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_张广彦_201910656162.3 

申请/专利权人:张广彦

申请日:2019-07-19

公开(公告)日:2024-06-18

公开(公告)号:CN110388687B

主分类号:F24D13/02

分类号:F24D13/02;F24D19/10

优先权: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4.06.18#授权;2019.12.06#实质审查的生效;2019.10.29#公开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包括单个或多个拼接铺设的地暖单元和单个或多个拼接铺设的墙暖单元;所述地暖单元与所述墙暖单元的厚度均小于3厘米;所述墙暖单元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贴合设置的墙体基底找平层、墙体保温层、墙体丝网层、墙体水泥黏接找平层、墙体装饰面板层,所述地暖单元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贴合设置的连接的地面基底找平层、地面保温层、地面丝网层、地面水泥黏接找平层、地面装饰面板层。本发明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可同时满足用户对地暖和墙暖的需求,地暖单元和墙暖单元的厚度均大大降低,进而加快了地暖单元和墙暖单元的升温速度,取暖效果好,温度控制方便灵活,避免了对室内有效利用空间产生影响。

主权项:1.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单个或多个拼接铺设的地暖单元和单个或多个拼接铺设的墙暖单元;所述地暖单元与所述墙暖单元的厚度均小于3厘米;所述墙暖单元包括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依次贴合设置的墙体基底找平层、墙体保温层、墙体丝网层、墙体水泥黏接找平层、墙体装饰面板层,所述地暖单元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贴合设置的连接的地面基底找平层、地面保温层、地面丝网层、地面水泥黏接找平层、地面装饰面板层;其中,墙体保温层的厚度与地面保温层的厚度均小于1厘米;所述地面保温层包括第一挤塑板层和第一电加热丝层,所述第一挤塑板层铺设于所述地面基底找平层上,所述第一挤塑板层朝向所述地面丝网层的一侧设有用于铺设所述第一电加热丝层的第一布线槽组,所述第一挤塑板上还均匀设置有若干第一固定开口,所述第一固定开口内均匀设置有若干个部分嵌设于所述地面基底找平层内的第一膨胀管,所述地面丝网层面向所述地面水泥黏接找平层一侧设有若干个与所述第一膨胀管相匹配的第一自攻螺丝,所述第一自攻螺丝的螺杆穿过所述地面丝网层固定于所述第一膨胀管内;所述墙体保温层包括第二挤塑板层和第二电加热丝层,所述第二挤塑板层铺设于所述墙体基底找平层上,所述第二挤塑板层朝向所述墙体丝网层的一侧设有用于铺设所述第二电加热丝层的第二布线槽组,所述第二挤塑板层上均匀设置有若干第二固定开口,所述第二固定开口内均匀设有若干个部分嵌设于所述墙体基底找平层内的第二膨胀管,所述墙体丝网层面向所述墙体水泥黏接找平层一侧设有若干个与所述第二膨胀管相匹配的第二自攻螺丝,所述第二自攻螺丝的螺杆穿过所述墙体丝网层固定于所述第二膨胀管内。

全文数据: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采暖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背景技术室内现有采暖设备主要为电暖器和暖风空调。电暖器和暖风空调的制暖范围有限,使整个室内制暖不均匀,且耗电量大,能源浪费严重。现有室内集中供热采暖方式主要有水地暖、电地暖及暖气片采暖。通过暖气片采暖的方式,无法根据用户需求对室内环境温度进行调整,使用起来受控因素较多,不具灵活性,能源浪费也较多。水地暖是因其具有安全无辐射、发热平稳等优点,使用量越来越多。但是,水地暖供热系统发展到今天,仍然存在许多问题:1、水地暖使用煤或者天然气作为采暖热源,热能损耗多,温度控制不方便;2、在水地暖长期运行后,加热管内会积聚大量水垢,管内阻力增大,散热能力降低,并且清除水垢过程复杂,还会对加热管造成一定的损伤,直接导致水地暖的使用年限减少;3、水地暖的铺设需占用房间一定的高度空间;4、水地暖必须在室内地面装饰板铺设前埋置于室内地面以下,若室内地面以完成地面装饰板铺设后再需要安装水地暖,则必须重新拆除地面装饰板进行安装,一方面是因为在已铺设的地面装饰板上安装水地暖后再重新铺设地面装饰板,重新铺设的地面装饰的稳固性无法保证,另一方是因为水地暖的铺设需占用房间一定的高度空间,如果再已铺设的地面装饰板上安装水地暖后再重新铺设地面装饰板会缩小室内有效高度利用空间。电地暖是中国近几年开始兴起的一种新型采暖方式,具有采暖热均匀性好、基本不降低室内空气湿度、采暖房间无吹风感等优点。现有技术的电地暖结构从下至上依次为基底层、保温层、电加热层、找平层、地面装饰面板层,其中,找平层一般都是采用水泥砂浆或水泥混凝土铺设,所以找平层需要多次找平,施工复杂繁琐同时平整度不佳。找平层厚度一般为5~8厘米,因为基底层上有保温层这层断层,所以必须采用厚重的找平层才能有效避免因长时间加热电地暖结构出现的严重空鼓和地面砖断裂的问题,但厚重的找平层同时导致了以下问题:1、电加热层产生的热量首先要加热厚重的找平层,待找平层温度上升后才能对地面装饰面板层加热,这样直接导致了地表升温慢,大量的热量不能被快速散发出来;2、降低了室内有效高度利用空间。现有技术电地暖结构中的电加热层主要由碳纤维电热系统或石墨烯电热系统或碳晶电热系统组成。上述的碳纤维电热系统、石墨烯电热系统及碳晶电热系统均没有独立的设置地线,对于人身安全是一个极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漏电,将造成严重后果,尤其不能适用于卫浴空间。现有技术中的单组碳纤维发热电缆的最大长度只有12.5米,如果室内空间较大,需要若干组碳纤维发热电缆通过连接头连接,若干组碳纤维发热电缆通过连接头连接处容易发生漏电。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了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可同时满足用户对地暖和墙暖的需求,地暖单元和墙暖单元的厚度均大大降低,进而加快了地暖单元和墙暖单元的升温速度,取暖效果好,安装方便,加工成本低,温度控制方便灵活,保温效果好,不会缩小室内有效利用空间。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包括单个或多个拼接铺设的地暖单元和单个或多个拼接铺设的墙暖单元;所述地暖单元与所述墙暖单元的厚度均小于3厘米;所述墙暖单元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贴合设置的墙体基底找平层、墙体保温层、墙体丝网层、墙体水泥黏接找平层、墙体装饰面板层,所述地暖单元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贴合设置的连接的地面基底找平层、地面保温层、地面丝网层、地面水泥黏接找平层、地面装饰面板层;其中,墙体保温层的厚度与地面保温层的厚度均小于1厘米;所述地面保温层包括第一挤塑板层和第一电加热丝层,所述第一挤塑板层铺设于所述地面基底找平层上,所述第一挤塑板层朝向所述地面丝网层的一侧设有用于铺设所述第一电加热丝层的第一布线槽组,所述第一挤塑板上还均匀设置有若干第一固定开口,所述第一固定开口内均匀设置有若干个部分嵌设于所述地面基底找平层内的第一膨胀管,所述地面丝网层面向所述地面水泥黏接找平层一侧设有若干个与所述第一膨胀管相匹配的第一自攻螺丝,所述第一自攻螺丝的螺杆穿过所述地面丝网层固定于所述第一膨胀管内;所述墙体保温层包括第二挤塑板层和第二电加热丝层,所述第二挤塑板层铺设于所述墙体基底找平层上,所述第二挤塑板层朝向所述墙体丝网层的一侧设有用于铺设所述第二电加热丝层的第二布线槽组,所述第二挤塑板层上均匀设置有若干第二固定开口,所述第二固定开口内均匀设有若干个部分嵌设于所述墙体基底找平层内的第二膨胀管,所述墙体丝网层面向所述墙体水泥黏接找平层一侧设有若干个与所述第二膨胀管相匹配的第二自攻螺丝,所述第二自攻螺丝的螺杆穿过所述墙体丝网层固定于所述第二膨胀管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膨胀管部分嵌设于墙体基底找平层内,墙体保温层通过第一膨胀管、第一自攻螺丝、墙体丝网层及墙体水泥黏接找平层之间的相互配合,保证了墙体基底找平层与墙体保温层之间连接的牢固性与稳固性,从而避免了通过厚重找平层增强墙体保温层与墙体基底找平层之间的紧固连接,大大降低了本发明中墙体水泥黏接找平层的厚度,同时,墙体保温层的厚度小于1厘米,进一步的降低了本发明中墙暖单元的总厚度,加快了墙暖单元的升温速度,不会对室内有效高度利用空间产生影响,避免了墙暖单元出现空鼓及墙体装饰面板层断裂的风险;通过第二膨胀管部分嵌设于地面基底找平层内,地面保温层通过第二膨胀管、第二自攻螺丝、地面丝网层及地面水泥黏接找平层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地面基底找平层与地面保温层之间连接的牢固性与稳固性,从而避免了通过厚重找平层增强地面保温层与地面基底找平层之间的紧固连接,大大降低了本发明中地面水泥黏接找平层的厚度,同时,地面保温层的厚度小于1厘米,进一步的降低了本发明中地暖单元的总厚度,加快了地暖单元的升温速度,不会对室内有效高度利用空间产生影响,避免了地暖单元出现空鼓及地面装饰面板层断裂的风险。上述的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其中,所述地面基底找平层为地面水泥基底找平层或地面瓷砖基底找平层或地面木板基底找平层,所述墙体基底找平层为墙体水泥基底找平层或墙体瓷砖基底找平层或墙体木板基底找平层。上述的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布线槽组包括沿所述第一挤塑板长度方向并排设置于所述第一挤塑板层上的若干第一U型布线槽单元,所述第一U型布线槽单元包括U型布线槽A和U型布线槽B,所述U型布线槽A与所述U型布线槽B平行设置且朝向一致,所述U型布线槽B位于所述U型布线槽A所围绕的区域内,所述U型布线槽A的中心轴线与所述U型布线槽B的中心轴线重合;相邻U型布线槽A的顶端通过弧形布线槽A衔接串联,所述弧形布线槽A两端分别连接U型布线槽A,衔接处圆滑过渡;相邻U型布线槽B的顶端通过弧形布线槽B衔接串联,所述弧形布线槽B两端分别连接U型布线槽B,衔接处圆滑过渡;所述U型布线槽A的槽壁的宽度与所述U型布线槽B的槽壁的宽度均为a厘米,每相邻两个所述U型布线槽A之间的间距为厘米,所述U型布线槽B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厘米,所述U型布线槽A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厘米;所述第一电加热丝层包括U型电加热丝A和U型电加热丝B,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A内均铺设有所述U型电加热丝A,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B内均铺设有所述U型电加热丝B,相邻U型电加热丝A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A衔接串联,相邻U型电加热丝B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A衔接串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U型布线槽A的槽壁的宽度与U型布线槽B的槽壁的宽度均为a厘米,每相邻两个U型布线槽A之间的间距为厘米,U型布线槽B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厘米,U型布线槽A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厘米,保证了沿第一挤塑板长度方向上每30厘米的长度内均布有2个U型电加热丝A和2个U型电加热丝B,第一挤塑板长度方向上每30厘米的长度内均布有2个U型电加热丝A和2个U型电加热丝B时地暖单元的加热效果最好。上述的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挤塑板层面向所述地面基底找平层的一侧设有与所述地面基底找平层粘接的第一粘胶层,所述U型布线槽A、所述U型布线槽A、所述U型布线槽B及所述弧形布线槽B内均粘接有无纺布铝箔保温层;所述U型电加热丝A与所述U型布线槽A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粘接,所述U型电加热丝B与所述U型布线槽B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粘接,所述弧形电加热丝A与所述弧形布线槽B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粘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无纺布铝箔保温层提高了地面保温层的保温效果。上述的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其中,所述第二布线槽组包括沿所述墙体基底找平层高度方向从下至上依次设置于所述第二挤塑板层上的一级布线槽组、二级U型布线槽组、三级U型布线槽组、四级U型布线槽组;所述一级布线槽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均匀设置的四个一级布线槽单元,所述二级U型布线槽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均匀设置的三个二级布线槽单元,所述三级U型布线槽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均匀设置的两个三级布线槽单元,所述四级U型布线槽组包括一个四级U型布线槽单元;所述一级U型布线槽单元包括U型布线槽C和U型布线槽D,所述U型布线槽C与所述U型布线槽D平行设置且朝向一致,所述U型布线槽D位于所述U型布线槽C所围绕的区域内,所述U型布线槽C的中心轴线与所述U型布线槽D的中心轴线重合;相邻U型布线槽C的顶端通过弧形布线槽C衔接串联,所述弧形布线槽C两端分别连接U型布线槽C,衔接处圆滑过渡;相邻U型布线槽D的顶端通过弧形布线槽D衔接串联,所述弧形布线槽D两端分别连接U型布线槽D,衔接处圆滑过渡;所述二级U型布线槽单元包括U型布线槽E和U型布线槽F,所述U型布线槽E与所述U型布线槽F平行设置且朝向一致,所述U型布线槽F位于所述U型布线槽E所围绕的区域内,所述U型布线槽E的中心轴线与所述U型布线槽F的中心轴线重合;相邻U型布线槽E的顶端通过弧形布线槽C衔接串联,所述弧形布线槽C两端分别连接U型布线槽E,衔接处圆滑过渡;相邻U型布线槽F的顶端通过弧形布线槽D衔接串联,所述弧形布线槽D两端分别连接U型布线槽F,衔接处圆滑过渡;所述三级U型布线槽单元包括U型布线槽G和U型布线槽H,所述U型布线槽G与所述U型布线槽H平行设置且朝向一致,所述U型布线槽H位于所述U型布线槽G所围绕的区域内,所述U型布线槽G的中心轴线与所述U型布线槽H的中心轴线重合;相邻U型布线槽G的顶端通过弧形布线槽C衔接串联,所述弧形布线槽C两端分别连接U型布线槽G,衔接处圆滑过渡;相邻U型布线槽H的顶端通过弧形布线槽D衔接串联,所述弧形布线槽D两端分别连接U型布线槽H,衔接处圆滑过渡;所述四级U型布线槽单元包括U型布线槽I和U型布线槽J,所述U型布线槽I与所述U型布线槽J平行设置且朝向一致,所述U型布线槽J位于所述U型布线槽I所围绕的区域内,所述U型布线槽I的中心轴线与所述U型布线槽J的中心轴线重合;相邻U型布线槽I的顶端通过弧形布线槽C衔接串联,所述弧形布线槽C两端分别连接U型布线槽I,衔接处圆滑过渡;相邻U型布线槽J的顶端通过弧形布线槽D衔接串联,所述弧形布线槽D两端分别连接U型布线槽J,衔接处圆滑过渡;所述U型布线槽C的槽壁的宽度、所述U型布线槽D的槽壁的宽度、所述U型布线槽E的槽壁的宽度、所述U型布线槽F的槽壁的宽度、所述U型布线槽G的槽壁的宽度、所述U型布线槽H的槽壁的宽度、所述U型布线槽I的槽壁的宽度及所述U型布线槽J的槽壁的宽度均为b厘米;所述一级布线槽组与所述二级布线槽组之间的间距为厘米,所述二级布线槽组与所述三级布线槽组之间的间距为为厘米,所述三级布线槽组与所述四级布线槽组之间的间距为厘米;每相邻两个所述U型布线槽C之间的间距为厘米,所述U型布线槽D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厘米,所述U型布线槽C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厘米;每相邻两个所述U型布线槽E之间的间距为厘米,所述U型布线槽F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厘米,所述U型布线槽E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厘米;每相邻两个所述U型布线槽G之间的间距为厘米,所述U型布线槽H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厘米,所述U型布线槽G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厘米;所述U型布线槽I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厘米,所述U型布线槽J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厘米;所述第二电加热丝层包括U型电加热丝C、U型电加热丝D、U型电加热丝E、U型电加热丝F、U型电加热丝G、U型电加热丝H、U型电加热丝I及U型电加热丝J;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C内均铺设有所述U型电加热丝C,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D内均铺设有所述U型电加热丝D,相邻U型电加热丝C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C衔接串联,相邻U型电加热丝D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D衔接串联;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E内均铺设有所述U型电加热丝E,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F内均铺设有所述U型电加热丝F,相邻U型电加热丝E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E衔接串联,相邻U型电加热丝E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E衔接串联;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G内均铺设有所述U型电加热丝G,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H内均铺设有所述U型电加热丝H,相邻U型电加热丝G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G衔接串联,相邻U型电加热丝G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G衔接串联;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C内均铺设有所述U型电加热丝I,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J内均铺设有所述U型电加热丝J,相邻U型电加热丝I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I衔接串联,相邻U型电加热丝J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J衔接串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布线槽组包括沿所述墙体基底找平层高度方向从下至上依次并排设置于所述第二挤塑板层上的四组并排设置的一级布线槽组、三组并排设置的二级U型布线槽组、两组并排设置的三级U型布线槽组、一组并排设置的四级U型布线槽,使沿所述墙体基底找平层高度方向从下至上的电加热丝均布密度逐渐减小,室内上下空间的温度差加速了室内上下空间内的空气流动,加速了室温快速均匀升温的同时减少了能源的消耗;每相邻两个所述U型布线槽C之间的间距为厘米,所述U型布线槽D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厘米,所述U型布线槽C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厘米,使四组并排设置的一级布线槽组内铺设的电加热丝的密度为:沿墙体基底层高度方向上每60厘米的高度内均布4个U型电加热丝C和4个U型电加热丝D;每相邻两个U型布线槽E之间的间距为厘米,U型布线槽F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厘米,U型布线槽E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厘米,使三组并排设置的二级布线槽组内铺设的电加热丝的密度为:沿墙体基底层高度方向上每60厘米的高度内均布3个U型电加热丝E和3个U型电加热丝F;每相邻两个U型布线槽G之间的间距为厘米,U型布线槽H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厘米,U型布线槽G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厘米,使二组并排设置的三级布线槽组内铺设的电加热丝的密度为:沿墙体基底层高度方向上每60厘米的高度内均布2个U型电加热丝G和2个U型电加热丝H;U型布线槽I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厘米,U型布线槽J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厘米,使一组三级布线槽组内铺设的电加热丝的密度为:沿墙体基底层高度方向上60厘米的高度内均布1个U型电加热丝I和1个U型电加热丝J;实现了沿墙体基底层高度方向从下至上电加热丝分布密度逐渐减小,布线密度从下至上依次为8个U型电加热丝60厘米高度、6个U型电加热丝60厘米高度、4个U型电加热丝60厘米高度、2个U型电加热丝60厘米高度,这种布线方式通过室内上下空间的温度差加速了室内上下空间内的空气流动,加速了室温快速均匀升温的同时减少了能源的消耗,同时这种布线方式符合人体工程学。上述的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其中,所述第二挤塑板层面向所述墙体基底找平层的一侧设有与所述墙体基底找平层粘接的第二粘胶层,所述U型布线槽C、所述弧形布线槽C、所述U型布线槽D、所述弧形布线槽D、所述U型布线槽E、所述弧形布线槽E、所述U型布线槽F、所述弧形布线槽F、所述U型布线槽G、所述弧形布线槽G、所述U型布线槽H、所述弧形布线槽H、所述U型布线槽I、所述弧形布线槽I、所述U型布线槽J及所述弧形布线槽J内也均粘接有无纺布铝箔保温层;所述U型电加热丝C与所述U型布线槽C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粘接,所述U型电加热丝D与所述U型布线槽D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粘接,所述U型电加热丝E与所述U型布线槽E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粘接,所述U型电加热丝F与所述U型布线槽F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粘接,所述U型电加热丝G与所述U型布线槽G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粘接,所述U型电加热丝H与所述U型布线槽H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粘接,所述U型电加热丝I与所述U型布线槽I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粘接,所述U型电加热丝J与所述U型布线槽J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粘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无纺布铝箔保温层提高了墙体保温层的保温效果。上述的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其中,所述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还包括温控器组,所述温控器组固定于所述墙体装饰面板层背离所述墙体水泥黏接找平层一侧的侧壁,所述温控器组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电加热丝层的启闭和所述第二电加热丝层的启闭。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温控器组实现对地暖单元和墙暖单元的灵活控制。上述的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其中,所述温控器组包括四个温控器,分别为温控器A、温控器B、温控器C、温控器D;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A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A依次串联连接后形成九级电加热丝层,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B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B依次串联连接后形成十级电加热丝层;所述九级电加热丝层与所述温控器A控制连接,所述十级电加热丝层与所述温控器B控制连接;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C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C通过弧形电加热丝C依次串联后形成一级电加热丝层,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E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E通过弧形电加热丝E依次串联后形成二级电加热丝层,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G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G通过弧形电加热丝G依次串联后形成三级电加热丝层,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I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I通过弧形电加热丝I依次串联后形成四级电加热丝层;所述一级电加热丝层、所述二级电加热丝层、所述三级电加热丝层、所述四级电加热丝层依次串联连接后与所述温控器C控制连接;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D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D通过弧形电加热丝D依次串联后形成五级电加热丝层,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F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F通过弧形电加热丝F依次串联后形成六级电加热丝层,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H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H通过弧形电加热丝H依次串联后形成七级电加热丝层,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J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J通过弧形电加热丝J依次串联后形成八级电加热丝层;所述五级电加热丝层、所述六级电加热丝层、所述七级电加热丝层、所述八级电加热丝层依次串联连接后与所述温控器D控制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温控器组分别对墙暖单元和墙暖单元进行控制;温控器A和温控器B对每个地暖单元或多个拼接铺设的地暖单元组成的整体进行双温双控,温控器C和温控器D对每个墙暖单元或多个拼接铺设的墙暖单元组成的整体进行双温双控;温控器A用于控制九级电加热丝层的工作状态,温控器B用于控制十级电加热丝层的工作状态,温控器C用于控制所述一级电加热丝层、所述二级电加热丝层、所述三级电加热丝层、所述四级电加热丝层依次串联后整体的工作状态,温控器D用于控制所述五级电加热丝层、所述六级电加热丝层、所述七级电加热丝层、所述八级电加热丝层依次串联后整体的工作状态;当室温以达到用户所需温度时,用户可以通过温控器A、温控器B、温控器C及温控器D停止九级电加热丝层或十级电加热丝层中任意一个的工作、停止墙暖单元中一级电加热丝层、二级电加热丝层、三级电加热丝层及四级电加热丝层组成的电加热层与五级电加热丝层、六级电加热丝层、七级电加热丝层、八级电加热丝层组成的电加热层中的任意一个的工作,使室温继续保持在用户设定的室温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上述的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所述温控器组包括两个温控器,分别为温控器E、温控器F;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C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C通过弧形电加热丝C依次串联后形成一级电加热丝层,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E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E通过弧形电加热丝E依次串联后形成二级电加热丝层,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G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G通过弧形电加热丝G依次串联后形成三级电加热丝层,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I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I通过弧形电加热丝I依次串联后形成四级电加热丝层;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D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D通过弧形电加热丝D依次串联后形成五级电加热丝层,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F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F通过弧形电加热丝F依次串联后形成六级电加热丝层,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H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H通过弧形电加热丝H依次串联后形成七级电加热丝层,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J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J通过弧形电加热丝J依次串联后形成八级电加热丝层;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A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A依次串联连接后形成九级电加热丝层,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B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B依次串联连接后形成十级电加热丝层;所述九级电加热丝层、所述一级电加热丝层、所述二级电加热丝层、所述三级电加热丝层、所述四级电加热丝层依次串联连接后与所述温控器E连接;所述十级电加热丝层、所述五级电加热丝层、所述六级电加热丝层、所述七级电加热丝层、所述八级电加热丝层依次串联连接后与所述温控器F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温控器组对地暖单元和墙暖单元组成的整体进行温度控制。通过温控器E和温控器F实现对地暖单元和墙暖单元组成的整体的双温双控;温控器E用于控制九级电加热丝层、一级电加热丝层、二级电加热丝层、三级电加热丝层、四级电加热丝层依次串联连接后的整体的工作状态,温控器F用于控制十级电加热丝层、五级电加热丝层、六级电加热丝层、七级电加热丝层、八级电加热丝层依次串联连接后的整体的工作状态;当室温以达到用户所需温度时,用户可通过温控器E停止一级电加热丝层、二级电加热丝层、三级电加热丝层、四级电加热丝层组成的电加热丝层的工作或通过温控器F停止十级电加热丝层、五级电加热丝层、六级电加热丝层、七级电加热丝层、八级电加热丝层组成的电加热丝层的工作,实现对地暖单元和墙暖单元组成的整体进行双温双控,使室温继续保持在用户设定室温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发明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地暖单元安装使用成本低,安装范围广泛,对地面基底找平层的材质没有特殊要求,适用于不同类型地面的安装,如水泥地面、瓷砖地面、木板地面等;本发明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墙暖单元安装范围广泛,对墙体基底找平层的材质没有特殊要求,适用于不同类型墙体的安装,如水泥墙体、瓷砖墙体、木板墙体等;本发明中的第一膨胀管部分嵌设于墙体基底找平层内,墙体保温层通过第一膨胀管、第一自攻螺丝、墙体丝网层及墙体水泥黏接找平层之间的相互配合,保证了墙体基底找平层与墙体保温层之间连接的牢固性与稳固性,从而避免了通过厚重找平层增强墙体保温层与墙体基底找平层之间的紧固连接,大大降低了本发明中墙体水泥黏接找平层的厚度,同时,墙体保温层的厚度小于1厘米,进一步的降低了本发明中墙暖单元的总厚度,加快了墙暖单元的升温速度,不会对室内有效高度利用空间产生影响,避免了墙暖单元出现空鼓及墙体装饰面板层断裂的风险。本发明中的第二膨胀管部分嵌设于地面基底找平层内,地面保温层通过第二膨胀管、第二自攻螺丝、地面丝网层及地面水泥黏接找平层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地面基底找平层与地面保温层之间连接的牢固性与稳固性,从而避免了通过厚重找平层增强地面保温层与地面基底找平层之间的紧固连接,大大降低了本发明中地面水泥黏接找平层的厚度,同时,地面保温层的厚度小于1厘米,进一步的降低了本发明中地暖单元的总厚度,加快了地暖单元的升温速度,不会对室内有效高度利用空间产生影响,避免了地暖单元出现空鼓及地面装饰面板层断裂的风险。2、本发明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施工简单,升温快;第一挤塑板朝向地面基底找平层的一侧设有与所述地面基底找平层粘接的第一粘胶层,第二挤塑板朝向墙体基底找平层的一侧设有与所述墙体基底找平层粘接的第二粘胶层;本发明中地暖单元安装时通过第一粘胶层使第一挤塑板更好的定位于所述地面基底找平层上,然后通过地面丝网层、第一膨胀管及第一自攻螺丝使所述地面基底找平层与所述第一挤塑板之间固定连接,保证了地暖单元的安装质量;本发明中墙暖单元安装时通过第二粘胶层使第二挤塑板更好的定位于所述墙体基底找平层上,然后通过墙体丝网层、第二膨胀管及第二自攻螺丝使所述墙体基底找平层与所述第二挤塑板之间固定连接,保证了墙暖单元的安装质量。3、本发明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中U型布线槽A、U型布线槽B、U型布线槽C、U型布线槽D、U型布线槽E、U型布线槽F、U型布线槽G、U型布线槽H、U型布线槽I及U型布线槽J内均设有无纺布铝箔保温层,提高了地面保温层和墙体保温层的保温效果。4、本发明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墙暖单元中的第二布线槽组所述第二布线槽组包括沿所述墙体基底找平层高度方向从下至上依次设置于所述第二挤塑板层上的一级布线槽组、二级U型布线槽组、三级U型布线槽组、四级U型布线槽组;所述一级布线槽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均匀设置的四个一级布线槽单元,所述二级U型布线槽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均匀设置的三个二级布线槽单元,所述三级U型布线槽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均匀设置的两个三级布线槽单元,所述四级U型布线槽组包括一个四级U型布线槽单元;使沿所述墙体基底找平层高度方向从下至上的电加热丝均布密度逐渐减小,室内上下空间的温度差加速了室内上下空间内的空气流动,加速了室温快速均匀升温的同时减少了能源的消耗。5、现有技术中电地暖结构中的电加热层通过塑料卡扣固定定位,本发明中的第一电加热丝层和第二电加热丝层均通过粘接的方式进行固定定位,节约了原材料成本。6、本发明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的温度控制方式灵活方便,本发明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的温度控制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1、温控器独立控制每个地暖单元和墙暖单元的开启和关闭节省能源;2、多个拼接铺设的地暖单元串联后、多个拼接铺设的墙暖单元串联后分别与温控器连接,温控器独立对多个拼接铺设的地暖单元组成的整体进行温度控制,同时独立的对个拼接铺设的墙暖单元组成的整体进行温度控制;3、地暖单元与墙暖单元串联连接,温控器对地暖单元和墙暖单元组成的整体进行温度控制。本发明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中温控器组分别对多个拼接铺设的地暖单元组成的整体、多个拼接铺设的墙暖单元组成的整体进行温度控制;;温控器A和温控器B对每个地暖单元或多个拼接铺设的地暖单元组成的整体进行双温双控,温控器C和温控器D对每个墙暖单元或多个拼接铺设的墙暖单元组成的整体进行双温双控;温控器A用于控制九级电加热丝层的工作状态,温控器B用于控制十级电加热丝层的工作状态,温控器C用于控制所述一级电加热丝层、所述二级电加热丝层、所述三级电加热丝层、所述四级电加热丝层依次串联后整体的工作状态,温控器D用于控制所述五级电加热丝层、所述六级电加热丝层、所述七级电加热丝层、所述八级电加热丝层依次串联后整体的工作状态;当室温以达到用户所需温度时,用户可以通过温控器A、温控器B、温控器C及温控器D停止九级电加热丝层或十级电加热丝层中任意一个的工作、停止墙暖单元中一级电加热丝层、二级电加热丝层、三级电加热丝层及四级电加热丝层组成的电加热层与五级电加热丝层、六级电加热丝层、七级电加热丝层、八级电加热丝层组成的电加热层中的任意一个的工作,使室温继续保持在用户设定的室温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本发明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中温控器组对地暖单元和墙暖单元组成的整体进行控制;通过温控器E和温控器F实现对地暖单元和墙暖单元组成的整体的双温双控;温控器E用于控制九级电加热丝层、一级电加热丝层、二级电加热丝层、三级电加热丝层、四级电加热丝层依次串联连接后的整体的工作状态,温控器F用于控制十级电加热丝层、五级电加热丝层、六级电加热丝层、七级电加热丝层、八级电加热丝层依次串联连接后的整体的工作状态;当室温以达到用户所需温度时,用户可通过温控器E停止一级电加热丝层、二级电加热丝层、三级电加热丝层、四级电加热丝层组成的电加热丝层的工作或通过温控器F停止十级电加热丝层、五级电加热丝层、六级电加热丝层、七级电加热丝层、八级电加热丝层组成的电加热丝层的工作,实现对地暖单元和墙暖单元组成的整体进行双温双控,使室温继续保持在用户设定室温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中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的外观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中地暖单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1中墙暖单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1中地面保温层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1中第一挤塑板层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1中墙体保温层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1中第二挤塑板层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实施例2中第一电加热丝层与温控器组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9实施例2中第二电加热丝层与温控器组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10为实施例3中第一电加热丝层和第二电加热丝层与温控器组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11为实施例4中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的外观结构示意图。图12为实施例4中地暖单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3为实施例4中墙暖单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4为实施例4中地面保温层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实施例4中第一挤塑板层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实施例4中墙体保温层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实施例4中第二挤塑板层的结构示意图。图18为实施例4中第一电加热丝层和第二电加热丝层与温控器组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各标记与部件名称对应关系如下:地暖单元1、地面基底找平层101、地面保温层102、地面丝网层103、地面水泥黏接找平层104、地面装饰面板层105、第一挤塑板层106、第一固定开口107、第一膨胀管108、第一自攻螺丝109、U型布线槽A110、U型布线槽B111、弧形布线槽A112、弧形布线槽B113、U型电加热丝B114、弧形电加热丝A115、弧形电加热丝B116、U型电加热丝A117、墙暖单元2、墙体基底找平层201、墙体保温层202、墙体丝网层203、墙体水泥黏接找平层204、墙体装饰面板层205、第二挤塑板层206、第二固定开口207、第二膨胀管208、第二自攻螺丝209、一级U型布线槽组210、二级U型布线槽组211、三级U型布线槽组212、四级U型布线槽组213、U型布线槽C214、U型布线槽D215、弧形布线槽C216、弧形布线槽D217、U型布线槽E218、U型布线槽F219、弧形布线槽E220、弧形布线槽F221、U型布线槽G222、U型布线槽H223、弧形布线槽G224、弧形布线槽H225、U型布线槽I226、弧形布线槽I228、U型布线槽J227、弧形布线槽J229、U型电加热丝C230、U型电加热丝D231、U型电加热丝E232、U型电加热丝F233、U型电加热丝G234、U型电加热丝H235、U型电加热丝I236、U型电加热丝J237、弧形电加热丝C238、弧形电加热丝D239、弧形电加热丝E240、弧形电加热丝F241、弧形电加热丝G242、弧形电加热丝H243、无纺布铝箔保温层3、温控器A5、温控器B6、温控器C7、温控器D8、温控器E9、温控器F10。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造特征、达成目的和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实施例1如图1所示,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包括1个地暖单元1和1个墙暖单元2。如图2所示,地暖单元1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贴合设置的连接的地面基底找平层101、地面保温层102、地面丝网层103、地面水泥黏接找平层104、地面装饰面板层105。如图3所示,墙暖单元2包括依次贴合设置的墙体基底找平层201、墙体保温层202、墙体丝网层203、墙体水泥黏接找平层204、墙体装饰面板层205。其中,地面保温层102的厚度与墙体保温层202的厚度均小于1厘米。本实施例中对地面基底找平层101的材质没有特殊要求,适用于不同类型地面的安装,如地面基底找平层101可以为地面水泥基底找平层或地面瓷砖基底找平层或地面木板基底找平层;本实施例中对墙体基底找平层201的材质没有特殊要求,适用于不同类型墙体的安装,如墙体基底找平层201可以为墙体水泥基底找平层或墙体瓷砖基底找平层或墙体木板基底找平层。本实施例中地暖单元1和墙暖单元2的总厚度小于3厘米,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地暖单元1和墙暖单元2不会缩小室内有效利用空间。本实施例中地暖单元1中的地面丝网层103和墙暖单元2中的墙体丝网层203均为不锈钢丝网层。其中,本实施例中的墙体水泥黏接找平层204与地面水泥黏接找平层104均由舜安重砖胶粘剂制成。如图4及图5所示,地面保温层102包括第一挤塑板层106和第一电加热丝层,第一挤塑板层106铺设于地面基底找平层101上,第一挤塑板层106朝向地面丝网层103的一侧设有用于铺设第一电加热丝层的第一布线槽组,第一挤塑板上还均匀设置有若干第一固定开口107,第一固定开口107内均匀设置有若干个部分嵌设于地面基底找平层101内的第一膨胀管108,地面丝网层103面向地面水泥黏接找平层104一侧设有若干个与第一膨胀管108相匹配的第一自攻螺丝109,第一自攻螺丝109的螺杆穿过地面丝网层103固定于第一膨胀管108内。本实施例地暖单元1中每一层的长度与宽度均为30厘米,墙暖单元2中每一层的高度为240厘米、宽度为30厘米。本实施例中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中地面基底找平层101与墙体基底找平层201交接的内侧的夹角为90°。如图4及图5所示,第一布线槽组包括沿第一挤塑板长度方向并排设置于第一挤塑板层106上的若干第一U型布线槽单元,第一U型布线槽单元包括U型布线槽A110和U型布线槽B111,U型布线槽A110与U型布线槽B111平行设置且朝向一致,U型布线槽B111位于U型布线槽A110所围绕的区域内,U型布线槽A110的中心轴线与U型布线槽B111的中心轴线重合;相邻U型布线槽A110的顶端通过弧形布线槽A112衔接串联,弧形布线槽A112两端分别连接U型布线槽A110,衔接处圆滑过渡;相邻U型布线槽B111的顶端通过弧形布线槽B113衔接串联,弧形布线槽B113两端分别连接U型布线槽B111,衔接处圆滑过渡。本实施例中U型布线槽A110的槽壁的宽度与U型布线槽B111的槽壁的宽度均为0.75厘米,每相邻两个U型布线槽A110之间的间距为3厘米,U型布线槽B111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3厘米,U型布线槽A110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10.5厘米;第一电加热丝层包括U型电加热丝A117和U型电加热丝B114,每个U型布线槽A110内均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A117,每个U型布线槽B111内均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B114,相邻U型电加热丝A117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A115衔接串联,相邻U型电加热丝B114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B116衔接串联。弧形电加热丝A115铺设于弧形布线槽A112内,弧形电加热丝B116铺设于弧形布线槽B113内。如图6及图7所示,墙体保温层202包括第二挤塑板层206和第二电加热丝层,第二挤塑板层206铺设于墙体基底找平层201上,第二挤塑板层206朝向墙体丝网层203的一侧设有用于铺设第二电加热丝层的第二布线槽组,第二挤塑板层206上均匀设置有若干第二固定开口207,第二固定开口207内均匀设有若干个部分嵌设于墙体基底找平层201内的第二膨胀管208,墙体丝网层203面向墙体水泥黏接找平层204一侧设有若干个与第二膨胀管208相匹配的第二自攻螺丝209,第二自攻螺丝209的螺杆穿过墙体丝网层203固定于第二膨胀管208内。第二布线槽组包括沿墙体基底找平层201高度方向从下至上依次设置于第二挤塑板层206上的一级U型布线槽组210、二级U型布线槽组211、三级U型布线槽组212、四级U型布线槽组213;一级U型布线槽组210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均匀设置的四个一级布线槽单元,二级U型布线槽组211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均匀设置的三个二级布线槽单元,三级U型布线槽组212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均匀设置的两个二级布线槽单元,四级U型布线槽组213包括一个四级U型布线槽单元;一级布线槽组210与二级布线槽组211之间的间距为3厘米,二级布线槽组211与三级布线槽组212之间的间距为4.25厘米,三级布线槽组212与四级布线槽组213之间的间距为6.75厘米;一级U型布线槽单元包括U型布线槽C214和U型布线槽D215,U型布线槽C214与U型布线槽D215平行设置且朝向一致,U型布线槽D215位于U型布线槽C214所围绕的区域内,U型布线槽C214的中心轴线与U型布线槽D215的中心轴线重合;相邻U型布线槽C214的顶端通过弧形布线槽C216衔接串联,弧形布线槽C216两端分别连接U型布线槽C214,衔接处圆滑过渡;相邻U型布线槽D215的顶端通过弧形布线槽D217衔接串联,弧形布线槽D217两端分别连接U型布线槽D215,衔接处圆滑过渡;U型布线槽C214内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C230,U型布线槽D215内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D231,相邻U型电加热丝C230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C238衔接串联,弧形电加热丝C238铺设于弧形布线槽C216内,相邻U型电加热丝D231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D239衔接串联,弧形电加热丝D239铺设于弧形布线槽D217内。二级U型布线槽单元包括U型布线槽E218和U型布线槽F219,U型布线槽E218与U型布线槽F219平行设置且朝向一致,U型布线槽F219位于U型布线槽E218所围绕的区域内,U型布线槽E218的中心轴线与U型布线槽F219的中心轴线重合;相邻U型布线槽E218的顶端通过弧形布线槽E220衔接串联,弧形布线槽C216两端分别连接U型布线槽E218,衔接处圆滑过渡;相邻U型布线槽F219的顶端通过弧形布线槽F221衔接串联,弧形布线槽D217两端分别连接U型布线槽F219,衔接处圆滑过渡;U型布线槽E218内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E232,U型布线槽F219内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F233,相邻U型电加热丝E232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E240衔接串联,弧形电加热丝E240铺设于弧形布线槽E220内,相邻U型电加热丝F233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F241衔接串联,弧形电加热丝F241铺设于弧形布线槽F221内。三级U型布线槽单元包括U型布线槽G222和U型布线槽H223,U型布线槽G222与U型布线槽H223平行设置且朝向一致,U型布线槽H223位于U型布线槽G222所围绕的区域内,U型布线槽G222的中心轴线与U型布线槽H223的中心轴线重合;相邻U型布线槽G222的顶端通过弧形布线槽G224衔接串联,弧形布线槽G224两端分别连接U型布线槽G222,衔接处圆滑过渡;相邻U型布线槽H223的顶端通过弧形布线槽H225衔接串联,弧形布线槽H225两端分别连接U型布线槽H223,衔接处圆滑过渡;U型布线槽G222内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G234,U型布线槽H223内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H235,相邻U型电加热丝G234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G242衔接串联,弧形电加热丝G242铺设于弧形布线槽G224内,相邻U型电加热丝H235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H243衔接串联,弧形电加热丝H243铺设于弧形布线槽H225内。四级U型布线槽单元包括U型布线槽I226和U型布线槽J227,U型布线槽I226与U型布线槽J227平行设置且朝向一致,U型布线槽J227位于U型布线槽I226所围绕的区域内,U型布线槽I226的中心轴线与U型布线槽J227的中心轴线重合;U型布线槽I2262内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I236,U型布线槽J227内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J237。U型布线槽C214的槽壁的宽度、U型布线槽D215的槽壁的宽度、U型布线槽E218的槽壁的宽度、U型布线槽F219的槽壁的宽度、U型布线槽G222的槽壁的宽度、U型布线槽H223的槽壁的宽度、U型布线槽I226的槽壁的宽度及U型布线槽J227的槽壁的宽度均为0.75厘米;每相邻两个U型布线槽C214之间的间距为3厘米,U型布线槽D215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3厘米,U型布线槽C214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10.5厘米;四组并排设置的一级U型布线槽组210的总高度为60厘米,60厘米的高度内均布4个U型电加热丝C230和4个U型电加热丝D231;每相邻两个U型布线槽E218之间的间距为4.25厘米,U型布线槽F219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4.25厘米,U型布线槽E218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14.25厘米;三组并排设置的二级布线槽组的总高度为60厘米,60厘米的高度内均布3个U型电加热丝E232和3个U型电加热丝F233;每相邻两个U型布线槽G222之间的间距为6.75厘米,U型布线槽H223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6.75厘米,U型布线槽G222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21.75厘米;二组并排设置的三级布线槽组的总高度为60厘米,60厘米的高度内均布2个U型电加热丝G234和2个U型电加热丝H235。U型布线槽I226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44.25厘米,U型布线槽J227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14.25厘米。U型布线槽I226内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I236,U型布线槽J227内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J237。第二电加热丝层包括U型电加热丝C230、U型电加热丝D231、U型电加热丝E232、U型电加热丝F233、U型电加热丝G234、U型电加热丝H235、U型电加热丝I236及U型电加热丝J237。每个U型布线槽C214内均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C230,每个U型布线槽D215内均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D231,相邻U型电加热丝C230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C238衔接串联,相邻U型电加热丝D231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D239衔接串联。每个U型布线槽E218内均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E232,每个U型布线槽F219内均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F233,相邻U型电加热丝E232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E240衔接串联,相邻U型电加热丝F233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F241衔接串联。每个U型布线槽G222内均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G234,每个U型布线槽H223内均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H235,相邻U型电加热丝G234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G242衔接串联,相邻U型电加热丝H235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H243衔接串联。每个U型布线槽C214内均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I236,每个U型布线槽J227内均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J237,相邻U型电加热丝I236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I244衔接串联,相邻U型电加热丝J237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J245衔接串联。60厘米等间距将墙暖单元2从下至上分为四个区域,分别为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第四区,第一区内均布有4个U型电加热丝C230和4个U型电加热丝D231,第二区内均布有3个U型电加热丝E232和3个U型电加热丝F233,第三区内均有2个U型电加热丝G234和2个U型电加热丝H235,第四区内设有1个U型电加热丝I236和1个U型电加热丝J237,实现了沿墙体基底找平层201高度方向从下至上电加热丝分布密度逐渐减小,布线密度从下至上依次为8个U型电加热丝60厘米高度、6个U型电加热丝60厘米高度、4个U型电加热丝60厘米高度、2个U型电加热丝60厘米高度,这种布线方式通过室内上下空间的温度差加速了室内上下空间内的空气流动,加速了室温快速均匀升温的同时减少了能源的消耗,同时这种布线方式符合人体工程学。如图5所示,第一挤塑板层106面向地面基底找平层101的一侧设有与地面基底找平层101粘接的第一粘胶层108,U型布线槽A110、弧形布线槽A112、U型布线槽B111及弧形布线槽B113内均粘接有无纺布铝箔保温层3。U型电加热丝A117与U型布线槽A110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3粘接,U型电加热丝B114与U型布线槽B111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3粘接,弧形电加热丝A115与弧形布线槽B113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3粘接。如图7所示,第二挤塑板层206面向墙体基底找平层201的一侧设有与墙体基底找平层201粘接的第二粘胶层245,U型布线槽C214、弧形布线槽C216、U型布线槽D215、弧形布线槽D217、U型布线槽E218、弧形布线槽E220、U型布线槽F219、弧形布线槽F221、U型布线槽G222、弧形布线槽G224、U型布线槽H223、弧形布线槽H225、U型布线槽I226、弧形布线槽I228、U型布线槽J227及弧形布线槽J229内也均粘接有无纺布铝箔保温层3。U型电加热丝C230与U型布线槽C214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3粘接,U型电加热丝D231与U型布线槽D215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3粘接,U型电加热丝E232与U型布线槽E218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3粘接,U型电加热丝F233与U型布线槽F219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3粘接,U型电加热丝G234与U型布线槽G222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3粘接,U型电加热丝H235与U型布线槽H223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3粘接,U型电加热丝I236与U型布线槽I226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3粘接,U型电加热丝J237与U型布线槽J227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3粘接。本实施例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中无纺布铝箔保温层3均为邦特公司生产的玻纤布铝箔胶带。第一挤塑板层106朝向地面基底找平层101的一侧设有第一粘胶层108。本实施例中地暖单元1安装时,首先通过第一粘胶层108将地面基底找平层101与第一挤塑板层106之间进行粘接定位,粘接定位完成后通过地面丝网层103、第一膨胀管108及第一自攻螺丝109使第一挤塑板层106与地面基底找平层101之间固定连接,提高了地暖单元1的安装稳固性。然后再通过地面水泥黏接找平层104使地面装饰面板层105与地面丝网层103粘接。本实施例中墙暖单元2安装时,首先通过第二粘胶层245将墙体基底找平层201与第二挤塑板层206之间进行粘接定位,粘接定位完成后通过墙体丝网层203、第二膨胀管208及第二自攻螺丝209的配合使第二挤塑板层206与墙体基地层之间固定了,提高了墙暖单元2的安装稳固性,安全性也大大提高,然后再通过墙体水泥黏接找平层204使墙体装饰面板层205与墙体丝网层203粘接。实施例2实施例1中的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还包括温控器组,温控器组分别控制第一电加热丝层与第二电加热丝层。温控器组用于控制第一电加热丝层和第二电加热层的工状态。本实施例中的温控器组包括四个温控器,分别为温控器A5、温控器B6、温控器C7、温控器D8;温控器A5、温控器B6、温控器C7及温控器D8均固定于墙体装饰面板层205背离墙体水泥黏接找平层204一侧的侧壁。温控器A5、温控器B6用于控制第一电加热丝层的工作状态,温控器C7、温控器D8用于控制第二电加热丝层的工作状态。如图8所示,每个U型布线槽A110内铺设的U型电加热丝A117依次串联连接后形成九级电加热丝层,每个U型布线槽B111内铺设的U型电加热丝B114依次串联连接后形成十级电加热丝层;九级电加热丝层与温控器A5控制连接、十级电加热丝层与温控器B6控制连接;如图9所示,每个U型布线槽C214内铺设的U型电加热丝C230通过弧形电加热丝C238依次串联后形成一级电加热丝层,每个U型布线槽E218内铺设的U型电加热丝E232通过弧形电加热丝E240依次串联后形成二级电加热丝层,每个U型布线槽G222内铺设的U型电加热丝G234通过弧形电加热丝G242依次串联后形成三级电加热丝层,每个U型布线槽I226内铺设的U型电加热丝I236通过弧形电加热丝I244依次串联后形成四级电加热丝层;如图8所示,一级电加热丝层、二级电加热丝层、三级电加热丝层、四级电加热丝层依次串联连接后与温控器C7连接;如图9所示,每个U型布线槽D215内铺设的U型电加热丝D231通过弧形电加热丝D239依次串联后形成五级电加热丝层,每个U型布线槽F219内铺设的U型电加热丝F233通过弧形电加热丝F241依次串联后形成六级电加热丝层,每个U型布线槽H223内铺设的U型电加热丝H235通过弧形电加热丝H243依次串联后形成七级电加热丝层,每个U型布线槽J227内铺设的U型电加热丝J237通过弧形电加热丝J2依次串联后形成八级电加热丝层;如图8所示,五级电加热丝层、六级电加热丝层、七级电加热丝层、八级电加热丝层依次串联连接后与温控器D连接。温控器组分别对墙暖单元2和地暖单元1进行温度控制;温控器A5和温控器B6对每个地暖单元或多个拼接铺设的地暖单元组成的整体进行双温双控,温控器C7和温控器D8对每个墙暖单元2或多个拼接铺设的墙暖单元2组成的整体进行双温双控;温控器A5用于控制九级电加热丝层的工作状态,温控器B6用于控制十级电加热丝层的工作状态,温控器C7用于控制所述一级电加热丝层、所述二级电加热丝层、所述三级电加热丝层、所述四级电加热丝层依次串联后整体的工作状态,温控器D8用于控制所述五级电加热丝层、所述六级电加热丝层、所述七级电加热丝层、所述八级电加热丝层依次串联后整体的工作状态;当室温以达到用户所需温度时,用户可以通过温控器A5、温控器B6、温控器C7及温控器D8停止九级电加热丝层或十级电加热丝层中任意一个的工作、停止墙暖单元2中一级电加热丝层、二级电加热丝层、三级电加热丝层及四级电加热丝层组成的电加热层与五级电加热丝层、六级电加热丝层、七级电加热丝层、八级电加热丝层组成的电加热层中的任意一个的工作,使室温继续保持在用户设定的室温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本实施例中的温控器A5、温控器B6、温控器C7及温控器D8均为南京方威阀门有限公司生产的电地暖温控器。实施例3实施例1中的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还包括温控器组,温控器组分别控制第一电加热丝层与第二电加热丝层。温控器组用于控制第一电加热丝层和第二电加热层的工状态。本实施例中的温控器组包括两个温控器,分别为温控器E9、温控器F10。墙暖单元2中的每个U型布线槽C214内铺设的U型电加热丝C230通过弧形电加热丝C238依次串联后形成一级电加热丝层,墙暖单元2中的每个U型布线槽E218内铺设的U型电加热丝E232通过弧形电加热丝E240依次串联后形成二级电加热丝层,墙暖单元2中的每个U型布线槽G222内铺设的U型电加热丝G234通过弧形电加热丝G242依次串联后形成三级电加热丝层,墙暖单元2中的每个U型布线槽I226内铺设的U型电加热丝I236通过弧形电加热丝I244依次串联后形成四级电加热丝层;墙暖单元2中的每个U型布线槽D215内铺设的U型电加热丝D231通过弧形电加热丝D239依次串联后形成五级电加热丝层,墙暖单元2中的每个U型布线槽F219内铺设的U型电加热丝F233通过弧形电加热丝F241依次串联后形成六级电加热丝层,墙暖单元2中的每个U型布线槽H223内铺设的U型电加热丝H235通过弧形电加热丝H243依次串联后形成七级电加热丝层,墙暖单元2中的每个U型布线槽J227内铺设的U型电加热丝J237通过弧形电加热丝J245依次串联后形成八级电加热丝层;一个地暖单元1中的每个U型布线槽A110内铺设的U型电加热丝A117依次串联连接后形成九级电加热丝层,一个地暖单元1中的每个U型布线槽B111内铺设的U型电加热丝B114依次串联连接后形成十级电加热丝层;如图10所示,九级电加热丝层、一级电加热丝层、二级电加热丝层、三级电加热丝层、四级电加热丝层之间依次通过弧形电加热丝串联连接后与温控器E9连接;十级电加热丝层、五级电加热丝层、六级电加热丝层、七级电加热丝层、八级电加热丝层依次通过弧形电加热丝串联连接后与温控器F10连接。通过温控器E和温控器F实现对地暖单元1和墙暖单元2组成的整体的双温双控;温控器E9用于控制九级电加热丝层、一级电加热丝层、二级电加热丝层、三级电加热丝层、四级电加热丝层依次串联连接后的整体的工作状态,温控器F10用于控制十级电加热丝层、五级电加热丝层、六级电加热丝层、七级电加热丝层、八级电加热丝层依次串联连接后的整体的工作状态;当室温以达到用户所需温度时,用户可通过温控器E9停止一级电加热丝层、二级电加热丝层、三级电加热丝层、四级电加热丝层组成的电加热丝层的工作或通过温控器F10停止十级电加热丝层、五级电加热丝层、六级电加热丝层、七级电加热丝层、八级电加热丝层组成的电加热丝层的工作,实现对地暖单元1和墙暖单元2组成的整体进行双温双控,使室温继续保持在用户设定室温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本实施例中的温控器E9及温控器F10均为南京方威阀门有限公司生产的电地暖温控器。实施例4如图11所示,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包括1个地暖单元1和1个墙暖单元2。如图12所示,地暖单元1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贴合设置的连接的地面基底找平层101、地面保温层102、地面丝网层103、地面水泥黏接找平层104、地面装饰面板层105。如图13所示,墙暖单元2包括依次贴合设置的墙体基底找平层201、墙体保温层202、墙体丝网层203、墙体水泥黏接找平层204、墙体装饰面板层205。其中,地面保温层102的厚度与墙体保温层202的厚度均小于1厘米。本实施例中地暖单元1和墙暖单元2的总厚度均为2.5cm~3厘米,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地暖单元1和墙暖单元2不会缩小室内有效利用空间。本实施例中地暖单元1中的墙体丝网层203和墙暖单元2中的墙体丝网层203均为不锈钢丝网层。其中,本实施例中的墙体水泥黏接找平层204与地面水泥黏接找平层104均由舜安重砖胶粘剂制成。如图14及图15所示,地面保温层102包括第一挤塑板层106和第一电加热丝层,第一挤塑板层106铺设于地面基底找平层101上,第一挤塑板层106朝向地面丝网层103的一侧设有用于铺设第一电加热丝层的第一布线槽组,第一挤塑板上还均匀设置有若干第一固定开口107,第一固定开口107内均匀设置有若干个部分嵌设于地面基底找平层101内的第一膨胀管108,地面丝网层103面向地面水泥黏接找平层104一侧设有若干个与第一膨胀管108相匹配的第一自攻螺丝109,第一自攻螺丝109的螺杆穿过地面丝网层103固定于第一膨胀管108内。本实施例地暖单元1中每一层的长度与宽度均为30厘米,墙暖单元2中每一层的高度为240厘米、宽度为30厘米。本实施例中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中地面基底找平层101与墙体基底找平层201交接的内侧的夹角为90°。如图14所示,第一布线槽组包括沿第一挤塑板长度方向并排设置于第一挤塑板层106上的若干第一U型布线槽单元,第一U型布线槽单元包括U型布线槽A110和U型布线槽B111,U型布线槽A110与U型布线槽B111平行设置且朝向一致,U型布线槽B111位于U型布线槽A110所围绕的区域内,U型布线槽A110的中心轴线与U型布线槽B111的中心轴线重合;相邻U型布线槽A110的顶端通过弧形布线槽A112衔接串联,弧形布线槽A112两端分别连接U型布线槽A110,衔接处圆滑过渡;相邻U型布线槽B111的顶端通过弧形布线槽B113衔接串联,弧形布线槽B113两端分别连接U型布线槽B111,衔接处圆滑过渡。U型布线槽A110的槽壁的宽度与U型布线槽B111的槽壁的宽度均为0.75厘米,每相邻两个U型布线槽A110之间的间距为3厘米,U型布线槽B111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3厘米,U型布线槽A110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10.5厘米;第一电加热丝层包括U型电加热丝A117和U型电加热丝B114,每个U型布线槽A110内均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A117,每个U型布线槽B111内均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B114,相邻U型电加热丝A117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A115衔接串联,相邻U型电加热丝B114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B116衔接串联。弧形电加热丝A115铺设于弧形布线槽A112内,弧形电加热丝B116铺设于弧形布线槽B113内。如图16及图17所示,墙体保温层202包括第二挤塑板层206和第二电加热丝层,第二挤塑板层206铺设于墙体基底找平层201上,第二挤塑板层206朝向墙体丝网层203的一侧设有用于铺设第二电加热丝层的第二布线槽组,第二挤塑板层206上均匀设置有若干第二固定开口207,第二固定开口207内均匀设有若干个部分嵌设于墙体基底找平层201内的第二膨胀管208,墙体丝网层203面向墙体水泥黏接找平层204一侧设有若干个与第二膨胀管208相匹配的第二自攻螺丝209,第二自攻螺丝209的螺杆穿过墙体丝网层203固定于第二膨胀管208内。如图16所示,第二布线槽组包括沿墙体基底找平层201高度方向从下至上依次并排设置于第二挤塑板层206上的一级U型布线槽组210、二级U型布线槽组211、两三级U型布线槽组212、四级U型布线槽组213;一级U型布线槽组210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均匀设置的四个一级布线槽单元,二级U型布线槽组211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均匀设置的三个二级布线槽单元,三级U型布线槽组212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均匀设置的两个二级布线槽单元,四级U型布线槽组213包括一个四级U型布线槽单元;一级布线槽组210与二级布线槽组211之间的间距为3厘米,二级布线槽组211与三级布线槽组212之间的间距为4.25厘米,三级布线槽组212与四级布线槽组213之间的间距为6.75厘米;一级U型布线槽单元包括U型布线槽C214和U型布线槽D215,U型布线槽C214与U型布线槽D215平行设置且朝向一致,U型布线槽D215位于U型布线槽C214所围绕的区域内,U型布线槽C214的中心轴线与U型布线槽D215的中心轴线重合;相邻U型布线槽C214的顶端通过弧形布线槽C216衔接串联,弧形布线槽C216两端分别连接U型布线槽C214,衔接处圆滑过渡;相邻U型布线槽D215的顶端通过弧形布线槽D217衔接串联,弧形布线槽D217两端分别连接U型布线槽D215,衔接处圆滑过渡;U型布线槽C214内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C230,U型布线槽D215内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D231,相邻U型电加热丝C230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C238衔接串联,弧形电加热丝C238铺设于弧形布线槽C216内,相邻U型电加热丝D231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D239衔接串联,弧形电加热丝D239铺设于弧形布线槽D217内。二级U型布线槽单元包括U型布线槽E218和U型布线槽F219,U型布线槽E218与U型布线槽F219平行设置且朝向一致,U型布线槽F219位于U型布线槽E218所围绕的区域内,U型布线槽E218的中心轴线与U型布线槽F219的中心轴线重合;相邻U型布线槽E218的顶端通过弧形布线槽E220衔接串联,弧形布线槽C216两端分别连接U型布线槽E218,衔接处圆滑过渡;相邻U型布线槽F219的顶端通过弧形布线槽F221衔接串联,弧形布线槽D217两端分别连接U型布线槽F219,衔接处圆滑过渡;U型布线槽E218内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E232,U型布线槽F219内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F233,相邻U型电加热丝E232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E240衔接串联,弧形电加热丝E240铺设于弧形布线槽E220内,相邻U型电加热丝F233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F241衔接串联,弧形电加热丝F241铺设于弧形布线槽F221内。三级U型布线槽单元包括U型布线槽G222和U型布线槽H223,U型布线槽G222与U型布线槽H223平行设置且朝向一致,U型布线槽H223位于U型布线槽G222所围绕的区域内,U型布线槽G222的中心轴线与U型布线槽H223的中心轴线重合;相邻U型布线槽G222的顶端通过弧形布线槽G224衔接串联,弧形布线槽G224两端分别连接U型布线槽G222,衔接处圆滑过渡;相邻U型布线槽H223的顶端通过弧形布线槽H225衔接串联,弧形布线槽H225两端分别连接U型布线槽H223,衔接处圆滑过渡;U型布线槽G222内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G234,U型布线槽H223内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H235,相邻U型电加热丝G234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G242衔接串联,弧形电加热丝G242铺设于弧形布线槽G224内,相邻U型电加热丝H235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H243衔接串联,弧形电加热丝H243铺设于弧形布线槽H225内。四级U型布线槽单元包括U型布线槽I226和U型布线槽J227,U型布线槽I226与U型布线槽J227平行设置且朝向一致,U型布线槽J227位于U型布线槽I226所围绕的区域内,U型布线槽I226的中心轴线与U型布线槽J227的中心轴线重合;U型布线槽I2262内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I236,U型布线槽J227内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J237。U型布线槽C214的槽壁的宽度、U型布线槽D215的槽壁的宽度、U型布线槽E218的槽壁的宽度、U型布线槽F219的槽壁的宽度、U型布线槽G222的槽壁的宽度、U型布线槽H223的槽壁的宽度、U型布线槽I226的槽壁的宽度及U型布线槽J227的槽壁的宽度均为0.75厘米;每相邻两个U型布线槽C214之间的间距为3厘米,U型布线槽D215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3厘米,U型布线槽C214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10.5厘米;四组并排设置的一级U型布线槽组210的总高度为60厘米,60厘米的高度内均布4个U型电加热丝C230和4个U型电加热丝D231;每相邻两个U型布线槽E218之间的间距为4.25厘米,U型布线槽F219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4.25厘米,U型布线槽E218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14.25厘米;三组并排设置的二级布线槽组的总高度为60厘米,60厘米的高度内均布3个U型电加热丝E232和3个U型电加热丝F233;每相邻两个U型布线槽G222之间的间距为6.75厘米,U型布线槽H223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6.75厘米,U型布线槽G222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21.75厘米;二组并排设置的三级布线槽组的总高度为60厘米,60厘米的高度内均布2个U型电加热丝G234和2个U型电加热丝H235。U型布线槽I226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44.25厘米,U型布线槽J227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14.25厘米。U型布线槽I226内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I236,U型布线槽J227内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J237。第二电加热丝层包括U型电加热丝C230、U型电加热丝D231、U型电加热丝E232、U型电加热丝F233、U型电加热丝G234、U型电加热丝H235、U型电加热丝I236及U型电加热丝J237。每个U型布线槽C214内均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C230,每个U型布线槽D215内均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D231,相邻U型电加热丝C230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C238衔接串联,相邻U型电加热丝D231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D239衔接串联。每个U型布线槽E218内均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E232,每个U型布线槽F219内均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F233,相邻U型电加热丝E232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E240衔接串联,相邻U型电加热丝F233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F241衔接串联。每个U型布线槽G222内均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G234,每个U型布线槽H223内均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H235,相邻U型电加热丝G234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G242衔接串联,相邻U型电加热丝H235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H243衔接串联。每个U型布线槽C214内均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I236,每个U型布线槽J227内均铺设有U型电加热丝J237,相邻U型电加热丝I236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I244衔接串联,相邻U型电加热丝J237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J245衔接串联。60厘米等间距将墙暖单元2从下至上分为四个区域,分别为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第四区,第一区内均布有4个U型电加热丝C230和4个U型电加热丝D231,第二区内均布有3个U型电加热丝E232和3个U型电加热丝F233,第三区内均有2个U型电加热丝G234和2个U型电加热丝H235,第四区内设有1个U型电加热丝I236和1个U型电加热丝J237,实现了沿墙体基底找平层201高度方向从下至上电加热丝分布密度逐渐减小,布线密度从下至上依次为8个U型电加热丝60厘米高度、6个U型电加热丝60厘米高度、4个U型电加热丝60厘米高度、2个U型电加热丝60厘米高度,这种布线方式通过室内上下空间的温度差加速了室内上下空间内的空气流动,加速了室温快速均匀升温的同时减少了能源的消耗,同时这种布线方式符合人体工程学。如图15所示,第一挤塑板层106面向地面基底找平层101的一侧设有与地面基底找平层101粘接的第一粘胶层108,U型布线槽A110、弧形布线槽A112、U型布线槽B111及弧形布线槽B113内均粘接有无纺布铝箔保温层3。U型电加热丝A117与U型布线槽A110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3粘接,U型电加热丝B114与U型布线槽B111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3粘接,弧形电加热丝A115与弧形布线槽B113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3粘接。如图17所示,第二挤塑板层206面向墙体基底找平层201的一侧设有与墙体基底找平层201粘接的第二粘胶层245,U型布线槽C214、弧形布线槽C216、U型布线槽D215、弧形布线槽D217、U型布线槽E218、弧形布线槽E220、U型布线槽F219、弧形布线槽F221、U型布线槽G222、弧形布线槽G224、U型布线槽H223、弧形布线槽H225、U型布线槽I226、弧形布线槽I228、U型布线槽J227及弧形布线槽J229内也均粘接有无纺布铝箔保温层3。U型电加热丝C230与U型布线槽C214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3粘接,U型电加热丝D231与U型布线槽D215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3粘接,U型电加热丝E232与U型布线槽E218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3粘接,U型电加热丝F233与U型布线槽F219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3粘接,U型电加热丝G234与U型布线槽G222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3粘接,U型电加热丝H235与U型布线槽H223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3粘接,U型电加热丝I236与U型布线槽I226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3粘接,U型电加热丝J237与U型布线槽J227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3粘接。本实施例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中无纺布铝箔保温层3均为邦特公司生产的玻纤布铝箔胶带。第一挤塑板层106朝向地面基底找平层101的一侧设有第一粘胶层108。本实施例中地暖单元1安装时,首先通过第一粘胶层108将地面基底找平层101与第一挤塑板层106之间进行粘接定位,粘接定位完成后通过地面丝网层103、第一膨胀管108及第一自攻螺丝109使第一挤塑板层106与地面基底找平层101之间固定连接,提高了地暖单元1的安装稳固性。然后再通过地面水泥黏接找平层104使地面装饰面板层105与地面丝网层103粘接。本实施例中墙暖单元2安装时,首先通过第二粘胶层245将墙体基底找平层201与第二挤塑板层206之间进行粘接定位,粘接定位完成后通过墙体丝网层203、第二膨胀管208及第二自攻螺丝209的配合使第二挤塑板层206与墙体基地层之间固定了,提高了墙暖单元2的安装稳固性,安全性也大大提高,然后再通过墙体水泥黏接找平层204使墙体装饰面板层205与墙体丝网层203粘接。本实施例中的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还包括温控器组,温控器组分别控制第一电加热丝层与第二电加热丝层。温控器组用于控制第一电加热丝层和第二电加热层的工状态。本实施例中的温控器组包括两个温控器,分别为温控器E9、温控器F10。如图18所示,墙暖单元2中的每个U型布线槽C214内铺设的U型电加热丝C230通过弧形电加热丝C238依次串联后形成一级电加热丝层,墙暖单元2中的每个U型布线槽E218内铺设的U型电加热丝E232通过弧形电加热丝E240依次串联后形成二级电加热丝层,墙暖单元2中的每个U型布线槽G222内铺设的U型电加热丝G234通过弧形电加热丝G242依次串联后形成三级电加热丝层,墙暖单元2中的每个U型布线槽I226内铺设的U型电加热丝I236通过弧形电加热丝I244依次串联后形成四级电加热丝层;墙暖单元2中的每个U型布线槽D215内铺设的U型电加热丝D231通过弧形电加热丝D239依次串联后形成五级电加热丝层,墙暖单元2中的每个U型布线槽F219内铺设的U型电加热丝F233通过弧形电加热丝F241依次串联后形成六级电加热丝层,墙暖单元2中的每个U型布线槽H223内铺设的U型电加热丝H235通过弧形电加热丝H243依次串联后形成七级电加热丝层,墙暖单元2中的每个U型布线槽J227内铺设的U型电加热丝J237通过弧形电加热丝J245依次串联后形成八级电加热丝层;一个地暖单元1中的每个U型布线槽A110内铺设的U型电加热丝A117依次串联连接后形成九级电加热丝层,一个地暖单元1中的每个U型布线槽B111内铺设的U型电加热丝B114依次串联连接后形成十级电加热丝层;如图9所示,九级电加热丝层、一级电加热丝层、二级电加热丝层、三级电加热丝层、四级电加热丝层之间依次通过弧形电加热丝串联连接后与温控器E9连接;如图9所示,十级电加热丝层、五级电加热丝层、六级电加热丝层、七级电加热丝层、八级电加热丝层依次通过弧形电加热丝串联连接后与温控器F10连接。通过温控器E和温控器F实现对地暖单元1和墙暖单元2组成的整体的双温双控;温控器E9用于控制九级电加热丝层、一级电加热丝层、二级电加热丝层、三级电加热丝层、四级电加热丝层依次串联连接后的整体的工作状态,温控器F10用于控制十级电加热丝层、五级电加热丝层、六级电加热丝层、七级电加热丝层、八级电加热丝层依次串联连接后的整体的工作状态;当室温以达到用户所需温度时,用户可通过温控器E9停止一级电加热丝层、二级电加热丝层、三级电加热丝层、四级电加热丝层组成的电加热丝层的工作或通过温控器F10停止十级电加热丝层、五级电加热丝层、六级电加热丝层、七级电加热丝层、八级电加热丝层组成的电加热丝层的工作,实现对地暖单元1和墙暖单元2组成的整体进行双温双控,使室温继续保持在用户设定室温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本实施例中的温控器E9及温控器F10均为南京方威阀门有限公司生产的电地暖温控器。试验例1对实施例4中的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安装于层高为3米、长宽分别为30厘米的室内空间内,并对加热取暖效果进行检测,取地暖单元1的中心位置作为温度检测点1、两个墙暖单元2上的中心位置点分别作为温度检测点2、温度检测点3。连续4天,每天早上8点20分开启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此时,一级电加热丝层、二级电加热丝层、三级电加热丝层、四级电加热丝层组成的电加热丝层和十级电加热丝层、五级电加热丝层、六级电加热丝层、七级电加热丝层、八级电加热丝层组成的电加热丝层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每隔十分钟分别检测温度检测点1、温度检测点2及温度检测点3的温度,检测至9点20,结束检测;其中,每天9点的时候通过温控器E9停止一级电加热丝层、二级电加热丝层、三级电加热丝层、四级电加热丝层组成的电加热丝层工作。连续4天,每天下午1点30分开启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此时,一级电加热丝层、二级电加热丝层、三级电加热丝层、四级电加热丝层组成的电加热丝层和十级电加热丝层、五级电加热丝层、六级电加热丝层、七级电加热丝层、八级电加热丝层组成的电加热丝层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每隔十分钟分别检测温度检测点1、温度检测点2及温度检测点3的温度,检测至2点30,结束检测;其中,每天2点10分的时候通过温控器E9停止一级电加热丝层、二级电加热丝层、三级电加热丝层、四级电加热丝层组成的电加热丝层工作。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表1实施例2中的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加热取暖效果检测结果表。由表1可知,实施例4中的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升温快、取暖效果好,加热温度均匀,运行稳定性稿;室内温度达到用户所需室温后,通过温控器E9停止一级电加热丝层、二级电加热丝层、三级电加热丝层、四级电加热丝层组成的电加热丝层工作,室温与用户所需室温相比温差在2~3℃之间,不仅降低了能源消耗而且室温能够继续维持在用户设定室温范围内。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权利要求:1.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单个或多个拼接铺设的地暖单元和单个或多个拼接铺设的墙暖单元;所述地暖单元与所述墙暖单元的厚度均小于3厘米;所述墙暖单元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贴合设置的墙体基底找平层、墙体保温层、墙体丝网层、墙体水泥黏接找平层、墙体装饰面板层,所述地暖单元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贴合设置的连接的地面基底找平层、地面保温层、地面丝网层、地面水泥黏接找平层、地面装饰面板层;其中,墙体保温层的厚度与地面保温层的厚度均小于1厘米;所述地面保温层包括第一挤塑板层和第一电加热丝层,所述第一挤塑板层铺设于所述地面基底找平层上,所述第一挤塑板层朝向所述地面丝网层的一侧设有用于铺设所述第一电加热丝层的第一布线槽组,所述第一挤塑板上还均匀设置有若干第一固定开口,所述第一固定开口内均匀设置有若干个部分嵌设于所述地面基底找平层内的第一膨胀管,所述地面丝网层面向所述地面水泥黏接找平层一侧设有若干个与所述第一膨胀管相匹配的第一自攻螺丝,所述第一自攻螺丝的螺杆穿过所述地面丝网层固定于所述第一膨胀管内;所述墙体保温层包括第二挤塑板层和第二电加热丝层,所述第二挤塑板层铺设于所述墙体基底找平层上,所述第二挤塑板层朝向所述墙体丝网层的一侧设有用于铺设所述第二电加热丝层的第二布线槽组,所述第二挤塑板层上均匀设置有若干第二固定开口,所述第二固定开口内均匀设有若干个部分嵌设于所述墙体基底找平层内的第二膨胀管,所述墙体丝网层面向所述墙体水泥黏接找平层一侧设有若干个与所述第二膨胀管相匹配的第二自攻螺丝,所述第二自攻螺丝的螺杆穿过所述墙体丝网层固定于所述第二膨胀管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面基底找平层为地面水泥基底找平层或地面瓷砖基底找平层或地面木板基底找平层,所述墙体基底找平层为墙体水泥基底找平层或墙体瓷砖基底找平层或墙体木板基底找平层。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布线槽组包括沿所述第一挤塑板长度方向并排设置于所述第一挤塑板层上的若干第一U型布线槽单元,所述第一U型布线槽单元包括U型布线槽A和U型布线槽B,所述U型布线槽A与所述U型布线槽B平行设置且朝向一致,所述U型布线槽B位于所述U型布线槽A所围绕的区域内,所述U型布线槽A的中心轴线与所述U型布线槽B的中心轴线重合;相邻U型布线槽A的顶端通过弧形布线槽A衔接串联,所述弧形布线槽A两端分别连接U型布线槽A,衔接处圆滑过渡;相邻U型布线槽B的顶端通过弧形布线槽B衔接串联,所述弧形布线槽B两端分别连接U型布线槽B,衔接处圆滑过渡;所述U型布线槽A的槽壁的宽度与所述U型布线槽B的槽壁的宽度均为a厘米,每相邻两个所述U型布线槽A之间的间距为厘米,所述U型布线槽B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厘米,所述U型布线槽A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厘米;所述第一电加热丝层包括U型电加热丝A和U型电加热丝B,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A内均铺设有所述U型电加热丝A,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B内均铺设有所述U型电加热丝B,相邻U型电加热丝A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A衔接串联,相邻U型电加热丝B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A衔接串联。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挤塑板层面向所述地面基底找平层的一侧设有与所述地面基底找平层粘接的第一粘胶层,所述U型布线槽A、所述U型布线槽A、所述U型布线槽B及所述弧形布线槽B内均粘接有无纺布铝箔保温层;所述U型电加热丝A与所述U型布线槽A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粘接,所述U型电加热丝B与所述U型布线槽B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粘接,所述弧形电加热丝A与所述弧形布线槽B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粘接。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布线槽组包括沿所述墙体基底找平层高度方向从下至上依次设置于所述第二挤塑板层上的一级布线槽组、二级U型布线槽组、三级U型布线槽组、四级U型布线槽组;所述一级布线槽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均匀设置的四个一级布线槽单元,所述二级U型布线槽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均匀设置的三个二级布线槽单元,所述三级U型布线槽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均匀设置的两个三级布线槽单元,所述四级U型布线槽组包括一个四级U型布线槽单元;所述一级U型布线槽单元包括U型布线槽C和U型布线槽D,所述U型布线槽C与所述U型布线槽D平行设置且朝向一致,所述U型布线槽D位于所述U型布线槽C所围绕的区域内,所述U型布线槽C的中心轴线与所述U型布线槽D的中心轴线重合;相邻U型布线槽C的顶端通过弧形布线槽C衔接串联,所述弧形布线槽C两端分别连接U型布线槽C,衔接处圆滑过渡;相邻U型布线槽D的顶端通过弧形布线槽D衔接串联,所述弧形布线槽D两端分别连接U型布线槽D,衔接处圆滑过渡;所述二级U型布线槽单元包括U型布线槽E和U型布线槽F,所述U型布线槽E与所述U型布线槽F平行设置且朝向一致,所述U型布线槽F位于所述U型布线槽E所围绕的区域内,所述U型布线槽E的中心轴线与所述U型布线槽F的中心轴线重合;相邻U型布线槽E的顶端通过弧形布线槽C衔接串联,所述弧形布线槽C两端分别连接U型布线槽E,衔接处圆滑过渡;相邻U型布线槽F的顶端通过弧形布线槽D衔接串联,所述弧形布线槽D两端分别连接U型布线槽F,衔接处圆滑过渡;所述三级U型布线槽单元包括U型布线槽G和U型布线槽H,所述U型布线槽G与所述U型布线槽H平行设置且朝向一致,所述U型布线槽H位于所述U型布线槽G所围绕的区域内,所述U型布线槽G的中心轴线与所述U型布线槽H的中心轴线重合;相邻U型布线槽G的顶端通过弧形布线槽C衔接串联,所述弧形布线槽C两端分别连接U型布线槽G,衔接处圆滑过渡;相邻U型布线槽H的顶端通过弧形布线槽D衔接串联,所述弧形布线槽D两端分别连接U型布线槽H,衔接处圆滑过渡;所述四级U型布线槽单元包括U型布线槽I和U型布线槽J,所述U型布线槽I与所述U型布线槽J平行设置且朝向一致,所述U型布线槽J位于所述U型布线槽I所围绕的区域内,所述U型布线槽I的中心轴线与所述U型布线槽J的中心轴线重合;相邻U型布线槽I的顶端通过弧形布线槽C衔接串联,所述弧形布线槽C两端分别连接U型布线槽I,衔接处圆滑过渡;相邻U型布线槽J的顶端通过弧形布线槽D衔接串联,所述弧形布线槽D两端分别连接U型布线槽J,衔接处圆滑过渡;所述U型布线槽C的槽壁的宽度、所述U型布线槽D的槽壁的宽度、所述U型布线槽E的槽壁的宽度、所述U型布线槽F的槽壁的宽度、所述U型布线槽G的槽壁的宽度、所述U型布线槽H的槽壁的宽度、所述U型布线槽I的槽壁的宽度及所述U型布线槽J的槽壁的宽度均为b厘米;所述一级布线槽组与所述二级布线槽组之间的间距为厘米,所述二级布线槽组与所述三级布线槽组之间的间距为厘米,所述三级布线槽组与所述四级布线槽组之间的间距为厘米;每相邻两个所述U型布线槽C之间的间距为厘米,所述U型布线槽D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厘米,所述U型布线槽C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厘米;每相邻两个所述U型布线槽E之间的间距为厘米,所述U型布线槽F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厘米,所述U型布线槽E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厘米;每相邻两个所述U型布线槽G之间的间距为厘米,所述U型布线槽H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厘米,所述U型布线槽G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厘米;所述U型布线槽I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厘米,所述U型布线槽J的两个槽壁之间的间距为厘米;所述第二电加热丝层包括U型电加热丝C、U型电加热丝D、U型电加热丝E、U型电加热丝F、U型电加热丝G、U型电加热丝H、U型电加热丝I及U型电加热丝J;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C内均铺设有所述U型电加热丝C,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D内均铺设有所述U型电加热丝D,相邻U型电加热丝C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C衔接串联,相邻U型电加热丝D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D衔接串联;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E内均铺设有所述U型电加热丝E,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F内均铺设有所述U型电加热丝F,相邻U型电加热丝E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E衔接串联,相邻U型电加热丝E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E衔接串联;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G内均铺设有所述U型电加热丝G,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H内均铺设有所述U型电加热丝H,相邻U型电加热丝G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G衔接串联,相邻U型电加热丝G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G衔接串联;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C内均铺设有所述U型电加热丝I,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J内均铺设有所述U型电加热丝J,相邻U型电加热丝I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I衔接串联,相邻U型电加热丝J的顶端通过弧形电加热丝J衔接串联。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挤塑板层面向所述墙体基底找平层的一侧设有与所述墙体基底找平层粘接的第二粘胶层,所述U型布线槽C、所述弧形布线槽C、所述U型布线槽D、所述弧形布线槽D、所述U型布线槽E、所述弧形布线槽E、所述U型布线槽F、所述弧形布线槽F、所述U型布线槽G、所述弧形布线槽G、所述U型布线槽H、所述弧形布线槽H、所述U型布线槽I、所述弧形布线槽I、所述U型布线槽J及所述弧形布线槽J内也均粘接有无纺布铝箔保温层;所述U型电加热丝C与所述U型布线槽C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粘接,所述U型电加热丝D与所述U型布线槽D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粘接,所述U型电加热丝E与所述U型布线槽E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粘接,所述U型电加热丝F与所述U型布线槽F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粘接,所述U型电加热丝G与所述U型布线槽G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粘接,所述U型电加热丝H与所述U型布线槽H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粘接,所述U型电加热丝I与所述U型布线槽I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粘接,所述U型电加热丝J与所述U型布线槽J内的无纺布铝箔保温层粘接。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还包括温控器组,所述温控器组固定于所述墙体装饰面板层背离所述墙体水泥黏接找平层一侧的侧壁,所述温控器组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电加热丝层的启闭和所述第二电加热丝层的启闭。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器组包括四个温控器,分别为温控器A、温控器B、温控器C、温控器D;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A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A依次串联连接后形成九级电加热丝层,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B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B依次串联连接后形成十级电加热丝层;所述九级电加热丝层与所述温控器A控制连接,所述十级电加热丝层与所述温控器B控制连接;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C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C通过弧形电加热丝C依次串联后形成一级电加热丝层,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E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E通过弧形电加热丝E依次串联后形成二级电加热丝层,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G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G通过弧形电加热丝G依次串联后形成三级电加热丝层,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I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I通过弧形电加热丝I依次串联后形成四级电加热丝层;所述一级电加热丝层、所述二级电加热丝层、所述三级电加热丝层、所述四级电加热丝层依次串联连接后与所述温控器C控制连接;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D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D通过弧形电加热丝D依次串联后形成五级电加热丝层,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F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F通过弧形电加热丝F依次串联后形成六级电加热丝层,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H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H通过弧形电加热丝H依次串联后形成七级电加热丝层,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J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J通过弧形电加热丝J依次串联后形成八级电加热丝层;所述五级电加热丝层、所述六级电加热丝层、所述七级电加热丝层、所述八级电加热丝层依次串联连接后与所述温控器D控制连接。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器组包括两个温控器,分别为温控器E、温控器F;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C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C通过弧形电加热丝C依次串联后形成一级电加热丝层,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E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E通过弧形电加热丝E依次串联后形成二级电加热丝层,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G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G通过弧形电加热丝G依次串联后形成三级电加热丝层,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I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I通过弧形电加热丝I依次串联后形成四级电加热丝层;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D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D通过弧形电加热丝D依次串联后形成五级电加热丝层,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F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F通过弧形电加热丝F依次串联后形成六级电加热丝层,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H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H通过弧形电加热丝H依次串联后形成七级电加热丝层,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J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J通过弧形电加热丝J依次串联后形成八级电加热丝层;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A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A依次串联连接后形成九级电加热丝层,每个所述U型布线槽B内铺设的所述U型电加热丝B依次串联连接后形成十级电加热丝层;所述九级电加热丝层、所述一级电加热丝层、所述二级电加热丝层、所述三级电加热丝层、所述四级电加热丝层依次串联连接后与所述温控器E连接;所述十级电加热丝层、所述五级电加热丝层、所述六级电加热丝层、所述七级电加热丝层、所述八级电加热丝层依次串联连接后与所述温控器F连接。

百度查询: 张广彦 室内外超薄型电节能采暖组件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