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一种稳定的超临界二氧化碳供气系统和方法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化工大学

申请日:2020-09-08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公开(公告)号:CN111947029B

主分类号:F17C13/04

分类号:F17C13/04;F17C13/00;F17D1/02;F17D3/01;F17D5/00

优先权: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4.06.25#授权;2020.12.04#实质审查的生效;2020.11.17#公开

摘要: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稳定的超临界二氧化碳供气系统和方法。该系统包括:二氧化碳气瓶、二氧化碳增压泵、容置有导热油的双层超临界二氧化碳储罐以及输送气路、进气管路、出气管路和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其中,所述二氧化碳气瓶为系统的初始气源,用于提供二氧化碳气体;所述二氧化碳气瓶通过输送气路与所述二氧化碳增压泵相连;所述二氧化碳增压泵通过进气管路与超临界二氧化碳储罐相连;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储罐通过出气管路与需要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其他装置相连;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能够便捷、准确地实现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制备,并且供应稳定压力与温度下的超临界二氧化碳。

主权项:1.一种稳定的超临界二氧化碳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二氧化碳气瓶11、二氧化碳增压泵12、容置有导热油的双层超临界二氧化碳储罐14以及输送气路51、进气管路52、出气管路53和温度传感器Ⅰ421、压力传感器Ⅲ413;所述二氧化碳气瓶11为系统的初始气源,用于提供压力为6~8Mpa的二氧化碳气体;所述二氧化碳气瓶11通过输送气路51与所述二氧化碳增压泵12相连,所述输送气路51上设有第四阀门34,第四阀门34用于控制输送气路51的通断;所述二氧化碳增压泵12通过进气管路52与超临界二氧化碳储罐14相连,所述进气管路52上设有第五阀门35以及压力传感器Ⅲ413、温度传感器Ⅰ421;第五阀门35用于控制进气管路52的通断;温度传感器Ⅰ421用于测量二氧化碳增压泵12的出口温度,压力传感器Ⅲ413用于测量二氧化碳增压泵12的出口压力;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储罐14通过出气管路53与需要超临界二氧化碳的装置17相连,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储罐14中容置的导热油用于油浴加热二氧化碳,所述出气管路53上设有第六阀门36、第七阀门37、第九阀门39;第六阀门36用于控制出气管路53的通断,第七阀门37用于控制超临界二氧化碳储罐14是否泄压,第九阀门39用于控制超临界二氧化碳储罐14输出的介质压力;所述的输送气路51还包括:压力传感器Ⅰ411、压力传感器Ⅱ412与第一阀门31、第二阀门32、第三阀门33;其中,二氧化碳气瓶11的数量为两个,压力传感器Ⅰ411用于监测其中一个二氧化碳气瓶11的压力,压力传感器Ⅱ412用于监测其中另一个二氧化碳气瓶11的压力;第一阀门31用于控制其中一个二氧化碳气瓶11的开关、第二阀门32用于控制其中另一个二氧化碳气瓶11的开关;第三阀门33用于更换二氧化碳气瓶11时,排空输送气路51内的二氧化碳;还包括:压力传感器Ⅶ417和温度传感器Ⅳ424;其中,所述压力传感器Ⅶ417用于测量装置17内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压力;所述温度传感器Ⅳ424用于测量装置17内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温度;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储罐包括:第一密闭容器101、第二密闭容器102、导流管103;在第一密闭容器101的顶部设有第一连通孔111、第二连通孔112、第三连通孔113和第四连通孔114;第一连通孔111为进气孔,第一连通孔111通过进气管路52与二氧化碳增压泵12出口连接,第一连通孔111下方设有用于引导流体的导流管103;第二连通孔112为出气口,通过出气管路53与装置17连接供气;第三连通孔113为用于连接温度传感器Ⅱ422的温度测量孔,第四连通孔114为用于连接压力传感器Ⅳ414的压力测量孔;第二密闭容器102套在第一密闭容器101外,组成储罐本体;第二密闭容器102的侧壁设有第五连通孔115、第六连通孔116、第七连通孔117、第八连通孔118、第九连通孔119、第十连通孔120;第五连通孔115为用于连接压力传感器Ⅴ415的压力测量孔;第七连通孔117为用于连接温度传感器Ⅲ423的温度测量孔;第六连通孔116和第八连通孔118为热油循环口,通过循环管路55与循环油泵13相连;第九连通孔119、第十连通孔120为与电加热器15连接的电加热器接口,电加热器15用于加热第二密闭容器102内的导热油。

全文数据:

权利要求:

百度查询: 北京化工大学 一种稳定的超临界二氧化碳供气系统和方法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