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一种辅助病人/老人室外走动的行步车 

申请/专利权人:王刚

申请日:2018-08-10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公开(公告)号:CN109044748B

主分类号:A61H3/04

分类号:A61H3/04

优先权: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4.04.26#授权;2019.01.15#实质审查的生效;2018.12.21#公开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辅助病人老人室外走动的行步车,属于辅助行走设备领域,主要解决平衡性差但腿脚有力的老人或病人没有合适的辅助行走设备的问题,行步车包括车架、座椅部,滚轮组,其中所述滚轮组设置在所述车架下方,所述车架整体近似长U形结构并围成一近似长U形的开口空间,所述座椅部设置在所述车架长U形开口空间内且靠近车架的弧形段,所述病人老人可以站立起来手扶车架开口侧将身体支撑在车架上面朝弧形段推车行走,也可以坐在座椅部上背朝弧形段面向开口侧自行用脚蹬地驱车行走。这种行步车更加适应平衡性差但腿脚有力的老人或病人使用。

主权项:1.一种辅助病人老人室外走动的行步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座椅部和滚轮组;其中,所述滚轮组设置在所述车架的下方,所述车架整体近似长U形结构且围成一近似长U形的开口空间;所述座椅部设置在所述车架的长U形开口空间内且靠近所述车架的弧形段;病人老人可以站立起来手扶所述车架的开口侧并将身体支撑在所述车架的上面朝所述弧形段推车行走,也可以坐在所述座椅部上背朝所述弧形段面向所述车架的开口侧自行用脚蹬地驱动所述行步车行走;所述车架包括近似长U形的上支撑架、近似长U形的下支撑架和多个支撑杆,多个所述支撑杆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上支撑架和下支撑架之间;所述上支撑架的外轮廓尺寸小于所述下支撑架的外轮廓尺寸,所述上支撑架的俯视图投影位于所述下支撑架的俯视图投影内;在俯视图投影上,所述上支撑架的对称轴和下支撑架的对称轴重合且开口端方向一致;所述上支撑架的重量小于所述下支撑架的重量;所述上支撑架和下支撑架之间的距离可调节。

全文数据:一种辅助病人老人室外走动的行步车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辅助行走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辅助病人老人室外走动的行步车。背景技术在老年人或病人由于身体的原因出现行走不便的情况时,一般会借助辅助工具行走。目前,轮椅和手杖是老年人或病人常用的辅助行走工具,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使用,一般轮椅用于腿脚无力支撑身体,无法站立的情况,拐杖需要使用者身体协调且腿脚有一定的支撑力。有脑病和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小脑的平衡功能出现障碍导致站立不稳,出于自我保护意识向前倾斜,拐杖难以给病人足够支撑,这种情况下无法使用拐杖,尤其是病人体重较大或腿部力量很弱的情况下更是撑不住身体的重量。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选择使用轮椅由他人帮助推动或自己手摇驱动轮椅,但问题是人长期坐在轮椅上身体长期得不到活动锻炼很容易导致肌肉萎缩等其他健康问题,而病人老人一旦尝试站立起来扶着轮椅行走,由于轮椅滚轮较大,且轮椅整体重量较轻轮椅是为不能站立走动的人设计的,所以轮子直径的设计也好还是轮椅材料、整体重量设计都好,都是做轻便设计,腿脚不好身体平衡性不好的老人、病人很难控制,极易摔倒。目前已有的现有技术中还没有一种能够辅助腿脚还有一定力量可以自己站立行走但身体平衡性不好的病人老人行走的装置,开发一种介于轮椅和拐杖中间的一种替代工具是现有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辅助病人老人室外走动的行步车,可以辅助不能平衡自己身体行走且腿部有一定力量的老人和病人行走。其介于轮椅和拐杖之间,不但可以让病人和老人自己推车行走,也可以方便被人帮助扶车走,还可以坐在行步车上依靠脚与地面的摩擦力自己驱车行走,一种无论何种状态,病人老人用该车时向前不趴下,向后不倒下,手臂平衡左右,可动可静的病人老人辅助行走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辅助病人老人室外走动的行步车,包括车架、座椅部,滚轮组,其中滚轮组设置在车架下方,车架整体近似长U形结构围成一近似长U形的开口空间,座椅部设置在车架长U形开口空间内且靠近车架的弧形段,病人老人可以站立起来手扶车架开口侧将身体支撑在车架上面朝弧形段推车行走,也可以坐在座椅部上背朝弧形段面向开口侧自行用脚蹬地驱车行走。优选的,车架包括有近似长U形的上支撑架、近似长U形的下支撑架。优选的,上、下支撑架分别由椭圆弧形段和位于椭圆弧形段两侧的第一直段、第二直段组成,三者构成近似长U形的轴对称开口结构,且在俯视投影上,下支撑架的对称轴与上支撑架的对称轴重合且开口端方向一致,以便维持行步车的稳定。优选的,上下支撑架之间还设有连接在上下支撑架之间的多个支撑杆。优选的,上下支撑架之间的高度在50厘米-70厘米范围内。优选的,上支撑架、下支撑架形状近似,且上支撑架的尺寸小于下支撑架,上支撑架的俯视图投影位于下支撑架的俯视图投影内;上小下大的结构使行步车更加稳定,在使用时不易翻车。优选的,上支撑架的弧形段的俯视图投影轮廓线与下支撑架的弧形段的俯视图投影轮廓线之间的距离为dn,上支撑架的第一直段的俯视图投影与下支撑架的第一直段的俯视图投影之间的轮廓线距离与上支撑架的第二直段的俯视图投影与下支撑架的第二直段的俯视图投影之间的轮廓线距离均为dm,dn大于或等于dm。优选的,dm近似等于下支撑架的管径D2,dn为1~1.3倍的D2。优选的,上下支撑架的第一直段与第二直段长度相等,弧形段弧度为124度-180度范围内,下支撑架的弧形段弦距与第一、二直段的长度比例为5:7~6:5,上支撑架的弧形段弦距与第一、二直段的长度比例为4:7~1:1;下支撑架的弧线段弦长与第一二直段开口宽度以及与上下支撑架之间的高度距离比例约为5:6:7~1:1:1,上支撑架的弧线段弦长与第一二直段开口宽度以及与上下支撑架之间的高度距离比例约为4:6:7~1:1:1。优选的,上支撑架的第一直段与第二直段长度为50厘米-70厘米之间;所述上支撑架的开口端宽度为45厘米-50厘米,所述下支撑架的第一直段与第二直段长度为50厘米-70厘米之间,下支撑架开口端宽度为55-60厘米;所述下支撑架的弧形段顶点到端点的宽度为20-30厘米,所述上支撑架的弧形段顶点到端点的宽度为15厘米-25厘米。优选的,下支撑架的重量大于上支撑架的重量,降低行步车的重心,进一步提升行步车的稳定性。优选的,上、下支撑架为管状结构。优选的,下支撑架的内部设置配重且可调节,根据使用者的体重,调节配重,进一步优化行步车的重量和稳定性。优选的,座椅部可折叠、可升降地设置在支撑杆上,通过调节座椅高度方便不同身高的使用者使用。优选的,座椅部通过座椅横梁固定,座椅横梁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根相对的支撑杆上,使用者可以根据身高情况调节座椅横梁的高度使座椅部处于合适的位置。优选的,支撑杆与上支撑架为可拆卸连接,支撑杆与下支撑架为可拆卸连接,可拆卸的结构更加方便车的运输。优选的,支撑杆有4根,其中两根支撑杆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上下支撑架的开口端的端面;另外两根支撑杆的两端设置在靠近上下支撑架的弧线段与直线段的交接处。优选的,滚轮组有4个滚轮,且安装在同一平面上,其中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对称的设置在下支撑架开口端两侧的前下方;第三滚轮和第四滚轮对称的设置在下支撑架弧形段的后下方。优选的,下支撑架弧形段处设置有一横梁,第三滚轮和第四滚轮对称的设置在横梁的下方;进一步优选的,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的外边缘和下支撑架的开口侧端面齐平,第三滚轮和第四滚轮的外边缘与下支撑架的弧形段的外边缘齐平。理论上,滚轮越靠近装置外边沿行步车的稳定性越高,但如果轮子凸出会容易磕碰到使用者或他人,所以优选的方案是在滚轮不凸出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设置在装置的边缘处。优选的,滚轮组的滚轮均为带刹车装置的万向轮。可以在需要的情况下固定行步车,防止装置移动。优选的,下支撑架的开口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脚踏板,使用时脚踏板向开口端内侧水平放置,不使用时脚踏板翻折后竖直放置。优选的,上支撑架的开口端部设置有软性材料制成的扶手部,给使用者更加舒适的体验。优选的,座椅部上设置有安全带。优选的,座椅部上设置有靠背,靠背垂直于座椅部设置,靠背固定在座椅部上或固定在支撑架上,靠背可以让使用者休息或使用时更加舒适。优选的,下支撑架的内侧上方设置有储物篮,储物篮位于座椅部的下方。优选的,上支撑的内侧设置有可折叠的遮挡部,遮挡部为遮光防雨的软性材料制成,遮挡部通过若干根伞骨固定在上支撑架上。方便使用者从容应对不同的天气情况。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一种辅助病人老人室外走动的行步车,包括车架、座椅部,滚轮组,其中滚轮组设置在车架下方,车架整体近似长U形结构围成一近似长U形的开口空间,座椅部设置在车架长U形开口空间内且靠近车架的弧形段,病人老人可以站立起来手扶车架开口侧将身体支撑在车架上面朝弧形段推车行走,也可以坐在座椅部上背朝弧形段面向开口侧自行用脚蹬地驱车行走。为身体平衡能力差且脚部有力的病人或老人,提供比轮椅更加合适的辅助行走设备。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上支撑架和下支撑架的俯视投影图;图3为本发明的下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的车架拆卸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的滚轮组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车架,11-上支撑架,111-弧形段,112-第一直段,113-第二直段,12-下支撑架,121-弧形段,122-第一直段,123-第二直段,123-横梁,13-支撑杆,14-扶手部,2-座椅部,21-靠背,31-第一滚轮,32-第二滚轮,33-第三滚轮,34-第四滚轮,4-座椅横梁,5-脚踏板,6-储物篮,7-遮挡部,8-伞骨。D2-下支撑架的管径;dn-在俯视投影上,上支撑架的弧形段轮廓线与下支撑架的弧形段投影轮廓线之间的距离;dm-在俯视投影上,上支撑架的第一直段第二直段轮廓线与下支撑架的第一直段第二直段轮廓线距离。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辅助病人老人室外走动的行步车,包括车架1、座椅部2,滚轮组,其中滚轮组设置在车架1下方,车架1整体近似长U形结构围成一近似长U形的开口空间,座椅部2设置在车架1近似长U形开口空间内且靠近车架1的弧形段,病人老人可以站立起来手扶车架1开口侧将身体支撑在车架1上,面朝弧形段推车行走,也可以坐在座椅部2上背朝弧形段面向开口侧自行用脚蹬地驱车行走。优选的,上支撑架、下支撑架11、12形状近似,且上支撑架11的尺寸小于下支撑架12,上支撑架11的俯视图投影位于下支撑架12的俯视图投影内,以使车架整体上形成一个下大上小的重心较低的稳定结构。使行步车更加稳定,在使用时不易翻车。优选的,车架1包括两个大致平行设置的近似长U形的上支撑架11、近似长U形的下支撑架12以及连接在上下支撑架之间的多个支撑杆13。优选的,上、下支撑架11、12分别由椭圆弧形段111、121和位于椭圆弧形段111、121两侧的第一直段112、122,第二直段113、123组成,三者构成近似长U形的轴对称开口结构,且在俯视投影上,下支撑架12的对称轴与上支撑架11的对称轴A重合且开口端方向一致。对称的结构使行步车的中心位于对称轴上,可以提高行步车的稳定性,防止使用者在站立使用行步车时出现翻车的情况。优选的,上下支撑架11、12之间的高度在50厘米-70厘米范围内,方便使用者双手支撑在行走车上使用。优选的,下支撑架12的重量大于上支撑架11的重量,可以达到降低行步车的重心,进一步提升行步车的稳定性的效果。优选的,上、下支撑架11、12为管状结构。优选的,下支撑架12的内部设置配重且可调节;配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设置,如在下支撑架12的空心管状结构放入配重块,或者将配重块可拆的套设在下支撑架12上。根据使用者的体重,调节配重,优化行步车的重量和稳定性。上支撑架11、下支撑架12及支撑杆13的材料优选为六分镀锌焊接钢管材料,提高车架的耐用性。经实验发现,如下的参数细化将极大的提升本行步车在车不同使用状态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优选的,如图2和图3所示,在俯视图投影上,上支撑架11的弧形段111的俯视图投影轮廓线与下支撑架12的弧形段121俯视图投影轮廓线之间的距离为dn,上支撑架11的第一直段112的俯视图投影与下支撑架12的第一直段122的俯视图投影之间的轮廓线距离为dm,上支撑架11的第二直段113的俯视图投影与下支撑架12的第二直段123的俯视图投影之间的轮廓线距离也为dm,dn大于或者等于dm。进一步优选的,dm近似等于下支撑架12的管径D2,dn为1~1.3倍的D2。进一步优选的,上下支撑架11、12的第一直段112、122与第二直段113、123长度相等,弧形段111、121弧度为124度-180度范围内,下支撑架12的弧形段121弦距与第一、二直段的长度比例为5:7~6:5,上支撑架11的弧形段111弦距与第一、二直段的长度比例为4:7~1:1;下支撑架12的弧线段121弦长与第一二直段122、123开口宽度以及与上下支撑架之间的高度距离比例约为5:6:7~1:1:1,上支撑架11的弧线段111弦长与第一二直段112、113开口宽度以及与上下支撑架之间的高度距离比例约为4:6:7~1:1:1。进一步优选的,第一直段112、122与第二直段113、123长度相等,其长度为50厘米-70厘米之间;上支撑架11的开口端宽度为45-50厘米,下支撑架11开口端宽度为55-60厘米;下支撑架12的弧形段顶点到端点的宽度为20-30厘米,上支撑架11的弧形段顶点到端点的宽度为15-25厘米。优选的,座椅部2可折叠、可升降地设置在支撑杆13上,通过调节座椅高度方便不同身高的使用者使用。升降和折叠均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在升降方式上,在座椅部2通过座椅横梁4固定,座椅横梁4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根相对的支撑杆13上,在相应的支撑杆13上设置多个竖直方向上的通孔,利用螺钉穿过通孔固定座椅横梁4,选择不同的通孔固定横梁,使用者可以根据身高情况调节座椅横梁的高度使座椅部处于合适的位置;也可以是座椅横梁4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卡箍,将卡箍套设在相应的支撑杆13上,通过释放和旋紧卡箍将座椅调节至适当高度;还可以是座椅横梁4的两端分别固定圆环,利用圆环将座椅横梁4套设在支撑杆13上,在利用螺钉将圆环锁紧在支撑杆13上,通过释放和旋紧螺钉实现座椅高低的调节;还可利用升降气缸实现座椅高度调节等。在折叠方式上,依靠座椅横梁4的旋转带动固定在座椅横梁4上的椅部2向上翻折,座椅部2处于竖直的状态,实现座椅部2的折叠,座椅横梁4优选由直径为14毫米的钢筋材料制成。优选的,如图4所示,支撑杆13与上支撑架11为可拆卸连接,支撑杆13与下支撑架11为可拆卸连接,较为优选的实施例是在连接处设置一个连接结构15,支撑杆13套设在连接结构15外或插入至连接结构15内,利用螺钉使支撑杆13和上、下支撑架11、12均固定在连接结构上,支撑杆13优选为4根,其连接位置如图4所示,其中两根支撑杆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上下支撑架的开口端的端面;另外两根支撑杆的两端设置在靠近上下支撑架的弧线段与直线段的交接处连接结构15优选为直径20毫米的钢筋材料制成。实现车架的拆卸功能。可拆卸的结构更加方便行步车的运输。优选的,滚轮组有4个滚轮,且安装在同一平面上,其中第一滚轮31和第二滚轮32对称的设置在下支撑架12开口端两侧的前下方;第三滚轮33和第四滚轮34对称的设置在下支撑架12弧形段的后下方。优选的,如图1和图5所示的下支撑架12弧形段121处设置有一横梁124,第三滚轮33和第四滚轮34对称的设置在横梁124的下方;进一步优选的,第一滚轮31和第二滚轮32的外边缘和下支撑架12的开口侧端面齐平,第三滚轮33和第四滚轮34的外边缘与下支撑架12的弧形段121的外边缘齐平。理论上,滚轮越靠近装置外边沿行步车的稳定性越高,但如果滚轮凸出容易磕碰使用者或他人,所以优选的方案是在滚轮不凸出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设置在装置的边缘处。横梁124的材料优选为六分镀锌焊接钢管。优选的,滚轮组的滚轮均为带刹车装置的万向轮。可以在需要的情况下固定行步车,防止装置移动。优选的,下支撑架12的开口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脚踏板5,使用时脚踏板5向开口端内侧水平放置,不使用时脚踏板5翻折后竖直放置;可以利用合页连接脚踏板5和下支撑架12实现脚踏板5的翻折。优选的,上支撑架11的开口端部设置有软性材料制成的扶手部14,给使用者更加舒适的体验。优选的,座椅部2上设置有安全带图中未示出。优选的,座椅部2上设置有靠背21,靠背21垂直于座椅部2设置,靠背21固定在座椅部2上或固定在车架1上,靠背21可以让使用者休息或使用时更加舒适。优选的,下支撑架12的内侧上方设置有储物篮6,储物篮6位于座椅部2的下方。优选的,上支撑架11的内侧设置有可折叠的遮挡部7,遮挡部7为遮光防雨的软性材料制成,遮挡部7通过若干根伞骨8固定在上车架1上,伞骨8优选由直径6毫米的钢筋制成。本发明上述结构相比现有技术主要优点在于:1提供了一种介于拐杖和轮椅之间的辅助病人老人走路的工具,其尤其适合小脑不能平衡自己,腿脚有力,能站起来,没有完全达到不能走路、直立但走路吃力的病人、老人。该种走步车介于轮椅和拐杖之间,不但可以让病人和老人自己推车行走,也可以方便别人帮助病人老人扶车走,还可以让病人老人坐在行步车上依靠脚与地面的摩擦力自行驱车行走,一车多用,可动可静,极有利于病人老人的户外走动,且无论何种状态,病人老人用该车时向前不趴下,向后不倒下,手臂可平衡左右,极大促进了病人老人的身体健康和减少对被他人看护照顾推车的依赖性。2本申请整体U形的开口式结构不但使得整体车架运行时更稳,还使得病人老人可以自行很方便的切换到各种使用状态,尤其于病人老人的户外走动。3车架上大下小、上轻下重、以及整体结构比例等参数的优化设计,都进一步提升了本行步车针对各类型病人老人,被各种使用情形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4本申请车架的可拆卸设计,使得本发明可以极大便利出行携带。5本发明车架的高度可调整及配重设计,极大的提升了本车对于不同身高不同体重人群的适应性。虽然看此结构简单,但暗含着很多创新设计。本申请发明人让自己脑瘤手术后病人、患有脑中风病人、脑瘫病人以及多个80岁以上高龄的多个老人身上分别适用我们的产品模型,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本申请对具有13亿人口,日益老龄化的当今我国,具有非常大的社会效益。最后应说明的是: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权利要求:1.一种辅助病人老人室外走动的行步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座椅部,滚轮组,其中所述滚轮组设置在所述车架下方,所述车架整体近似长U形结构围成一近似长U形的开口空间,所述座椅部设置在所述车架长U形开口空间内且靠近车架的弧形段,所述病人老人可以站立起来手扶车架开口侧将身体支撑在车架上面朝弧形段推车行走,也可以坐在座椅部上背朝弧形段面向开口侧自行用脚蹬地驱车行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有近似长U形的上支撑架、近似长U形的下支撑架;优选的,所述上、下支撑架分别由椭圆弧形段和位于椭圆弧形段两侧的第一直段、第二直段组成,三者构成近似长U形的轴对称开口结构,且在俯视投影上,所述下支撑架的对称轴与上支撑架的对称轴重合且开口端方向一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上下支撑架之间还设有连接在上下支撑架之间的多个支撑杆;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上下支撑架之间的高度在50厘米-70厘米范围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架的尺寸小于所述下支撑架的尺寸,所述上支撑架的俯视图投影位于所述下支撑架的俯视图投影内;优选的,所述上支撑架的弧形段的俯视图投影轮廓线与所述下支撑架的弧形段的俯视图投影轮廓线之间的距离为dn,所述上支撑架的第一直段的俯视图投影与所述下支撑架的第一直段的俯视图投影之间的轮廓线距离与所述上支撑架的第二直段的俯视图投影与所述下支撑架的第二直段的俯视图投影之间的轮廓线距离均为dm,所述dn大于或等于所述dm;进一步优选的所述dm近似等于下支撑架的管径D2,dn为1~1.3倍的D2。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支撑架的第一直段与第二直段长度相等,弧形段弧度为124度-180度范围内,下支撑架的弧形段弦距与第一、二直段的长度比例为5:7~6:5,上支撑架的弧形段弦距与第一、二直段的长度比例为4:7~1:1;下支撑架的弧线段弦长与第一二直段开口宽度以及与上下支撑架之间的高度距离比例约为5:6:7~1:1:1,上支撑架的弧线段弦长与第一二直段开口宽度以及与上下支撑架之间的高度距离比例约为4:6:7~1:1:1。5.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行步车,其特征在于:上支撑架的第一直段与第二直段长度为50厘米-70厘米之间;所述上支撑架的开口端宽度为45厘米-50厘米,所述下支撑架的第一直段与第二直段长度为50厘米-70厘米之间,下支撑架开口端宽度为55-60厘米;所述下支撑架的弧形段顶点到端点的宽度为20-30厘米,所述上支撑架的弧形段顶点到端点的宽度为15厘米-25厘米。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架的重量大于所述上支撑架的重量;优选的,上、下支撑架为管状结构,还可以优选的,所述下支撑架的内部设置配重且配重可调节。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部可折叠、可升降地设置在所述支撑杆上;优选的,所述座椅部通过座椅横梁固定,座椅横梁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根相对的支撑杆上,使用者可以根据身高情况调节座椅横梁的高度使座椅部处于合适的位置。8.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辅助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与所述上支撑架为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撑杆与所述下支撑架为可拆卸连接;优选的,支撑杆有4根。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辅助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组有4个滚轮,且安装在同一平面上,其中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对称的设置在下支撑架开口端两侧的前下方;第三滚轮和第四滚轮对称的设置在下支撑架弧形段的后下方,优选的,所述下支撑架弧形段处设置有一横梁,第三滚轮和第四滚轮对称的设置在横梁的下方且靠近横梁两端;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的外边缘和下支撑架的开口侧端面齐平,所述第三滚轮和第四滚轮的外边缘与下支撑架的弧形段的外边缘齐平;优选的,所述滚轮组的滚轮均为带刹车装置的万向轮;优选的,所述下支撑架的开口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脚踏板,使用时脚踏板向开口端内侧水平放置,不使用时脚踏板翻折后竖直放置。10.一种辅助病人老人室外走动的行步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座椅部,滚轮组,其中车架包括上支撑架、下支撑架,两者形状近似,且上支撑架的尺寸小于下支撑架,车架整体上形成一个下大上小的重心较低的稳定结构;所述车架整体近似长U形结构围成一近似长U形的开口空间,所述座椅部设置在所述车架长U形开口空间内且靠近车架的弧形段,所述滚轮组有4个滚轮,其中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对称的设置在下支撑架开口端两侧的前下方,第三滚轮和第四滚轮对称的设置在下支撑架的后下方;四滚轮具体设置位置以刚好不向框架前后和不向框架两侧伸出下框架外边缘为宜。

百度查询: 王刚 一种辅助病人/老人室外走动的行步车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