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国际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结构加固用胶粘剂施工质量缺陷快速检验与处置方法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研院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结构加固用胶粘剂施工质量缺陷快速检验与处置方法,属于建筑结构胶性能检测技术领域。包括胶不固化、胶固化不充分以及胶固化后颜色存在差异三种现象进行快速检验与处置。本发明能够对加固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在胶粘剂固化过程中的典型缺陷进行快速的检测与评定,并依据结果作出相应的处置,为施工现场出现的相关的问题提供快速解决方案。

主权项:1.结构加固用胶粘剂施工质量缺陷快速检验与处置方法,包括胶不固化、胶固化不充分以及胶固化后颜色存在差异三种现象进行快速检验与处置,其特征在于,其分别按照如下步骤进行检验和处置:1对于胶不固化的现象针对工程中出现的结构胶粘剂不固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施工后的胶粘剂呈流淌状态,可进行如下检验和处理:步骤1.1:检验取流淌的胶液和未施工的胶粘剂产品,构成两种样品,并采用观察法、红外光谱法、X荧光分析法,分别分析两种样品的组成;其中,观察法主要判断两种样品外观颜色是否一致;如果颜色一致,需结合红外光谱法得到的红外谱图中分子官能团特征峰的位置,进一步判断两种样品化学组成是否一致;如果颜色不一致,需结合X荧光分析法,对两种样品元素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红外谱图对两种样品材料组成的一致性进行分析;如果材料组成一致,则说明现场施工的加固胶粘剂材料本身没有问题,可判定为施工时没有按产品说明书的配比进行拌合,或者与胶粘剂粘接处有金属元素混入了胶液中;如材料组成不一致,则说明施工时的胶粘剂产品与进厂产品不符;步骤2.2:处置需要拆除明显流淌部位的材料及部品,其中,对于隐蔽工程需采用钻孔法先期辨别是否存在胶流淌的情况,然后将加固用胶粘剂产品各组份按说明书要求的配比正确拌合充分后,再施工;2对于胶固化不充分的现象针对工程中出现的结构胶粘剂固化不充分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施工后的胶粘剂材料虽然凝固了,但整体硬度不高,可进行如下处理:步骤2.1:检验从施工现场采用微破损的方式,取出成块状的固化后的胶粘剂材料,同时取未施工的胶粘剂产品;将未施工的胶粘剂产品的各组分按产品说明书的配比拌制后,按《树脂浇铸体性能试验方法》GBT2567-2008制备弯曲试件,让试件快速固化,并测试其弯曲强度P1;同时,采用红外光谱法测试得到该试件的红外谱图,采用差示扫描法测得试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1;将施工现场取得的胶粘剂材料,制备2组尺寸符合《树脂浇铸体性能试验方法》GBT2567-2008要求的弯曲试件,第1组试件直接测试弯曲强度,得到弯曲强度P2;第2组试件加热处理,晾置至常温后测试其弯曲强度,得到弯曲强度P3;采用红外光谱法测试得到2组试件的红外谱图;采用差示扫描法测试2组样品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从而得到第1组未加热试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2以及加热处理后的第2组试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3;步骤2.2:处置①对比3组试件红外谱图,如果典型官能团的特征峰差异大,说明试件缺乏一致性,存在偷工减料,应拆除;相反,说明试件组成具备一致性;②当3组试件红外谱图一致的前提下,比较3组试件的弯曲强度,决定是否拆除或保留固化不充分的部位;3对于胶固化后颜色存在差异的现象针对工程中出现的结构胶粘剂已固化,但存在明显色差,担心强度不够的问题,可进行如下处理:步骤3.1:检验从施工现场采用微破损的方式,取出颜色有明显差异的已固化的胶粘剂材料,同时取未施工的胶粘剂产品;将施工现场取得的有明显色差的胶粘剂材料依据《树脂浇铸体性能试验方法》GBT2567-2008制备弯曲试件,并测试其弯曲强度,同时测试试件的红外谱图;将未施工的胶粘剂产品的各组分按产品说明书的配比拌制后,按《树脂浇铸体性能试验方法》GBT2567-2008制备弯曲试件,让试件快速固化,并测试其弯曲强度P1;同时,采用红外光谱法测试得到该试件的红外谱图;步骤3.2:处置①对比有明显色差的已固化胶粘剂材料与未施工胶粘剂产品试件的红外谱图,如果典型官能团的特征峰差异大,说明已固化胶粘剂材料与未施工胶粘剂产品试件缺乏一致性,存在偷工减料,应拆除;②当红外谱图一致的前提下,色差可判定为施工原因所致;如果现场已固化胶粘剂材料试件的弯曲强度小于产品标准规定的技术指标要求,则拆除;如果弯曲强度满足产品标准指标要求,则保留。

全文数据:

权利要求:

百度查询: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研院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结构加固用胶粘剂施工质量缺陷快速检验与处置方法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