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具有双重防滑脱机构的缝合线式微创筋膜缝合器_蔡陆兵_201910177716.1 

申请/专利权人:蔡陆兵

申请日:2019-03-10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公开(公告)号:CN109717917B

主分类号:A61B17/04

分类号:A61B17/04

优先权: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4.05.28#授权;2024.04.30#专利申请权的转移;2019.05.31#实质审查的生效;2019.05.07#公开

摘要: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双重防滑脱机构的缝合线式微创筋膜缝合器;本发明包括缝合器本体及设置在缝合器本体内的自锁机构、用于夹紧缝合针的夹紧机构、用于推动缝合针的推杆机构;缝合器本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缝合器本体上盖和缝合器本体端头,缝合器本体内设置有通道腔,缝合器本体上盖上设置有卡槽,卡槽内设置有下顶齿座,下顶齿座上设置有若干个具有斜面的第一棘齿;在本发明中,通过将缝合器本体穿入皮下组织,自锁机构打开使缝合器本体底部的翼板展开,推杆机构将缝合线穿入到缝合针上,夹紧机构夹紧硅胶垫,使缝合针穿过硅胶垫,再抽出缝合器本体,最后完成缝合线打结,操作方便且安全。

主权项:1.一种具有双重防滑脱机构的缝合线式微创筋膜缝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缝合器本体及设置在所述缝合器本体内的自锁机构、用于夹紧缝合针的夹紧机构、用于推动缝合针的推杆机构;所述缝合器本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缝合器本体上盖和缝合器本体端头,所述缝合器本体内设置有通道腔,所述缝合器本体上盖上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内设置有下顶齿座,所述下顶齿座上设置有若干个具有斜面的第一棘齿;所述自锁机构包括套接在所述通道腔内的轴向推拉轴及与所述轴向推拉轴连接的上顶齿座,所述轴向推拉轴与所述缝合器本体端头连接,所述上顶齿座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棘齿相啮合的第二棘齿,所述下顶齿座上设置有可转动的拨杆;所述缝合器本体的下部两侧均设置有翼板,所述翼板通过撑板与所述缝合器本体端头连接,所述翼板与所述撑板均具有弹性,所述翼板上设置有四方槽孔,所述四方槽孔内封闭有硅胶垫;所述夹紧机构包括夹紧拉丝和拉环,所述夹紧拉丝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四方槽孔的内壁内,所述夹紧拉丝的另一端与所述拉环连接,所述拉环处于所述缝合器本体上盖上;所述推杆机构包括缝合针推杆和缝合针,所述缝合针上连接有缝合线,所述缝合针卡接在所述缝合针推杆上,所述缝合针推杆可推动所述缝合针穿过所述硅胶垫。

全文数据:具有双重防滑脱机构的缝合线式微创筋膜缝合器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双重防滑脱机构的缝合线式微创筋膜缝合器。背景技术腹腔镜手术是一种新发展起来的微创手术方法,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切口小、恢复快、痛苦小的优点,是未来手术方法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目前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该手术的治疗。目前,在腹腔镜手术治疗时需要先设置3~5个大小直径为5~10mm贯穿腹壁组织的穿刺通道,使得手术器械能够从这些穿刺通道进入腹腔或者胸腔实施手术;手术结束再去除手术器械后,需要将这些穿刺通道进行缝合,以便伤口顺利愈合。然而,一般在使用过程中,受到肌肉组织或缝合线的牵引,传统的筋膜缝合器展翼硅胶垫卡紧的缝合线容易脱落,造成缝合手术不良,影响缝合效果以及后期的愈合效果;而且传统的筋膜缝合器在翼板张合过程中需要始终手持控制以保持翼板的张合状态,占用多余人力,而且人为直接提拉控制翼板张合无法做到始终张合一致,容易用力过大或过小造成翼板损伤或缝合针穿透翼板失败等情况出现。发明内容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双重防滑脱机构的缝合线式微创筋膜缝合器,通过将缝合器本体穿入皮下组织,自锁机构打开使缝合器本体底部的翼板展开,推杆机构将缝合线穿入到缝合针上,夹紧机构夹紧硅胶垫,使缝合针穿过硅胶垫,再抽出缝合器本体,最后完成缝合线打结。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具有双重防滑脱机构的缝合线式微创筋膜缝合器,其中,包括缝合器本体及设置在缝合器本体内的自锁机构、用于夹紧缝合针的夹紧机构、用于推动缝合针的推杆机构;缝合器本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缝合器本体上盖和缝合器本体端头,缝合器本体内设置有通道腔,缝合器本体上盖上设置有卡槽,卡槽内设置有下顶齿座,下顶齿座上设置有若干个具有斜面的第一棘齿;自锁机构包括套接在通道腔内的轴向推拉轴及与轴向推拉轴连接的上顶齿座,轴向推拉轴与缝合器本体端头连接,上顶齿座上设置有与第一棘齿相啮合的第二棘齿,下顶齿座上设置有可转动的拨杆;缝合器本体的下部两侧均设置有翼板,翼板通过撑板与缝合器本体端头连接,翼板与撑板均具有弹性,翼板上设置有四方槽孔,四方槽孔内封闭有硅胶垫;夹紧机构包括夹紧拉丝和拉环,夹紧拉丝的一端设置在四方槽孔的内壁内,夹紧拉丝的另一端与拉环连接,拉环处于缝合器本体上盖上;推杆机构包括缝合针推杆和缝合针,缝合针上连接有缝合线,缝合针卡接在缝合针推杆上,缝合针推杆可推动缝合针穿过硅胶垫。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四方槽孔内壁内设置有用于放置夹紧拉丝的夹紧拉丝槽。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夹紧拉丝的后段套接有夹紧拉丝套。作为本发明的更进一步改进,缝合器本体上盖连接有端盖,端盖上设置有端盖拉环,端盖遮盖住上顶齿座,端盖的侧壁上设置有拨杆槽,拨杆伸出拨杆槽之外。作为本发明的更进一步改进,轴向推拉轴的侧壁上设置有导向槽,导向槽与设置在通道腔的内壁上的导向块相嵌合。作为本发明的更进一步改进,轴向推拉轴的底部穿过设置在缝合器本体内的弹簧顶柱与缝合器本体端头连接,轴向推拉轴上套有弹簧,弹簧处于弹簧顶柱与缝合器本体端头之间。作为本发明的更进一步改进,缝合针推杆的一端设置有夹持板,夹持板处于缝合器本体上盖上,缝合线通过弹性卡套夹紧在缝合针推杆上。作为本发明的更进一步改进,缝合针推杆的末端设置有卡紧圆柱段,缝合针的末端设置有用于与卡紧圆柱段卡紧的卡紧槽。作为本发明的更进一步改进,缝合器本体内设置有可用于缝合线穿过的引导通道,引导通道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引导通道进口和引导通道出口,缝合器本体的侧壁上设置有与引导通道相通的引导通道侧向缝。作为本发明的更进一步改进,推杆机构还包括顶杆,顶杆末端设置有U型叉型头。在本发明中,通过将缝合器本体穿入皮下组织,自锁机构打开使缝合器本体底部的翼板展开,推杆机构将缝合线穿入到缝合针上,夹紧机构夹紧硅胶垫,使缝合针穿过硅胶垫,再抽出缝合器本体,最后完成缝合线打结;本发明操作方便且安全。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发明穿入皮下组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翼板展开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翼板与缝合器本体端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一;图4为本发明的翼板与缝合器本体端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二;图5为本发明的翼板与缝合器本体端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三;图6为本发明的翼板与缝合器本体端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四;图7为本发明的翼板与缝合器本体端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五;图8为本发明的端盖与缝合器本体上盖的连接爆炸示意图一;图9为本发明的端盖与缝合器本体上盖的连接爆炸示意图二;图10为本发明的翼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的夹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发明的推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发明的顶杆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发明的缝合器本体通入皮下组织的状态示意图一的主视图;图15为本发明的缝合器本体通入皮下组织的状态示意图一的立体图;图16为本发明的缝合器本体通入皮下组织的状态示意图二的主视图(翼板展开及缝合针穿透皮下组织);图17为本发明的缝合器本体通入皮下组织的状态示意图二的立体图(翼板展开及缝合针穿透皮下组织);图18为本发明的缝合器本体通入皮下组织的状态示意图三(拉环上拉及夹紧拉丝收紧);图19为本发明的缝合器本体通入皮下组织的状态示意图四(翼板合拢);图20为本发明的缝合器本体通入皮下组织的状态示意图五(缝合针与缝合线向上提起);图21为本发明的缝合器本体通入皮下组织的状态示意图六(缝合线端头脱离缝合针与硅胶垫);图22为本发明的缝合器本体通入皮下组织的状态示意图七(缝合线系扣打法);图23为本发明的缝合器本体通入皮下组织的状态示意图八(顶杆将缝合线打结处向下推动);图24为本发明的缝合器本体通入皮下组织的状态示意图九(完成缝合操作);其中附图标记为:1-缝合器本体,11-缝合器本体上盖,111-卡槽,12-缝合器本体端头,13-下顶齿座,131-第一棘齿,132-拨杆,14-翼板,141-四方槽孔,142-硅胶垫,143-夹紧拉丝槽,15-撑板,16-端盖,161-端盖拉环,162-拨杆槽,17-引导通道,171-引导通道进口,172-引导通道出口,173-引导通道侧向缝,2-自锁机构,21-轴向推拉轴,22-上顶齿座,23-弹簧顶柱,24-弹簧,3-夹紧机构,31-夹紧拉丝,32-拉环,33-夹紧拉丝套,4-推杆机构,41-缝合针推杆,42-缝合针,43-缝合线,44-顶杆,45-夹持板,46-卡紧圆柱段,47-卡紧槽,48-弹性卡套,49-U型叉型头,5-皮下组织。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如图1至图24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具有双重防滑脱机构的缝合线式微创筋膜缝合器,包括缝合器本体1及设置在缝合器本体1内的自锁机构2、用于夹紧缝合针42的夹紧机构3、用于推动缝合针43的推杆机构4。缝合器本体1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缝合器本体上盖11和缝合器本体端头12,缝合器本体1内设置有通道腔,缝合器本体上盖11上设置有卡槽111,卡槽111内设置有下顶齿座13,下顶齿座13上设置有若干个具有斜面的第一棘齿131;缝合器本体1主体的上段为上粗下细的曲线圆锥型,且曲线圆锥型上段的对称两侧为平面,方便医生手指夹持,中段为圆柱形,下段端面对应上段曲线圆锥型同侧位置固定连接有翼板14,翼板14具有一定宽度,两个对称的翼板14具有弹性变形特性,且在正常状态下翼板14呈沿轴向直段非弯曲状态。在缝合器本体1主体圆柱段下端面同轴固定有弹簧顶柱23,用于对弹簧24起到顶撑作用。在每个翼板14内侧靠近根部位置固定连接有撑板15,撑板15强度较高且具有轻微的弹性变形,使得撑板15可以对翼板14起到撑起张开的作用。在撑板15下端共同连接有缝合器本体端12头,缝合器本体端头12为半球形,半球形便于贯穿患者皮下组织层与筋膜层。在缝合器本体1主体沿轴向设置有截面为圆形的通道腔,通道腔从上端面起始,至缝合器本体主体下端弹簧顶柱23下端面终止,在缝合器本体1主体通道腔内部套有轴向推拉轴21,轴向推拉轴21可以在缝合器本体1主体内部沿轴向自由滑动,轴向推拉轴21下端从弹簧顶柱23通道伸出,并延伸至与缝合器本体端头12同轴固定连接,使得当轴向推拉轴21轴向相对于缝合器本体1主体上下移动时,可以带动缝合器本体端头12同步上下移动从而使得撑板15对翼板14能够起到向两侧弯曲至水平角度张开或合拢等效果。轴向推拉轴21上段在外壁沿轴向设置有导向槽25,缝合器本体1主体上段端口对应导向槽25处设置有导向块,可以对轴向推拉轴21起到导向作用,防止轴向推拉轴21出现转动能情况对撑板15与翼板14造成损坏。同时在弹簧顶柱23与缝合器本体端头12端面之间的轴向推拉轴上套有弹簧24,弹簧24两端分别与弹簧顶柱23下端面与缝合器本体端头12上端面固定连接,弹簧24始终处于压缩状态,在无外力作用下,弹簧24始终将弹簧顶柱23与缝合器本体端头12之间间距撑至最大,缝合器本体端头12带动撑板15将翼板14拉至无弯折、翼板14竖直向下的合拢状态。缝合器本体1的下部两侧均设置有翼板14,翼板14通过撑板15与缝合器本体端头12连接,翼板14与撑板15均具有弹性,翼板14上设置有四方槽孔141,四方槽孔141内封闭有硅胶垫142;轴向推拉轴21的底部穿过设置在缝合器本体1内的弹簧顶柱23与缝合器本体端头12连接,轴向推拉轴21上套有弹簧24,弹簧24处于弹簧顶柱23与缝合器本体端头12之间。自锁机构2包括套接在通道腔内的轴向推拉轴21及与轴向推拉轴21连接的上顶齿座22,轴向推拉轴21与缝合器本体端头12连接,上顶齿座22上设置有与第一棘齿131相啮合的第二棘齿26,下顶齿座13上设置有可转动的拨杆132。具体地讲,如图3、图4、图6和图10所示,在缝合器本体1主体上端通道腔外周一定具体的圆周区域设置有环形的卡槽111,卡槽111具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且宽度与下顶齿座13吻合可以使得下顶齿座13卡在卡槽111中,下顶齿座13下段部分为圆筒形结构,圆筒形段卡于卡槽111中且延伸出卡槽111一定高度。在下顶齿座13圆筒形结构上端面固定一体设置竖直向上的第一棘齿131,该第一棘齿131两侧棘齿面一端为斜面一端为竖直面,且第一棘齿取消上端尖角,在尖角靠下位置截断使得第一棘齿131上端形成平面结构。在下顶齿座13上圆周均匀分布有若干该棘齿结构,使得相邻第一棘齿131之间有间隔,且间隔距离大于第一棘齿131上端平面的长度。在下顶齿座13侧壁对应缝合器本体1主体上段平面位置固定一体有垂直于侧壁的拨杆132,拨动拨杆132时可以带动下顶齿座13转动。轴向推拉轴21上端延伸出缝合器本体1主体,并竖直向上延长一定距离。在轴向推拉轴21上端同轴固定有上顶齿座22,上顶齿座22圆周设置有与下顶齿座13完全一致的第二棘齿26,且上顶齿座22的第二棘齿26竖直朝下能够与下顶齿座13的第二棘齿26间隙互为让位。当上顶齿座22的第二棘齿26位于下顶齿座13的第一棘131齿间隙内部且上顶齿座22的第二棘齿26顶部端面与下顶齿座13的圆筒结构上端面贴合时,上顶齿座13高度位于最低位置。当上顶齿座22的第二棘齿26顶部端面与下顶齿座13的第一棘齿131顶部端面贴合时,相当于下顶齿座13将上顶齿座22顶起,使得上顶齿座22高度处于最高位置。当上顶齿座22处于最低位置时,轴向推拉轴21向下至最大行程位置,使得此时翼板14处于沿轴向垂于两侧呈合拢状态,当上齿轮座22处于最高位置时,轴向推拉轴21向上移动至最大行程位置,此时弹簧顶柱23与缝合器本体端头12端面之间的间距最小,使得撑板15跟随缝合器本体端头12向上移动将翼板14向两侧顶开,直至顶至水平张开状态。在本发明中,缝合器本体1上盖连接有端盖16,端盖16上设置有端盖拉环161,端盖16遮盖住上顶齿座22,端盖16的侧壁上设置有拨杆槽162,拨杆132伸出拨杆槽162之外;轴向推拉轴21的侧壁上设置有导向槽25,导向槽25与设置在通道腔的内壁上的导向块相嵌合。具体地讲,如图8和图9所示,在下顶齿座13与上顶齿座22的外周套于端盖16内部,在端盖16外部对应缝合器本体1主体上端的较长的两端对应两侧分别固定设置有翻边,在每个翻边上分别插入有不少于两个固定销,通过固定销与缝合器本体1主体上端面固定连接。在端盖16上端竖直固定设置有端盖拉环161,端盖拉环161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环圈,便于医生在使用时通过端盖拉环161对整个装置进行上下移动的作用。在端盖16对应下顶齿座13的拨杆132侧设置有拨杆槽162,在端盖16固定于缝合器本体1主体上端时可以使得拨杆132从拨杆槽162内伸出。拨杆槽162具有一定宽度,当上顶齿座22与下顶齿座13相互啮合卡嵌时,相当于上顶齿座22处于最低位置。下顶齿座13的拨杆132位于端盖16的拨杆槽152内对应拨杆132固定连接的下顶齿座13的第一棘齿131竖直面侧方向的一端紧贴于拨杆槽16一侧。当拨动132拨杆向拨杆槽162另一侧拨动时,上顶齿座22在轴向推拉轴21的导向槽25的导向作用下无法转动,下顶齿座13的第一棘齿131转动使得下顶齿座13的第一棘齿131斜面侧将上顶齿座铲起。当拨杆132拨动至紧贴合端盖16的拨杆槽162另一侧时,上顶齿座22的第二棘齿26顶部端面与下顶齿座13的第一棘齿131顶部端面贴合时,相当于下顶齿座13将上顶齿座22顶起,使得上顶齿座22高度处于最高位置。也就是说当拨杆132从端盖16的拨杆槽162的一侧拨动至另一侧时,可以使得下顶齿座13将上顶齿座22从最低高度位置顶至最高高度位置,然后反向将拨杆132拨至初始状态可以使得下顶齿座13回落至最低高度位置。如图11所示,夹紧机构3包括夹紧拉丝31和拉环32,夹紧拉丝31的一端设置在四方槽孔141的内壁内,夹紧拉丝31的另一端与拉环32连接,拉环32处于缝合器本体上盖11上;四方槽孔141内壁内设置有用于放置夹紧拉丝31的夹紧拉丝槽143。具体地讲,在翼板14中心靠前端位置处开有贯穿的四方槽孔141,四方槽孔141沿翼板中心线呈对称设置,四方槽孔141内其中相对的两个槽孔顶角位于中心线上,且四方槽孔141的两个对角线相互垂直;上述结构使得四方槽孔141对称的各自两侧对应边长度一致,且四方槽孔141靠前端边长小于靠后侧边长,在四方槽孔141的外端面处封闭有硅胶垫142,硅胶垫142将四方槽孔141封闭且此硅胶垫142具有一定厚度。在四方槽孔141的侧壁中间层位置设置有夹紧拉丝槽143,在夹紧拉丝槽143内部卡有夹紧拉丝31,夹紧拉丝槽143内部的夹紧拉丝31可以拉出,且在夹紧拉丝槽143的前端顶角处对应夹紧拉丝31与上述夹紧拉丝槽143顶角固定,使得拉动夹紧拉丝31后端时可以将两侧夹紧拉丝槽143中的夹紧拉丝31拉出,在夹紧拉丝31前端顶角被固定的状态下,夹紧拉丝31可以被拉成两条并齐的细长收紧状态,此条夹紧拉丝31的两端在翼板14向后侧贯穿,在贯穿一定长度后在翼板14的内侧穿出,并从撑板14的拉丝过孔处穿透并从缝合器本体1主体圆柱段下端面向上贯穿,最终夹紧拉丝31的两端从缝合器本体1主体的上端端面延伸出。在缝合器本体1主体上端面至翼板14的四方槽孔141的后端处对应的夹紧拉丝段外周套有夹紧拉丝套33,使得夹紧拉丝31可以在夹紧拉丝套33内部领过轴向移动。换句话说,套在夹紧拉丝套33内部的为夹紧拉丝的对折段,夹紧拉丝31对折段的端头延伸出缝合器本体1主体上端面,四方槽孔141处对应的夹紧拉丝31为此条夹紧拉丝的中间段。在对应的四方槽孔141的夹紧拉丝31段具有记忆变形特性,在无外力作用时对应四方槽孔141段的夹紧拉丝31形状与四方槽孔141侧壁的夹紧拉丝槽143吻合,拉动缝合器本体1主体上端的夹紧拉丝31端头时可以将四方槽孔143段的拉丝从夹紧拉丝槽143内部拉出,在夹紧拉丝31前端顶角被固定的状态下,四方槽孔141处的夹紧拉丝31可以被拉成两条并齐的细长收紧状态。当释放夹紧拉丝31端头时,四方槽孔141处的夹紧拉丝31的记忆作用下重新恢复至圆周形状卡于夹紧拉丝槽143中。在缝合器本体1主体上端的两个端头同时固定有拉环32,通过拉动拉环32可以对翼板14的四方槽孔141处的夹紧拉丝31段形状进行控制。在本发明中,如图12所示,推杆机构4包括缝合针推杆41和缝合针42,缝合针42上连接有缝合线43,缝合针42卡接在缝合针推杆41上,缝合针推杆41可推动缝合针42穿过硅胶垫142;缝合针推杆41的一端设置有夹持板45,夹持板45处于缝合器本体上盖11上,缝合线43通过弹性卡套48夹紧在缝合针推杆41上。缝合针推杆41的末端设置有卡紧圆柱段46,缝合针42的末端设置有用于与卡紧圆柱段46卡紧的卡紧槽47。具体地讲,对缝合针42穿入皮下组织其引导作用的为缝合针推杆41,缝合针推杆41为长管形状,缝合针推杆41具有一定的强度不易变形,在缝合针推杆41藕断固定连接有夹持板45,便于通过手持控制,夹持板45上设置有均匀分布的滚花印便于增大摩擦力。在缝合针推杆41的前端同轴一体固定有较细的卡紧圆柱段46,在缝合针42后端设置有与其配合的沿轴向设置的卡紧槽47,当缝合针推杆41与缝合针42卡紧后,可以使得缝合针42与缝合针的引导杆轴向一致,外加缝合针42前端设置为尖头,使得缝合针推杆41可以推动缝合针42穿透皮下组织。在缝合针42侧向中间段固定有缝合线43,在缝合针引导线上端位置束紧有弹性卡套48,弹性卡套48将缝合线43与缝合针推杆41完全卡紧,使得缝合线43自端头被缝合针42卡紧后后侧缝合线43沿缝合针推杆41轴向向上走向。弹性卡套48整段沿轴向开有缝,使得弹性卡套48截面呈C型,弹性卡套48具有弹性,可以通过开口缝卡入缝合针推杆41与取下,在缝合针42的引导下可以穿过皮下组织从而为缝合做好准备。缝合器本体1内设置有可用于缝合线43穿过的引导通道17,引导通道17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引导通道进口171和引导通道出口172,缝合器本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与引导通道17相通的引导通道侧向缝173;具体地讲,如图1和图2所示,在缝合器本体1主体上端面对应长端与短端的斜角处开有引导通道进口171,以引导通道进口171为初始位置,斜向下在缝合器本体1主体内部设置有引导通道17,引导通道17下端从缝合器本体1主体下方的圆柱段前方另一侧侧壁贯穿,下方出口段为引导通道出口172,引导通道17整体这直段通道,且引导通道17的轴线与缝合器本体1上段圆弧锥形处的侧向平面平行,引导通道17相对于缝合器本体1主体轴心处的轴向推拉轴呈180度角度设置有结构一致的另一引导通道,两个引导通道17均不与缝合器本体1主体的轴向推拉轴通道腔干涉,且两个引导通道17不想相互干渉。将引导通道17朝向设置为斜向向下的因为需要引导通道轴线穿过呈张开状态翼板的四方槽孔141内部,在两条引导通道整段上均开有朝向其对应外侧的引导通道侧向缝173,引导通道侧向缝173内部间距小于引导通道内径且大于缝合线外径,使得缝合线43可以从引导通道侧向缝173中拉出。如图13和图23所示,推杆机构4还包括顶杆44,顶杆44末端设置有U型叉型头49,具体地讲,如图23所示,在缝合后期阶段需要将缝合线43打结点向下推动时配合顶杆44对缝合线打结点向下推动,顶杆44为细长圆杆具有一定强度不易变形,在顶杆44上端固定连接有与缝合针推杆42上端一致的夹持板,在顶杆44下端设局为两侧凸起中间段凹陷的U型叉型头49,顶杆44前端的U型叉型头49可以将缝合线43的打结点叉至叉型头内部,从而推动打结点向下推动,使得缝合线43收紧将创口缝合。如图14至图24所示,显示缝合线43的缝合过程:当需要对患者的创口进行缝合治疗时,将初始状态的缝合器本体1主体插入创口内部,初始状态的翼板14为向下合拢状态,当缝合器本体1主体的翼板14段完全通过皮下组织5时,将拨杆132从端盖16的拨杆槽162一侧拨动至另一侧,在此过程中,下顶齿座13转动通过第一棘齿131的斜面将上顶齿座22顶至下顶齿座13上端,上顶齿座22竖直向上轴向移动带动轴向推拉轴21与缝合器本体端头12向上移动,使得撑板15对翼板14撑起,将翼板14撑起弯曲至水平状态。使得轴向推拉轴21带动缝合器本体端头12通入引导通道17内部,在引导通道17的导向指引下缝合针推杆41带动缝合针42斜向下插入皮下组织中,并在缝合针推杆41的推动下从皮下组织5下方穿出,最终使得缝合针42带动缝合针的头端完全穿过翼板14的四方槽孔141内部的硅胶垫,因为缝合针推杆41与缝合针42相卡紧时卡紧区域有凹缝,在硅胶垫142通过对缝合针42的限位作用下,使得缝合针推杆41在回抽的过程中缝合针42被滞留于硅胶垫142下侧。缝合针42脱离缝合针推杆41后在硅胶垫142的限位阻挡与缝合线43固定于缝合针42中段拉动作用下使得缝合针42朝向由斜向下调整为平行于硅胶垫142朝向,使得缝合针42更难通过硅胶垫142。此时向上拉动缝合器本体1主体上端的两个拉紧拉丝31的拉环32,拉环32带动拉紧拉丝31在拉紧拉丝套33内部轴向向上移动,在夹紧拉丝31前端顶角被固定的状态下,四方槽孔141处的夹紧拉丝31可以被拉成两条并齐的细长收紧状态。收紧状态的拉紧拉丝31将穿透硅胶垫142段的缝合线夹紧,从而对缝合针42起到双重限位作用,使得缝合针42完全被滞留于硅胶垫142下方被固定。此时将拨杆132回拨至拨杆槽162的初始侧,在下顶齿座13的转动下上顶齿座22复位至与下顶齿座13相互啮合的最低高度状态,此时轴向推拉轴21带动缝合器本体端头12向下移动,缝合器本体端头12与弹簧顶柱23的间距处于最大状态,撑板15将翼板14拉至向下合拢状态,此时缝合针42带动缝合线43同步移动至硅胶垫142内侧,使得缝合线43从创口穿透后移动至创口下侧。此时将引导通道17内部段的缝合线43从引导通道侧向缝173处脱离,使得缝合线处端头之外的区域均脱离缝合器本体1主体。然后控制缝合器本体1主体的端盖拉环161向上提起,将装置从患者创口处提出,缝合线43端口随之从创口处提出,提出后将缝合线两个端口从缝合针向上脱离,然后将缝合线两个端头段系扣打结,并将缝合线向上提起拉直,使得缝合线各段成绷紧状态,此时通过顶杆44的下端端头的U型叉型头49卡在缝合线43系扣打结处向下推动,使得患者创口处在缝合线43的收紧作用下合拢,最终将缝合线上端再打结使得创口能够保持缝合闭合状态,从侧完成整个缝合过程。本发明的创新技术点及有益效果至少为:1、主要用为了改进现有筋膜缝合器本体在缝合过程中缝合线易脱落,同时翼板14容易在缝合器本体1主体提拉的过程中与硅胶垫142发生松脱的情况出现;上下顶齿座配合能够在张合每个状态上均具有自锁效果,且相比较与现有缝合器本体能够拥有更长的使用寿命不易损坏。2、缝合器本体1主体圆锥段下端两侧固定连接有两块翼板14,翼板14具有一定宽度且具有弹性变形特性,缝合器本体1主体内部轴向滑键套接的轴向推拉轴固定连接的缝合器本体端头12固定连接的撑板15与翼板14连接对翼板起到撑起张开与下拉闭合的作用,在弹簧顶柱23与缝合器本体端头12之间的轴向推拉轴套21接有弹簧24,弹簧24始终处于压缩状态可以使得在拨杆在拨至初始状态侧时在弹簧24的顶撑作用下可以对翼板14进行下拉手气合拢效果。3、缝合器本体1主体上端卡有下顶齿座13可以与上侧上顶齿座22相互啮合或棘齿相互顶起,棘齿顶端平面可以使得顶起状态保持稳定,采用相向的上下顶齿座通过转动控制下顶齿座左右转动配合弹簧24来控制上顶齿座的上下移动能够有效的控制弹簧顶柱23与缝合器本体端头12之间的间距大小,同时上顶齿座上下轴向移动的形成始终为2倍的棘齿高度;避免通过手拉式拉动轴向推拉轴无法使得行程每次保持一致,从而可能拉力过大导致弹簧顶柱23与缝合器本体端头12之间的间距过大或过小造成翼板14或撑板15的损坏,且上下顶齿座配合能够在张合每个状态上均具有自锁效果免除了始终需要通过手拉控制等情况出现。4、两个对称的翼板14上均设置有沿中心线堆成的四方槽孔141,四方槽孔141内其中相对的两个槽孔顶角位于中心线上,且四方槽孔141靠前端边长小于靠后侧边长,四方槽孔141的夹紧拉丝槽143内部卡有夹紧拉丝31,夹紧拉丝31两端在套于夹紧拉丝套33内部并从缝合器本体1主体上端拉出,夹紧拉丝31中间段回折且按照四方槽孔141形状弯折回折,且回折顶角处夹紧拉丝与夹紧拉丝槽143固定,四方槽孔141内部的夹紧拉丝31中间回折段具有记忆变形特性,拉紧夹紧拉丝31可以使得四方槽孔141内部段的夹紧拉丝31拉成两条并齐的细长收紧状态,且前侧两边长度短后侧两边长度长的结构设置可以使得夹紧拉丝31在拉成细长收紧状态时能够具有更大的夹紧效果,从而可以使得缝合针42完全被卡紧不会发生脱离。5、对缝合针42起引导推进作用的缝合针推杆41与缝合针42为分段式设计,使得缝合针推杆41推进缝合针42穿透皮下组织,分段式可以使得缝合针42在完成穿透动作后随翼板的四方槽孔141同步移动,且缝合线43固定连接于缝合针42中间段外壁,可以使得在缝合针42与缝合针推杆41脱离后缝合针42在自身平衡作用下由斜下插入朝向变为横向,卡于夹紧拉丝31与硅胶垫142的下方,使得缝合针推杆41可以完全被限位不会回抽穿过硅胶垫142,且缝合针推杆41在前端的卡紧圆柱段根部设置有台阶,当缝合针推杆41与缝合针42卡紧固定时缝合针后端与缝合针推杆41形成有圆周槽,便于在缝合针推杆41回抽时通过硅胶垫142与夹紧拉丝31限位下脱离缝合针42,在缝合针推杆41后段设置有轴向贯穿有缝可以弹性收紧的弹性卡套48对缝合针推杆41与缝合线43束紧夹紧。6、顶推缝合线系扣打结处的顶杆44下端设局为两侧凸起中间段凹陷的U型叉型头49,顶杆44前端的U型叉型头49可以将缝合线43的打结点叉至U型叉型头49内部,从而推动打结点向下推动,使得缝合线43收紧将创口缝合。传统顶推手段为医生通过手指顶推,手指较粗很容易在顶推过程中二次撕裂创口,同时避免了受到手指长度的限制无法将缝合线打结处下推至合适位置,从而造成缝合不完全。7、缝合器本体1主体倾斜向下开有引导通道17,引导通道17用于对缝合针推杆41引导通道轴线朝向张开后翼板14的四方槽孔141,引导通道17朝向对应的两侧开通的引导通道侧向缝173便于在缝合线43完成穿透后将缝合线中间段与缝合器本体主体脱离的作用。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双重防滑脱机构的缝合线式微创筋膜缝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缝合器本体及设置在所述缝合器本体内的自锁机构、用于夹紧缝合针的夹紧机构、用于推动缝合针的推杆机构;所述缝合器本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缝合器本体上盖和缝合器本体端头,所述缝合器本体内设置有通道腔,所述缝合器本体上盖上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内设置有下顶齿座,所述下顶齿座上设置有若干个具有斜面的第一棘齿;所述自锁机构包括套接在所述通道腔内的轴向推拉轴及与所述轴向推拉轴连接的上顶齿座,所述轴向推拉轴与所述缝合器本体端头连接,所述上顶齿座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棘齿相啮合的第二棘齿,所述下顶齿座上设置有可转动的拨杆;所述缝合器本体的下部两侧均设置有翼板,所述翼板通过撑板与所述缝合器本体端头连接,所述翼板与所述撑板均具有弹性,所述翼板上设置有四方槽孔,所述四方槽孔内封闭有硅胶垫;所述夹紧机构包括夹紧拉丝和拉环,所述夹紧拉丝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四方槽孔的内壁内,所述夹紧拉丝的另一端与所述拉环连接,所述拉环处于所述缝合器本体上盖上;所述推杆机构包括缝合针推杆和缝合针,所述缝合针上连接有缝合线,所述缝合针卡接在所述缝合针推杆上,所述缝合针推杆可推动所述缝合针穿过所述硅胶垫。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双重防滑脱机构的缝合线式微创筋膜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四方槽孔内壁内设置有用于放置所述夹紧拉丝的夹紧拉丝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双重防滑脱机构的缝合线式微创筋膜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拉丝的后段套接有夹紧拉丝套。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双重防滑脱机构的缝合线式微创筋膜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器本体上盖连接有端盖,所述端盖上设置有端盖拉环,所述端盖遮盖住所述上顶齿座,所述端盖的侧壁上设置有拨杆槽,所述拨杆伸出所述拨杆槽之外。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具有双重防滑脱机构的缝合线式微创筋膜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推拉轴的侧壁上设置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与设置在所述通道腔的内壁上的导向块相嵌合。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具有双重防滑脱机构的缝合线式微创筋膜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推拉轴的底部穿过设置在所述缝合器本体内的弹簧顶柱与所述缝合器本体端头连接,所述轴向推拉轴上套有弹簧,所述弹簧处于所述弹簧顶柱与所述缝合器本体端头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双重防滑脱机构的缝合线式微创筋膜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针推杆的一端设置有夹持板,所述夹持板处于所述缝合器本体上盖上,所述缝合线通过弹性卡套夹紧在所述缝合针推杆上。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具有双重防滑脱机构的缝合线式微创筋膜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针推杆的末端设置有卡紧圆柱段,所述缝合针的末端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卡紧圆柱段卡紧的卡紧槽。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双重防滑脱机构的缝合线式微创筋膜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器本体内设置有可用于所述缝合线穿过的引导通道,所述引导通道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引导通道进口和引导通道出口,所述缝合器本体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引导通道相通的引导通道侧向缝。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双重防滑脱机构的缝合线式微创筋膜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机构还包括顶杆,所述顶杆末端设置有U型叉型头。

百度查询: 蔡陆兵 具有双重防滑脱机构的缝合线式微创筋膜缝合器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