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一种防针刺保护装置及使用该防针刺保护装置的留置针_河南驼人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_201910496154.7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驼人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

申请日:2019-06-10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公开(公告)号:CN110075388B

主分类号:A61M5/158

分类号:A61M5/158

优先权: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4.06.14#授权;2019.08.27#实质审查的生效;2019.08.02#公开

摘要:一种防针刺保护装置,包括防针刺组件,防针刺组件包括内套管,在内套管上套设有能够沿内套管移动的外套管;在内套管和外套管之间设有中套管,内套管和外套管通过中套管连接,外套管能够沿中套管移动,中套管能够沿内套管移动;在内套管内设有至少1个挡片,挡片与内套管间隙配合,穿刺针贯穿挡片并与挡片间隙配合。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使用该防针刺保护装置的留置针。本发明防针刺组件的内套管、中套管及外套管用于在退针的过程中将穿刺针包裹住,避免穿刺针裸露出来,避免刺伤医护人员;在内套管和外套管之间设有中套管,从而减少防针刺组件的总体长度;挡片用于遮挡穿刺针,防止穿刺针回穿,即当穿刺针退针过程中,再向软管座方向穿刺。

主权项:1.一种防针刺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防针刺组件,防针刺组件包括内套管,在内套管上套设有能够沿内套管移动的外套管,在内套管和外套管之间设有中套管,内套管和外套管通过中套管连接,外套管能够沿中套管移动,中套管能够沿内套管移动,在中套管底端设有中限位凸台,在中套管顶端设有中卡环,在外套管的顶端设有与中限位凸台相配合的外卡环,在内套管底端设有与中卡环相配合的内限位凸台,当中套管运动至内套管的底端时,中卡环顶紧在内限位凸台的端面,当外套管运动至中套管的底端时,外卡环顶紧在中限位凸台的端面,在内套管内设有至少1个挡片,挡片与内套管间隙配合,穿刺针贯穿挡片并与挡片间隙配合,在内套管内设有用于防止挡片向内套管底端移动的挡块,内套管上设置若干个卡口,卡口沿内套管的周向分布,在外套管上设有与内套管上卡口相配合的指示凸台,指示凸台设置在卡口内。

全文数据:一种防针刺保护装置及使用该防针刺保护装置的留置针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输注器械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针刺保护装置及使用该防针刺保护装置的留置针。背景技术近年来,静脉留置针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现已在临床中各科室被广泛使用。操作步骤依次为:扎止血带、去除护针帽、左右松动穿刺针、针尖斜面朝上以15到30度直刺静脉、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到5到10度、继续进针2毫米、后撤穿刺针2到3毫米、持针座将导管和穿刺针一起全部送入血管、松开止血带打开调速器、将穿刺针完全撤出、固定留置针,但是临床留置针穿刺成功后撤穿刺针,当穿刺针撤出留置针软管座的一瞬间容易发生针尖刺伤医护人员的风险,易导致血源性疾病。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针刺保护装置及使用该防针刺保护装置的留置针,能有效防止留置针留置成功后,在从软管座中拔出穿刺针时刺伤医护人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防针刺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防针刺组件,防针刺组件包括内套管,在内套管上套设有能够沿内套管移动的外套管。在内套管和外套管之间设有中套管,内套管和外套管通过中套管连接,外套管能够沿中套管移动,中套管能够沿内套管移动。在中套管底端设有中限位凸台,在中套管顶端设有中卡环,在外套管的顶端设有与中限位凸台相配合的外卡环,在内套管底端设有与中卡环相配合的内限位凸台,当中套管运动至内套管的底端时,中卡环顶紧在内限位凸台的端面,当外套管运动至中套管的底端时,外卡环顶紧在中限位凸台的端面。在内套管内设有至少1个挡片,挡片与内套管间隙配合,穿刺针贯穿挡片并与挡片间隙配合。在内套管内设有用于防止挡片向内套管底端移动的挡块。在外套管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透明的端帽,在端帽的底端设有开口,在开口处固定有由透气不透液材质制成的透气膜。在外套管上设有对称的操作手柄,在操作手柄的操作面上设有若干个凸起棱。手柄呈倒U型,操作手柄的底端与外套管固定连接。一种使用防针刺保护装置的留置针,包括软管座和穿刺针,防针刺组件设置在软管座的底端,内套管与软管座的底端连接,穿刺针设置在在外套管内,穿刺针的底部与外套管固定连接。内套管外套于或内嵌于软管座的底端,在软管座上依次设有环形槽和若干个第一凸起部,第一凸起部沿软管座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在内套管的端部设有与环形槽相配合的第二凸起部。本发明防针刺组件用于防止在穿刺针撤出软管座时,穿刺针刺伤医护人员,防针刺组件的内套管、中套管及外套管用于在退针的过程中将穿刺针包裹住,避免穿刺针裸露出来,避免刺伤医护人员;在内套管和外套管之间设有中套管,从而减少防针刺组件的总体长度;当中套管运动至内套管的底端时,中卡环顶紧在内限位凸台的端面,当外套管运动至中套管的底端时,外卡环顶紧在中限位凸台的端面,起到限位作用;挡片用于遮挡穿刺针,防止穿刺针回穿,即当穿刺针退针过程中,再向软管座的方向穿刺;在软管座上依次设有环形槽和若干个第一凸起部,环形槽和第一凸起部用于对内套管进行限位,使内套管在一定力作用下,才可以脱离软管座。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图1的局部剖视图;图3为图2中防针刺组件伸出并与软管座分离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二);图5为图4的防针刺组件伸出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的局部剖视图;图7为软垫片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软胶塞的结构示意图(一);图9为软胶塞的结构示意图(二);图10为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固定座的安装孔为阶梯孔的剖视图;图13为图12中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4为软胶塞下部与固定座过渡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4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6为软胶塞下部与固定座过盈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图16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8为软胶塞下部的第二环形凸起部与固定座过盈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19为图18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19所示,一种防针刺保护装置,包括防针刺组件,防针刺组件包括内套管6,在内套管6上套设有能够沿内套管6移动的外套管8,外套管8套设在内套管6外,外套管8能够沿内套管6外壁移动,或者外套管8套设在内套管6内,外套管8能够沿内套管6内壁移动,内套管6与软管座3的底端连接,在外套管8内设有穿刺针1,穿刺针1依次贯穿内套管6和软管座3,穿刺针1的底部与外套管8固定连接。通常情况采用外套管8套设在内套管6外,外套管8能够沿内套管6外壁移动,便于握住外套管8的中部进行操作,方便移动外套管8,同时便于观察外套管8的运动情况。在内套管6和外套管8之间设有中套管18,内套管6和外套管8通过中套管18连接,外套管8能够沿中套管18移动,中套管18能够沿内套管6移动,穿刺针1贯穿中套管18,在内套管6和外套管8之间设有中套管18,从而减少防针刺组件的总体长度。当外套管8套设在内套管6外时,内套管6和外套管8通过中套管18连接,外套管8能够沿中套管18的外壁移动,中套管18能够沿内套管6的外壁移动,穿刺针1贯穿中套管18;当外套管8套设在内套管6内时,内套管6和外套管8通过中套管18连接,外套管8能够沿中套管18的内壁移动,中套管18能够沿内套管6的内壁移动,穿刺针1贯穿中套管18。内套管6、中套管18及外套管8之间为套接,仅简单变化套接形式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中套管18底端设有中限位凸台18b,在中套管18顶端设有中卡环18a,在外套管8的顶端设有与中限位凸台18b相配合的外卡环8a,在内套管6底端设有与中卡环18a相配合的内限位凸台6b,当中套管18运动至内套管6的底端时,中卡环18a顶紧在内限位凸台6b的端面,当外套管8运动至中套管18的底端时,外卡环8a顶紧在中限位凸台18b的端面。当外套管8套设在内套管6外时,中限位凸台18b设置在中套管18的外壁上,中卡环18a设置在中套管18的内壁上,内限位凸台6b设置在内套管6的外壁上,外卡环8a设置在外套管8的内壁上;当外套管8套设在内套管6内时,中限位凸台18b设置在中套管18的内壁上,中卡环18a设置在中套管18的外壁上,内限位凸台6b设置在内套管6的内壁上,外卡环8a设置在外套管8的外壁上。简单更换中限位凸台18b、中卡环18a、内限位凸台6b及外卡环8a位置的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防针刺组件的内套管6、中套管18及外套管8用于在退针的过程中将穿刺针1包裹住,避免穿刺针1裸露出来,避免刺伤医护人员,在内套管6和外套管8之间设有中套管18,从而减少防针刺组件的总体长度。在内套管6内设有至少1个挡片16,挡片16与内套管6间隙配合,穿刺针1贯穿挡片16并与挡片16间隙配合,挡片16优选金属材质的挡片16,也可以采用其他材质的挡片16,挡片16可以是圆形、方形等其他形状,当挡片16的数量为1个时,当穿刺针1从挡片16中抽出后,挡片16下落并与内套管6的底部接触,穿刺针1与挡片16的孔不对齐,从而避免回针,当挡片16的数量为2个或者多个时,每个挡片16的尺寸不同,当穿刺针1从挡片16中抽出后,挡片16下落并与内套管6的底部接触,对应的针孔不在同一高度,每个挡片16对应的针孔不对齐,一个挡片16将相邻挡片16的针孔遮挡住,从而避免回针,即当穿刺针1退针过程中,再向软管座3的方向穿刺;在内套管6内设有用于防止挡片16向内套管6底端移动的挡块17,挡块17与内套管6卡接或者固接。内套管6外套于或内嵌于软管座3的底端,在软管座3上依次设有环形槽3b和若干个第一凸起部3c,第一凸起部3c沿软管座3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在内套管6的端部设有与环形槽3b相配合的第二凸起部6a,环形槽3b和第一凸起部3c用于对内套管6进行限位,使内套管6在一定力作用下,才可以脱离软管座3。在外套管8上设有对称的操作手柄9,在操作手柄9的操作面上设有若干个凸起棱10,凸起棱10用于增加摩擦力,防止打滑。操作手柄9呈倒U型,操作手柄9的底端与外套管8固定连接,操作手柄9与外套管8一体成型。也可以在外套管8的一侧设置采用常规的操作手柄9。在外套管8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透明的端帽19,穿刺针1贯穿外套管8并延伸至端帽19内,穿刺针1与端帽19间隙配合,穿刺针1的底端与端帽19的底端有间隔,穿刺针1的底端敞开,在端帽19的底端设有开口,在开口处固定有由透气不透液材质制成的透气膜20,透气膜20可以采用PTFE膜制成,这种设置形式的留置针的回血方式是在穿刺针1的底端回血,在穿刺针1顶端的侧面没有开口,这种形式适合与直径较小的穿刺针1,增强穿刺针1的抗弯折能力。当在外套管8的底端没有设置透明的端帽19时,留置针采用在穿刺针1的顶部回血,即在穿刺针1的顶部的侧面设有缺口,该缺口用于回血,穿刺针1的底部封闭,当穿刺针1的底部延伸至外套管8时,采用点胶的方式进行封闭固定;当穿刺针1的底部未穿出外套管8的底部时,通过外套管8的底部对其进行封闭,此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一种使用防针刺保护装置的留置针,包括软管座3和穿刺针1,防针刺组件设置在软管座3的底端,防针刺组件用于防止在穿刺针1撤出软管座3时,穿刺针1刺伤医护人员,穿刺针1设置在在外套管8内,穿刺针1的底部与外套管8固定连接,穿刺针依次贯穿中套管18、内套管6及软管座3。在防针刺组件上设有用于判断退针距离的指示结构,指示结构用于判断退针距离,在内套管6上设置若干个卡口,卡口沿内套管6的周向分布,在外套管8上设有与内套管6上卡口相配合的指示凸台7,指示凸台长2毫米-3毫米,指示凸台7设置在卡口内,当完成后撤穿刺针1时,指示凸台7退出内套管6卡口,在临床医护人员进行留置针穿刺执行退针操作步骤时即可观察此位置,当看到凸台退出内套管6卡口时即完成此步骤,便于观察。当外套管8套设在内套管6外时,卡口设置在内套管6的顶端,指示凸台7设置在外套管8的顶端,当外套管8套设在内套管6内时,卡口设置在内套管6的底端,指示凸台7设置在外套管8的底端。如图11、图12及图13所示,在软管座3内设有防溢塞,包括软胶塞14和固定座15,软胶塞上部14a和软胶塞下部14b均为圆柱体,软胶塞上部14a的直径大于软胶塞下部14b的直径,软胶塞14整体呈T字形,在软胶塞下部14b设有与留置针的穿刺针1相配合的针孔14d,在固定座15内设有安装孔15b,软胶塞下部14b安装在固定座15的安装孔15b内,安装孔14d为阶梯孔,安装孔14d包括第一孔150和第二孔152,第二孔152靠近软管座3的底端,软胶塞下部14b设置安装孔14d内并与第二孔152过盈配合,软胶塞下部14b的其余位置与安装孔14d紧密贴合,软胶塞上部14a与软管座3过盈配合,固定座15与软管座3间隙配合,在固定座15的外壁上设有环形凸台15a,在软管座3内设有用于遮挡环形凸台15a的第一环形凸起部3a,第一环形凸起部3a与环形凸台15a的端面顶紧配合,对防溢塞进行限位;留置针的穿刺针1贯穿防溢塞,穿刺针1与软胶塞14的针孔14d配合,针孔14d的内壁将穿刺针1包裹住,避免血液流出;防溢塞在保证医护人员退针时感受极小的阻力的情况下,还能确保穿刺针1上的侧开口在退针的过程中不会漏血液。第一环形凸起部3a呈锥状,第一环形凸起部3a的顶端大低端小,便于装配。软胶塞上部14a是指外径较大的部分,靠近穿刺针1的针尖,软胶塞下部14b是指外径较小的部分,靠近穿刺针1的针尾。在第一孔150和第二孔152之间设有呈锥状的过渡孔151,过渡孔151靠近第一孔150的一端大,软胶塞14与过渡孔151过盈配合,过渡孔151起过渡作用,便于安装软胶塞14,软胶塞下部14b的长度记为f,软胶塞下部14b与安装孔15b过盈配合的长度记为g,g的范围为0.2f-0.35f,固定座15对此过盈配合处的挤压力较大,增加软胶塞14对穿刺针1的包裹力,保证软胶塞14对穿刺针1的包裹力,避免血液流出。如图14和图15所示,安装孔15b为圆柱孔,软胶塞下部14b与固定座15过渡配合。如图16和图17所示,安装孔15b为圆柱孔,软胶塞下部14b与固定座15过盈配合。如图9、图18、及图19所示,安装孔15b为圆柱孔,在软胶塞下部14b设有第二环形凸起部14c,第二环形凸起部14c与安装孔15b过盈配合,增加软胶塞14对穿刺针1的包裹力,第二环形凸起部14c靠近软胶塞14的底端,软胶塞下部14b的长度记为f,第二环形凸起部14c的长度记为h,h的范围为0.2f-0.35f。第二环形凸起部14c的底部与软胶塞14的底部平齐,在第二环形凸起部14c的两端倒圆角,便于安装。针孔14d延伸至软胶塞上部14a,软胶塞上部14a的长度记为i,针孔14d在软胶塞上部14a的长度记为j,j的范围为0.2i-0.35i,针孔14d壁与穿刺针1紧密贴合,避免血液流出,但是相对减小防溢塞对穿刺针1的包裹力,便于医护人员操作。上述防溢塞在保证穿刺针1的针尖退入防溢塞时,穿刺针1上的侧开口还处于防溢塞内的情况下,减少防溢塞对穿刺针1的包裹力,便于医护人员操作,在使用时,将防溢塞安装在固定座15内,然后将防溢塞安装在留置针的软管座3中,使固定座15的环形凸台15a与软管座3内的第一环形凸起部3a紧密配合,完成装配。在软管座3的前端固定有留置管2,穿刺针1贯穿留置管2并裸露在留置管2外,在软管座3的侧面连通着输液管11,在输液管11上设有止流夹12,在输液管11的端部连接有三通13,在三通13的一个连接口上设有无菌帽,此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在软管座3上设有用于防压疮的软垫片4,软垫片4用于降低留置针在患者体表长时间固定形成压疮的概率,软垫片4采用软材质制成,如硅胶,软垫片4与软管座3可一体成型,也可以粘接、卡接等固定方式。在软垫片4上设有若干个通孔5,通孔5用于透气,在软垫片4的底部设有若干个间隔设置的凹槽4a。软垫片4设置在软管座3的与人体体表接触固定的位置,软垫片4的宽度大于软管座3的直径,增大接触面积,减少压强,避免局部形成压疮,软垫片4关于软管座3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即软垫片4的中心线与软管座3的中心线重合。在使用时,按规范的操作使用该新型多功能留置针,即扎止血带、去除护针帽、左右松动穿刺针1、针尖斜面朝上以15到30度直刺静脉、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到5到10度、继续进针2毫米、后撤穿刺针12毫米到3毫米,在后撤针的时候,通过观察指示凸台7退出开口,表示穿刺针1后退到位,持针座将导管和穿刺针1一起全部送入血管、松开止血带打开调速器、将穿刺针1完全撤出,在将穿刺针1拔出时,握着外套管8,使外套管8沿中套管18壁向后移动,当外卡管顶紧在中限位凸台18b时,继续向后移动外套管8,外套管8带动中套管18向后移动,当中套管18的中卡环18a顶紧在内限位凸台6b时,继续向后移动外套管8,外套管8带动中套管18向后移动,中套管18带动内套管6向后移动,内套管6在拉力作用下与软管座3分离,穿刺针1被包裹在内套管6、中套管18及外套管8中,避免穿刺针1刺伤医护人员,使软垫片4与患者的皮肤接触,最后固定留置针。本发明中所述零件的前端或者顶端或者前部是指零件的靠近穿刺针针尖的一端,零件的后端或者底端或者底部是指零件的背离穿刺针针尖的一端;本发明中“第一”、“第二”等不具有具体含义,仅是方便描述和理解。上述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说明,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任何对本发明简单变换后的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防针刺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防针刺组件,防针刺组件包括内套管,在内套管上套设有能够沿内套管移动的外套管。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针刺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内套管和外套管之间设有中套管,内套管和外套管通过中套管连接,外套管能够沿中套管移动,中套管能够沿内套管移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针刺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中套管底端设有中限位凸台,在中套管顶端设有中卡环,在外套管的顶端设有与中限位凸台相配合的外卡环,在内套管底端设有与中卡环相配合的内限位凸台,当中套管运动至内套管的底端时,中卡环顶紧在内限位凸台的端面,当外套管运动至中套管的底端时,外卡环顶紧在中限位凸台的端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针刺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内套管内设有至少1个挡片,挡片与内套管间隙配合,穿刺针贯穿挡片并与挡片间隙配合。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针刺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内套管内设有用于防止挡片向内套管底端移动的挡块。6.如权利要求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防针刺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外套管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透明的端帽,在端帽的底端设有开口,在开口处固定有由透气不透液材质制成的透气膜。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针刺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外套管上设有对称的操作手柄,在操作手柄的操作面上设有若干个凸起棱。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针刺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手柄呈倒U型,操作手柄的底端与外套管固定连接。9.一种使用权利要求1-8所述的防针刺保护装置的留置针,包括软管座和穿刺针,其特征在于:防针刺组件设置在软管座的底端,内套管与软管座的底端连接,穿刺针设置在在外套管内,穿刺针的底部与外套管固定连接。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留置针,其特征在于:内套管外套于或内嵌于软管座的底端,在软管座上依次设有环形槽和若干个第一凸起部,第一凸起部沿软管座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在内套管的端部设有与环形槽相配合的第二凸起部。

百度查询: 河南驼人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防针刺保护装置及使用该防针刺保护装置的留置针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