力可变机构43的盖部件139为具有平板状的底部401、以及圆筒状的圆筒状部402的形状。底部401为具有贯通孔167的平板状。圆筒状部402从底部401的外周缘部在轴向上延伸。壳体主体131嵌合在盖部件139的圆筒状部402中,由此,形成壳体140。在盖部件139的圆筒状部402的内周侧,在与底部401相反的一侧设有大径部405。在盖部件139的圆筒状部402的内周侧,在底部401侧设有内径为比大径部405小的小径的小径部406。在盖部件139的圆筒状部402的内周侧,在上述大径部405及小径部406之间形成有在轴正交方向上扩展的台阶部407。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分隔盘件134也与第一实施方式一部分不同。第五实施方式的分隔盘件134在有孔圆板状的盘件155的内周侧固着有弹性部件156。第五实施方式的分隔盘件134的盘件155的外周侧支承于作为盖部件139的基座部的台阶部407。第五实施方式的分隔盘件134的盘件155的径向中间位置支承于壳体主体131的支承部143。需要说明的是,台阶部407与支承部143之间的轴向的尺寸比盘件155的厚度小。由此,对分隔盘件134施加有设定负载。第五实施方式的分隔盘件134的弹性部件156固着在盘件155的内周侧。第五实施方式的分隔盘件134在盘件155的一面181的内周侧固着有圆环状的密封部158。第五实施方式的分隔盘件134在盘件155的另一面182的内周侧固着有止动部159。另外,如图16所示,在盘件155的内周面185固着有圆环状的连结部162。如图15所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分隔盘件134的盘件155也使安装轴部28在内侧贯通。该盘件155在与安装轴部28之间具有间隙。而且,弹性部件156设置在盘件155的与活塞杆21的间隙侧即非支承侧。弹性部件156由密封部158对与安装轴部28之间进行密封。弹性部件156的密封部158与止动部159经由盘件155与安装轴部28之间的环状间隙而固着在盘件155的两面。换言之,弹性部件156经由盘件155与安装轴部28的间隙,固着并设置在盘件155的两面。第五实施方式的分隔盘件134的止动部159由多个圆弧状的止动结构部160构成。上述止动结构部160为沿着盘件155的内周缘部的形状。第五实施方式的分隔盘件134中,在盘件155的周向上相邻的止动结构部160与止动结构部160之间成为盘件155所露出的图2所示的盘件露出部161。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分隔盘件134的盘件155的外周侧与壳体140的台阶部407构成止回阀245。止回阀245在通路107的并列通路109中,限制油液从可变室171向下室20的流动,另一方面,允许油液从下室20向可变室171的流动。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也在向盘件155形成弹性部件156时,能够利用模具压住盘件155的面182侧的成为盘件露出部161的部分。因此,能够抑制盘件155的变形。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能够提高生产率。在此,也可以在第五实施方式的阻尼力可变机构43中应用第二实施方式。即,在第五实施方式的分隔盘件134的盘件155的内周部形成有从内周面185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切口部302。除此以外,还在第五实施方式的分隔盘件134的弹性部件156的连结部162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且进入切口部302的突出部306。同时,遍及盘件155的整个周而连续地形成止动部159。也可以上述方式来构成。另外,在第五实施方式的阻尼力可变机构43中也可以应用第三、第四实施方式。即,在第五实施方式的分隔盘件134的盘件155的外周侧,在周向上交替地形成凹部321与凸部322。也可以上述方式来构成。[第六实施方式]接着,主要基于图17~图20,以第六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使用相同的名称、相同的标记进行表示。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分隔盘件134的盘件155与第一实施方式一部分不同。即,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在盘件155的面182侧形成有多个具体而言为四个相同形状的凹部321、以及多个具体而言为四个相同形状的凸部322。沿盘件155的轴向观察,凹部321为圆形状,沿盘件155的轴向观察,凸部322也为圆形状。如图18所示,盘件155的面182为平坦的面,是固着有止动部159的面。如图19所示,在盘件155的面182侧形成的多个凹部321在盘件155的径向的设有弹性部件156的外周侧,从面182在轴向厚度方向上凹陷而形成。如图20所示,在盘件155的面182侧形成的多个凸部322在盘件155的径向的设有弹性部件156的外周侧,从面182在轴向厚度方向上突出而形成。在盘件155的面182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设置在盘件155的固着有止动部159的位置。在盘件155的面182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整体都与止动部159重叠。在盘件155的面182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整体都埋设在止动部159内。如图17所示,在盘件155的面182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在与盘件155的中心等距离的位置上进行配置。在盘件155的面182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在盘件155的周向上交替地以等间隔进行配置。换言之,在盘件155的面182侧,在壳体主体131的与外侧圆筒状部166参照图3的间隙侧即外周侧,于周向上交替地形成有凹部321与凸部322。在盘件155的面182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在盘件155的周向上均匀地进行配置。如图20所示,面181为平坦的面,是固着有密封部158的面。从固着有止动部159的面182突出的凸部322的背侧成为从平坦的面181凹陷的凹部321。该凹部321与图19所示的从面182凹陷的凹部321为相同形状。从面182凹陷的凹部321的背侧成为从面181突出的凸部322。该凸部322与图20所示的从面182突出的凸部322为相同形状。在盘件155的面181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设置在盘件155的固着有密封部158的位置上。在盘件155的面181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整体都与密封部158重叠。在盘件155的面181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整体都埋设在密封部158内。在盘件155的面181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也在与盘件155的中心等距离的位置上,在盘件155的周向上交替地以等间隔进行配置。换言之,在盘件155的面181侧,在壳体主体131的与外侧圆筒状部166参照图3的间隙侧即外周侧,于周向上交替地形成凹部321与凸部322。在盘件155的面181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在盘件155的周向上均匀地进行配置。如图17所示,凹部321及凸部322各自的直径比在周向上相邻的凹部321与凸部322之间的、包括面181、182的平坦部325的周向的长度短。如图18所示,所有的凹部321及凸部322与弹性部件156重合在盘件155的径向的位置上。所有的凹部321及凸部322形成在比盘件155的与盘件135参照图3的抵接部分更靠近盘件155的径向外侧的位置。所有的凹部321及凸部322形成在比盘件155的与支承部143参照图3的抵接部分更靠近盘件155的径向外侧的位置。盘件155为正背相同的形状。盘件155不需要进行正背辨别。在盘件155形成有凹部321及凸部322。因此,盘件155与未形成有上述凹部及凸部的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外周侧的刚性增强。在此,凹部321的大小及深度、以及凸部322的大小及高度设定为,设置弹性部件156前的两枚盘件155即使一个盘件155的面182的凹部321与另一个盘件155的面181的凸部322位置结合、一个盘件155的面182的凸部322与另一个盘件155的面181的凹部321位置结合而重叠,也使对置的面181、182彼此隔着间隙,换言之,使对置的面181、182彼此不重叠。盘件155的外周侧为壳体主体131的与外侧圆筒状部166参照图3的间隙侧。在盘件155中,在该间隙侧,于周向上交替地形成有凹部321与凸部322。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分隔盘件134也是在盘件155的两面181、182通过加硫粘接而使弹性部件156固着的结构。在该结构的情况下,在向模具配置前需要在盘件155的两面181、182涂布粘接剂。为了在盘件155的两面181、182涂布粘接剂,例如需要进行在一面181涂布、并在翻转盘件155后在另一面182涂布的作业。因此,在提高生产率的方面具有改善的余地。第六实施方式为,在盘件155中,凹部321及凸部322在周向上交替地形成。因此,一个盘件155的面181或面182、以及另一个盘件155的面181或面182与凹部321及凸部322相比,外周侧彼此能够面接触。但是,另一个盘件155不会越过一个盘件155的凸部322而至内周侧进行面接触。而且,因为凹部321及凸部322形成在盘件155的外周侧,所以,能够使盘件155彼此的可面接触的面积比第三实施方式小。因此,即使通过将多枚盘件155放入篮中而浸渍在粘接剂的液体中的、所谓的浸泡,将粘接剂涂布在盘件155,也能够抑制盘件155彼此的粘贴。因此,能够通过浸泡将粘接剂涂布在盘件155。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在盘件155的两面181、182良好地涂布粘接剂。因此,能够提高分隔盘件134的生产率。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缓冲器1的生产率。另外,在盘件155的外周侧形成有凹部321及凸部322。因此,盘件155的外周侧的刚性增强。因此,在向盘件155形成弹性部件156时,即使未由模具支承盘件155的外周侧,也能够抑制盘件155的变形。此外,在本第六实施方式中,因为使止动部159的内径与密封部158的内径基本相同,所以,能够由止动部159的内侧进行支承,而不需要外周侧的支承。因此,如图8所示,因为止动部159能够在盘件155的周向上遍及整个周而连续并形成为圆环状,所以,盘件155的外周侧不会露出,能够进一步减少止动部159被剥离的可能性。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应用第二实施方式。即,在第六实施方式的分隔盘件134的盘件155的外周缘部301形成有切口部302。除此以外,还在第六实施方式的分隔盘件134的弹性部件156的连结部162形成有进入切口部302的突出部306。也可以上述方式来构成。[第七实施方式]接着,主要基于图21、图22,以第七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使用相同的名称、相同的标记进行表示。在第七实施方式中,先导阀52的盘件85与第一实施方式一部分不同。即,在第七实施方式中,如图21所示,在盘件85的一面501侧形成有多个相同形状的凹部502。多个凹部502由于在图21中为剖面的关系而只图示了一个。在第七实施方式中,如图22所示,在盘件85的一面501侧形成有多个相同形状的凸部503。多个凸部503由于在图22中为剖面的关系而只图示了一个。面501为平坦的面,是固着有密封部86的面。沿盘件85的轴向观察,凹部502为圆形状,沿盘件85的轴向观察,凸部503也为圆形状。在盘件85的面501侧形成的多个凹部502在盘件85的径向的设有密封部86的外周侧,从平坦的面501在轴向厚度方向上凹陷而形成。在盘件85的面501侧形成的多个凸部503在盘件85的径向的设有密封部86的外周侧,从面501在轴向厚度方向上突出而形成。在盘件85的面501侧形成的所有凹部502及凸部503设置在盘件85的固着有密封部86的位置上。在盘件85的面501侧形成的凹部502及凸部503整体都与密封部86重叠。在盘件85的面501侧形成的凹部502及凸部503整体都埋设在密封部86内。在盘件85的面501侧形成的凹部502及凸部503在与盘件85的中心等距离的位置上进行配置。在盘件85的面501侧形成的凹部502及凸部503在盘件85的周向上交替地以等间隔进行配置。换言之,在盘件85的面501,在先导壳体55的与外侧圆筒状部73的间隙侧即外周侧,于周向上交替地形成有凹部502与凸部503。在盘件85的面501侧形成的凹部502及凸部503在盘件85的周向上均匀地进行配置。盘件85的另一面505为平坦的面,是与固着有密封部86的面501相反一侧的面。如图22所示,从固着有密封部86的面501突出的凸部503的背侧成为从未设有密封部86的面505凹陷的凹部502。该凹部502与图21所示的从面501凹陷的凹部502为相同形状。从面501凹陷的凹部502的背侧成为从面505突出的凸部503。该凸部503与图22所示的从面501突出的凸部503为相同形状。在盘件85的面505侧形成的凹部502及凸部503也在与盘件85的中心等距离的位置上,在盘件85的周向上交替地以等间隔进行配置。换言之,在盘件85的面505,在先导壳体55的与外侧圆筒状部73的间隙侧即外周侧,凹部502与凸部503在周向上交替地形成。在盘件85的面505侧形成的凹部502及凸部503在盘件85的周向上均匀地进行配置。在第七实施方式的先导阀52中,所有的凹部502及凸部503与密封部86在盘件85的径向的位置上重合。在第七实施方式中,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盘件213参照图4以外,还设有两枚盘件511。盘件511都为金属制。盘件511都形成为一定厚度的有孔圆板状。盘件511都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盘件511的外径为比盘件211、212的外径小的小径。盘件511的外径与将在盘件85的面505侧形成的多个凹部502各自的最大外径部连结的内切圆的直径相比,为小径。多个凹部502各自的最大外径部配置在面部505。盘件511的外径与将在盘件85的面505侧形成的多个凸部503各自的最大外径部连结的内切圆的直径相比,为小径。多个凸部503各自的最大外径部配置在面部505。所有的凹部502及凸部503作为整体,比盘件85的与盘件511的抵接部分更远离径向外侧而形成。盘件511不会与所有的凹部502及凸部503干涉。两枚盘件511的总厚度比盘件85的凸部503的距离面部505的高度厚。第七实施方式的盘件85为正背相同的形状。该盘件85不需要正背辨别。该盘件85形成有凹部502及凸部503。因此,盘件85与未形成有上述凹部及凸部的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外周侧的刚性增强。在此,凹部502的大小及深度、以及凸部503的大小及高度设定为,设置密封部86之前的两枚盘件85即使一个盘件85的面501的凹部502与另一个盘件85的面505的凸部503位置结合、一个盘件85的面501的凸部503与另一个盘件85的面505的凹部502位置结合而重叠,也使对置的面501、505彼此隔着间隙,换言之,使对置的面501、505彼此不重叠。盘件85的外周侧为先导壳体55的与外侧圆筒状部73的间隙侧。在盘件85的该间隙侧,于周向上交替地形成有凹部502与凸部503。在第七实施方式中,先导阀52是在盘件85的面501通过加硫粘接使由弹性部件形成的密封部86固着的结构。在该结构的情况下,在向模具配置前需要在盘件155的面501涂布粘接剂。为了在盘件85的面501涂布粘接剂,例如需要以手工作业进行涂布的作业。因此,在提高生产率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第七实施方式为,在盘件85,凹部502及凸部503在周向上交替地形成。因此,一个盘件85的面501或面505、以及另一个盘件85的面501或面505与凹部502及凸部503相比,外周侧彼此能够面接触。但是,另一个盘件85不会越过一个盘件85的凸部503而至内周侧进行面接触。而且,因为凹部502及凸部503形成在盘件85的外周侧,所以,能够使盘件85彼此可面接触的面积比规定值小。因此,即使通过将多枚盘件85放入篮中而浸渍在粘接剂的液体中的、所谓的浸泡,将粘接剂涂布在盘件85,也能够抑制盘件85彼此的粘贴。因此,能够通过浸泡将粘接剂涂布在盘件85。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在盘件85的面501良好地涂布粘接剂。因此,能够提高先导阀52的生产率。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缓冲器1的生产率。另外,在盘件85的外周侧形成有凹部502及凸部503。因此,盘件85的外周侧的刚性增强。[第八实施方式]接着,主要基于图23、图24,以第八实施方式与第七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七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使用相同的名称、相同的标记进行表示。在第八实施方式中,活塞18的活塞主体35与第七实施方式不同。另外,在第八实施方式中,未设有第七实施方式的盘件511。先导阀52与第七实施方式相同。第八实施方式的活塞主体35的圆环状的阀座部47的外径与将在先导阀52的盘件85的面505侧形成的多个凹部502各自的最大外径部连结的内切圆的直径相比,为小径。另外,阀座部47的外径与将在盘件85的面505侧形成的多个凸部503各自的最大外径部连结的内切圆的直径相比,为小径。第八实施方式的盘件211、212的外径与将在先导阀52的盘件85的面505侧形成的多个凹部502各自的最大外径部连结的内切圆的直径相比,为小径。另外,盘件211、212的外径与将在盘件85的面505侧形成的多个凸部503各自的最大外径部连结的内切圆的直径相比,为小径。所有的凹部502及凸部503作为整体,比盘件212的与盘件85的抵接部分更远离径向外侧而形成。使所有的凹部502及凸部503与盘件211、212及活塞主体35不发生干涉。第八实施方式的阀座部47的外径为比第七实施方式小的小径。因此,第八实施方式的阻尼阀231的受压面积比第七实施方式的阻尼阀231小。其结果是,包括第八实施方式的阻尼阀231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难以开阀。因此,第八实施方式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与第七实施方式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相比,在活塞速度增大时开阀。换言之,第七实施方式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与第八实施方式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相比,即使活塞速度减慢也开阀。[第九实施方式]接着,主要基于图25,以第九实施方式与第六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使用相同的名称、相同的标记进行表示。在第九实施方式中,分隔盘件134的盘件155与第六实施方式一部分不同。如图25所示,第九实施方式也在盘件155的面182侧形成有多个具体而言为四个相同形状的凹部321、以及多个具体而言为四个相同形状的凸部322。在盘件155的面182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也在与盘件155的中心等距离的位置上进行配置。在盘件155的面182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在盘件155的周向上交替地以不等间隔进行配置。换言之,在盘件155的面182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在盘件155的周向上不均匀地进行配置。具体而言,在盘件155的面182侧以90度的等间距配置有四个凹部321。使四个凹部321在盘件155的周向上依次为第一凹部321、第二凹部321、第三凹部321、以及第四凹部321。在面182,使四个凸部322在盘件155的周向上依次为第一凸部322、第二凸部322、第三凸部322、以及第四凸部322。在面182的周向上,相邻的凹部321与凸部322的间隔中,第一凹部321与第一凸部322最近。在盘件155的面182侧,第一凹部321的中心、盘件155的中心、以及第一凸部322的中心形成的角为最小的15度。其结果是,第一凸部322的中心、盘件155的中心、以及第二凹部321的中心形成的角为75度。在盘件155的面182侧,第二凹部321的中心、盘件155的中心、以及第二凸部322的中心形成的角继而为较小的20度。其结果是,第二凸部322的中心、盘件155的中心、以及第三凹部321的中心形成的角为70度。在盘件155的面182侧,第四凹部321的中心、盘件155的中心、以及第四凸部322的中心形成的角再继而为较小的25度。其结果是,第四凸部322的中心、盘件155的中心、以及第一凹部321的中心形成的角为65度。在盘件155的面182侧,第四凹部321的中心、盘件155的中心、以及第三凸部322的中心形成的角继而为较小的30度。其结果是,第三凸部322的中心、盘件155的中心、以及第三凹部321的中心形成的角为60度。虽然未图示,但在第九实施方式中,从固着有止动部159的面182突出的凸部322的背侧成为从平坦的面181凹陷的凹部321。该凹部321与从面18凹陷的凹部321为相同形状。从面182凹陷的凹部321的背侧成为从面181突出的凸部322。该凸部322与从面182突出的凸部322为相同形状。因此,在盘件155的面181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也在盘件155的周向上交替地以不等间隔进行配置。换言之,在盘件155的面181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也在盘件155的周向上不均匀地进行配置。第九实施方式的分隔盘件134的盘件155的周向的刚性不均匀。因此,含有分隔盘件134的止回阀245的开阀量不会立即扩大,而是逐渐扩大。在第九实施方式中,关于对第六实施方式的分隔盘件134的盘件155的变更进行了说明。也可以将第七实施方式的先导阀52的盘件85与第九实施方式相同地进行变更,将凹部502及凸部503在盘件85的周向上不均匀地进行配置。[第十实施方式]接着,主要基于图26,以第十实施方式与第九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九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使用相同的名称、相同的标记进行表示。在第十实施方式中,分隔盘件134的盘件155与第九实施方式一部分不同。第十实施方式在盘件155的面182侧形成有多个具体而言为五个相同形状的凹部321、以及多个具体而言为五个相同形状的凸部322。在盘件155的面182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也在与盘件155的中心等距离的位置上进行配置。在盘件155的面182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在盘件155的周向上交替地部分不等间隔地进行配置。在盘件155的面182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在盘件155的周向上交替地部分等间隔地进行配置。换言之,在盘件155的面182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在盘件155的周向上部分不均匀地进行配置。在盘件155的面182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在盘件155的周向上部分均匀地进行配置。具体而言,在盘件155的面182侧,使五个凹部321在盘件155的周向上依次为第一凹部321、第二凹部321、第三凹部321、第四凹部321、以及第五凹部321。在面182侧,使五个凸部322在盘件155的周向上依次为第一凸部322、第二凸部322、第三凸部322、第四凸部322、以及第五凸部322。第一凹部321、第一凸部322、第二凹部321、第二凸部322、以及第三凹部321以最小的22.5度间距进行配置。在盘件155的面182侧,第三凹部321的中心、盘件155的中心、以及第三凸部322的中心形成的角为30度。在盘件155的面182侧,第三凸部322的中心、盘件155的中心、以及第四凹部321的中心形成的角为45度。在盘件155的面182侧,第四凹部321的中心、盘件155的中心、以及第四凸部322的中心形成的角为60度。在盘件155的面182侧,第四凸部322的中心、盘件155的中心、以及第五凹部321的中心形成的角为60度。在盘件155的面182侧,第五凹部321的中心、盘件155的中心、以及第五凸部322的中心形成的角为45度。在盘件155的面182侧,第五凸部322的中心、盘件155的中心、以及第一凹部321的中心形成的角为30度。其结果是,在盘件155的面182侧,第二凹部321与第四凸部322配置在180度的位置,以连结上述第二凹部321和第四凸部322的线为基准,以线对称配置剩余的凹部321及凸部322。虽然未图示,但在第十实施方式中,从固着有止动部159的面182突出的凸部322的背侧也成为从平坦的面181凹陷的凹部321。该凹部321与从面182凹陷的凹部321为相同形状。从面182凹陷的凹部321的背侧成为从面181突出的凸部322。该凸部322与从面182突出的凸部322为相同形状。因此,即使在第十实施方式中,在盘件155的面181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也在盘件155的周向上交替地部分不等间隔地进行配置。在盘件155的面181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在盘件155的周向上交替地部分等间隔地进行配置。换言之,在盘件155的面181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在盘件155的周向上部分不均匀地进行配置。在盘件155的面181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在盘件155的周向上部分均匀地进行配置。第十实施方式也使分隔盘件134的盘件155的周向的刚性部分不均匀。因此,包括分隔盘件134的止回阀245的开阀量不会立即扩大,而是逐渐扩大。在第十实施方式中,关于对第九实施方式的分隔盘件134的盘件155的变更进行了说明。也可以将第七实施方式的先导阀52的盘件85与第十实施方式相同地进行变更,将凹部502及凸部503在盘件85的周向上部分不均匀地进行配置,并且部分均匀地进行配置。[第十一实施方式]接着,主要基于图27,以第十一实施方式与第九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九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使用相同的名称、相同的标记进行表示。在第十一实施方式中,分隔盘件134的盘件155与第九实施方式一部分不同。在第十一实施方式中,在盘件155的面182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在盘件155的周向上交替地部分不等间隔地进行配置。在盘件155的面182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在盘件155的周向上交替地部分等间隔地进行配置。换言之,在盘件155的面182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在盘件155的周向上部分不均匀地进行配置。在盘件155的面182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在盘件155的周向上部分均匀地进行配置。具体而言,在盘件155的面182侧,使四个凹部321在盘件155的周向上依次为第一凹部321、第二凹部321、第三凹部321、以及第四凹部321。在盘件155的面182侧,使四个凸部322在盘件155的周向上依次为第一凸部322、第二凸部322、第三凸部322、以及第四凸部322。第一凹部321、第一凸部322、以及第二凹部321以最小的30度间距进行配置。在盘件155的面182侧,第二凹部321的中心、盘件155的中心、以及第二凸部322的中心形成的角为60度。在盘件155的面182侧,第二凸部322的中心、盘件155的中心、以及第三凹部321的中心形成的角为40度。在盘件155的面182侧,第三凹部321的中心、盘件155的中心、以及第三凸部322的中心形成的角为50度。在盘件155的面182侧,第三凸部322的中心、盘件155的中心、以及第四凹部321的中心形成的角为50度。在盘件155的面182侧,第四凹部321的中心、盘件155的中心、以及第四凸部322的中心形成的角为40度。在盘件155的面182侧,第四凸部322的中心、盘件155的中心、以及第一凹部321的中心形成的角为60度。其结果是,在盘件155的面182侧,第一凸部322与第三凸部322配置在180度的位置上,以连结上述第一凸部322与第三凸部322的线为基准,以线对称配置剩下的凹部321及凸部322。虽然未图示,但在第十一实施方式中,也使从固着有止动部159的面182突出的凸部322的背侧成为从平坦的面181凹陷的凹部321。该凹部321与从面182凹陷的凹部321为相同形状。从面182凹陷的凹部321的背侧成为从面181突出的凸部322。该凸部322与从面182突出的凸部322为相同形状。因此,在盘件155的面181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也在盘件155的周向上交替地部分不等间隔地进行配置。在盘件155的面181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在盘件155的周向上交替地部分等间隔地进行配置。换言之,在盘件155的面181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在盘件155的周向上部分不均匀地进行配置。在盘件155的面181侧形成的凹部321及凸部322在盘件155的周向上部分均匀地进行配置。第十一实施方式也使分隔盘件134的盘件155的周向的刚性部分不均匀。因此,包括分隔盘件134的止回阀245的开阀量不会立即扩大,而是逐渐扩大。在第十一实施方式中,关于对第九实施方式的分隔盘件134的盘件155的变更进行了说明。也可以将第七实施方式的先导阀52的盘件85与第十一实施方式相同地进行变更,将凹部502及凸部503在盘件85的周向上部分不均匀地进行配置。上述实施方式表示了在双筒式液压缓冲器中利用本发明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没有外筒、且由在缸2内的下室20的与上室19相反的一侧可滑动的分隔体形成气体室的单筒式液压缓冲器中利用本发明。可以在包括在盘件使用了设有密封部件的结构的垫阀的压力控制阀在内的所有缓冲器中利用本发明。当然也可以在上述压缩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2中应用本发明。也可以在上述底阀25中应用本发明。另外,在缸2的外部设有与缸2内连通的油通路、在该油通路设有阻尼力产生机构的情况下也可以应用本发明。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以液压缓冲器为例进行了例举,但作为流体也可以利用水或空气。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方式为一种缓冲器,具有:缸,其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其可滑动地插入该缸内;活塞杆,其与该活塞连结;盘阀,其限制因所述活塞的滑动而产生的工作流体的流动,为了闭锁筒状的壳体部件的开口部而设置;环状的密封部,其设置在该盘阀的至少一面侧;室,其由所述盘阀及所述密封部进行分隔。在所述盘阀交替地形成有凹部与凸部。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生产率。第二方式基于第一方式,所述室为对所述盘阀作用有闭阀方向的压力的先导室。所述盘阀利用所述先导室的压力,对开阀进行控制。第三方式基于第一方式,具有:第一通路,其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而使工作流体流动;第二通路,其与所述第一通路并列设置;阻尼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通路,产生阻尼力;所述壳体部件,其在内部形成有所述第二通路的至少一部分;轴部,其配置在所述壳体部件内;所述盘阀,其使所述轴部在内侧贯通而配置在所述壳体部件内,内周侧或外周侧被支承,在非支承侧的一面侧设有对与所述壳体部件之间或与所述轴部之间进行密封的所述密封部,在另一面侧设有弹性部;所述壳体部件内的两个壳体室,其由所述盘阀及所述密封部进行区隔而设置。所述盘阀切断工作流体向所述第二通路的至少一方的流通而设置。第四方式基于第一至第三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述凹部及所述凸部设置在所述盘阀的固着有所述密封部的位置上。第五方式基于第一至第三方式的任一方式,所述凹部及所述凸部位于所述盘阀的比固着有所述密封部的位置更靠近径向内周侧的位置。第六方式基于第一至第五方式的任一方式,所述凹部及所述凸部在所述盘阀的周向上均匀地进行配置。第七方式基于第一至第五方式的任一方式,所述凹部及所述凸部在所述盘阀的周向上不均匀地进行配置。第八方式基于第三方式,在所述盘阀的所述另一面侧周向上部分地固着有所述弹性部。第九方式基于第三方式,在所述盘阀与所述壳体部件或所述轴部之间设有环状的间隙。所述密封部与所述弹性部经由所述间隙而连结。在所述盘阀的所述间隙侧设有多个切口部。第十方式基于第三方式,相对于所述盘阀之中固着有所述弹性部的部分,径向的相反一侧成为所述盘阀挠曲时的支承点。第十一方式具有:缸,其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其可滑动地嵌装在所述缸内,将该缸内分隔为两个缸室;活塞杆,其一端侧与所述活塞连结,并且另一端侧向所述缸的外部延伸;第一通路,其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使工作流体从一个所述缸室流出;第二通路,其与所述第一通路并列设置;阻尼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通路,产生阻尼力;筒状的壳体部件,其在内部形成有所述第二通路的至少一部分;轴部,其配置在所述壳体部件内;可挠曲的环状盘件,其使所述轴部在内侧贯通而配置在所述壳体部件内,内周侧或外周侧被支承,在非支承侧设有对与所述壳体部件之间或与所述轴部之间进行密封的环状的弹性部件;所述壳体部件内的两个壳体室,其由所述盘件及所述弹性部件进行区隔而设置。所述盘件为了切断工作流体向所述第二通路的至少一方的流通而设置。在所述盘件与所述壳体部件或所述轴部之间设有环状的间隙。所述弹性部件经由所述间隙而固着并设置在所述盘件的两面。所述弹性部件在该盘件的一面侧设有密封部,在另一面侧设有止动部。在所述盘件的所述另一面于周向上部分地固着有弹性部件。由此,能够提高生产率。第十二方式具有:缸,其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其可滑动地嵌装在所述缸内,将该缸内分隔为两个缸室;活塞杆,其一端侧与所述活塞连结,并且另一端侧向所述缸的外部延伸;第一通路,其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使工作流体从一个所述缸室流出;第二通路,其与所述第一通路并列设置;阻尼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通路,产生阻尼力;筒状的壳体部件,其在内部形成有所述第二通路的至少一部分;轴部,其配置在所述壳体部件内;可挠曲的环状盘件,其使所述轴部在内侧贯通而配置在所述壳体部件内,内周侧或外周侧被支承,在非支承侧设有对与所述壳体部件之间或与所述轴部之间进行密封的环状的弹性部件;所述壳体部件内的两个壳体室,其由所述盘件及所述弹性部件进行区隔而设置。所述盘件为了切断工作流体向所述第二通路的至少一方的流通而设置。在所述盘件与所述壳体部件或所述轴部之间设有环状的间隙。所述弹性部件经由所述间隙而固着并设置在所述盘件的两面。所述弹性部件在该盘件的一面侧设有密封部,在另一面侧设有止动部。在所述盘件的所述间隙侧设有多个切口部。由此,能够提高生产率。第十三的方式基于第十一或第十二方式,在所述盘件的与所述间隙相反的一侧,凹部与凸部在周向上交替地形成。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生产率。工业实用性根据上述缓冲器,能够提高生产率。附图标记说明1缓冲器;2缸;18活塞;19上室一方的缸室、缸室;20下室缸室;21活塞杆;28安装轴部轴部;41阻尼力产生机构;55先导壳体壳体部件;80先导室室;85盘件盘阀;86密封部;101通路第一通路;107通路第二通路;131壳体主体壳体部件;155盘件盘阀;156弹性部件;158密封部;159止动部弹性部;171可变室室、壳体室;172可变室室、壳体室;181一面;182另一面;302切口部;321,502凹部;322,503凸部。

权利要求:1.一种缓冲器,具有:缸,其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其可滑动地插入所述缸内;活塞杆,其与所述活塞连结;盘阀,其限制因所述活塞的滑动而产生的工作流体的流动,为了闭锁筒状的壳体部件的开口部而设置;环状的密封部,其设置在所述盘阀的至少一面侧;室,其由所述盘阀及所述密封部进行分隔;该缓冲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盘阀交替地形成有凹部与凸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为对所述盘阀作用有闭阀方向的压力的先导室,所述盘阀的开阀由所述先导室的压力控制。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通路,其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而流动有工作流体;第二通路,其与所述第一通路并列设置;阻尼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通路,产生阻尼力;所述壳体部件,其在内部形成有所述第二通路的至少一部分;轴部,其配置在所述壳体部件内;所述盘阀,其使所述轴部在内侧贯通而配置在所述壳体部件内,内周侧或外周侧被支承,在非支承侧的一面侧设有对与所述壳体部件之间或与所述轴部之间进行密封的所述密封部,在另一面侧设有弹性部;所述壳体部件内的两个壳体室,其由所述盘阀及所述密封部进行区隔而设置;所述盘阀为了切断工作流体向所述第二通路的至少一方的流通而设置。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及所述凸部在所述盘阀的固着有所述密封部的位置上进行设置。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及所述凸部位于所述盘阀的比固着有所述密封部的位置更靠近径向内周侧的位置。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及所述凸部在所述盘阀的周向上均匀地进行配置。7.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及所述凸部在所述盘阀的周向上不均匀地进行配置。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盘阀的所述另一面侧于周向上部分地固着有所述弹性部。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盘阀与所述壳体部件或所述轴部之间设有环状的间隙;所述密封部与所述弹性部经由所述间隙而连结;在所述盘阀的所述间隙侧设有多个切口部。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盘阀之中固着有所述弹性部的部分,径向的相反一侧成为所述盘阀挠曲时的支承点。11.一种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有:缸,其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其可滑动地嵌装在所述缸内,将所述缸内分隔为两个缸室;活塞杆,其一端侧与所述活塞连结,并且另一端侧向所述缸的外部延伸;第一通路,其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供工作流体从一个所述缸室流出;第二通路,其与所述第一通路并列设置;阻尼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通路,产生阻尼力;筒状的壳体部件,其在内部形成有所述第二通路的至少一部分;轴部,其配置在所述壳体部件内;可挠曲的环状盘件,其使所述轴部在内侧贯通而配置在所述壳体部件内,内周侧或外周侧被支承,在非支承侧设有对与所述壳体部件之间或与所述轴部之间进行密封的环状的弹性部件;所述壳体部件内的两个壳体室,其由所述盘件及所述弹性部件进行区隔而设置;所述盘件为了切断工作流体向所述第二通路的至少一方的流通而设置,在所述盘件与所述壳体部件或所述轴部之间设有环状的间隙,所述弹性部件经由所述间隙而固着并设置在所述盘件的两面,在所述盘件的一面侧设有密封部,在另一面侧设有止动部,在所述盘件的所述另一方的面于周向上部分地固着有弹性部件。12.一种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有:缸,其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其可滑动地嵌装在所述缸内,将所述缸内分隔为两个缸室;活塞杆,其一端侧与所述活塞连结,并且另一端侧向所述缸的外部延伸;第一通路,其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供工作流体从一个所述缸室流出;第二通路,其与所述第一通路并列设置;阻尼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通路,产生阻尼力;筒状的壳体部件,其在内部形成有所述第二通路的至少一部分;轴部,其配置在所述壳体部件内;可挠曲的环状盘件,其使所述轴部在内侧贯通而配置在所述壳体部件内,内周侧或外周侧被支承,在非支承侧设有对与所述壳体部件之间或与所述轴部之间进行密封的环状的弹性部件;所述壳体部件内的两个壳体室,其由所述盘件及所述弹性部件进行区隔而设置;所述盘件为了切断工作流体向所述第二通路的至少一方的流通而设置,在所述盘件与所述壳体部件或所述轴部之间设有环状的间隙,所述弹性部件经由所述间隙而固着并设置在所述盘件的两面,在所述盘件的一面侧设有密封部,在另一面侧设有止动部,在所述盘件的所述间隙侧设有多个切口部。

百度查询: 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缓冲器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