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一种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_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_201811055067.X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日:2018-09-11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公开(公告)号:CN109520169B

主分类号:F25B13/00

分类号:F25B13/00;F25B41/40;F25B41/20;F24F13/30;F24F11/89;F24F11/30;F24F11/65;F24F11/70

优先权: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4.06.14#授权;2019.04.19#实质审查的生效;2019.03.26#公开

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空调器除霜模式运行时机组无蒸发器,容易造成压缩机液击损坏的技术问题。该空调器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第一管路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节流装置的两端相连,第二管路并联于四通阀第一出口端与气液分离器之间,第二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装置,第二管路的出口端与气液分离器之间串联有蒸发器。增加一个蒸发器,除霜模式运行的时候,将气液两相冷媒蒸发成气体冷媒,再经过气液分离器后将气液分离,不会造成压缩机的液击损坏,机组的可靠性大幅度提高;而且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时,增加一个蒸发器后提高蒸发温度,提升机组能力。

主权项:1.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节流装置的两端相连,所述第二管路并联于四通阀第一出口端与气液分离器之间,所述第二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二管路的出口端与所述气液分离器之间串联有蒸发器;所述第一管路上设置有第一阀体;所述第二管路并联有第二阀体,所述第二阀体设置于所述四通阀第一出口端与所述气液分离器之间;所述控制方法通过控制冷媒流路的切换实现空调器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和除霜模式之间的切换:制冷模式时,关闭第一阀体和第二节流装置,开启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二阀体,经由第一换热器的冷媒经过第一节流装置进入第二换热器,再经过四通阀和第二管路进入蒸发器;制热模式时,关闭第一阀体和第二节流装置,开启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二阀体,经由第二换热器的冷媒经过第一节流装置进入第一换热器,再经过四通阀和第二管路进入蒸发器;除霜模式时,关闭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二阀体,开启第一阀体和第二节流装置,经由第二换热器的冷媒经过第一管路进入第一换热器,再经过四通阀和第二阀体进入蒸发器。

全文数据:一种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背景技术空调系统在制热运行的时候,冷媒在外机换热器中吸热蒸发,在一定的室外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空气中的水蒸气会逐渐凝结在外机换热器的管壁和翅片上,积累成霜层,降低外机换热器的换热系数,从而降低系统的制热效果。因此需要对外机换热器进行除霜。目前的除霜方式是,改变冷媒的流路,使高温高压的冷媒流经外机换热器放热冷凝,然后流经室内机吸热蒸发回到压缩机,以此循环使外机冷凝器上的霜层化除。这种除霜方式需要停止一段时间的制热,给用户带来不利影响。此外,在改变冷媒流路的过程中,系统的高压侧和低压测、气相区和液相区在短时间内迅速切换,给系统造成较大的冲击,容易造成器件的损坏,增加了空调系统的运行风险。如图1所示,为了除霜模式下不暂停制热,在系统中增加了第一管路10'和第二管路22',运行时冷媒可以选择不经过第一节流装置12'而直接流入室外换热器14',从而利用冷媒自身携带的热量对室外换热器14'进行除霜。但除霜模式运行的时候,机组无蒸发器,气液两相冷媒即使经过气液分离器24'还是容易造成压缩机18'液击,损坏压缩机18',机组可靠性差。而且化霜模式运行时,第三阀体34'连气液分离器24'处的压力值高于第二节流装置26'节流后的压力值,经由第二节流装置26'的冷媒无法流向此回路,流路断开,机组可靠性下降。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除霜模式运行时机组无蒸发器,容易造成压缩机液击损坏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空调器,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节流装置的两端相连,所述第二管路并联于四通阀第一出口端与气液分离器之间,所述第二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二管路的出口端与所述气液分离器之间串联有蒸发器。可选地,所述第一管路上设置有第一阀体。可选地,所述第二管路并联有第二阀体,所述第二阀体设置于所述四通阀第一出口端与所述气液分离器之间。可选地,所述第一阀体、第二阀体、第一节流装置以及第二节流装置均与空调器的控制器电连接。可选地,除霜模式时,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均为冷凝器。可选地,制热模式时,所述第一换热器为蒸发器,所述第二换热器为冷凝器。可选地,制冷模式时,所述第一换热器为冷凝器,所述第二换热器为蒸发器。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以上任一空调器的控制方法,通过控制冷媒流路的切换实现空调器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和除霜模式之间的切换。可选地,制冷模式时,关闭第一阀体和第二节流装置,开启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二阀体,经由第一换热器的冷媒经过第一节流装置进入第二换热器,再经过四通阀和第二管路进入蒸发器。可选地,制热模式时,关闭第一阀体和第二节流装置,开启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二阀体,经由第二换热器的冷媒经过第一节流装置进入第一换热器,再经过四通阀和第二管路进入蒸发器。可选地,除霜模式时,关闭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二阀体,开启第一阀体和第二节流装置,经由第二换热器的冷媒经过第一管路进入第一换热器,再经过四通阀和第二阀体进入蒸发器。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空调器,增加一个蒸发器,除霜模式运行的时候,将气液两相冷媒蒸发成气体冷媒,再经过气液分离器后将气液分离,不会造成压缩机的液击损坏,机组的可靠性大幅度提高;而且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时,增加一个蒸发器后提高蒸发温度,提升机组能力。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现有技术一种空调器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空调器的示意图;图3是图2中空调器在除霜模式时冷媒流动回路,图中箭头为冷媒的流向;图4是图2中空调器在制冷模式时冷媒流动回路,图中箭头为冷媒的流向;图5是图2中空调器在制热模式时冷媒流动回路,图中箭头为冷媒的流向;图6是本发明空调器与现有空调器相比,制冷能力提升情况对比图。图1中10'、第一管路;12'、第一节流装置;14'、室外换热器;16'、室内换热器;18'、压缩机;20'、四通阀;22'、第二管路;24'、气液分离器;26'、第二节流装置;28'、第一阀体;30'、第二阀体;32'、第三管路;34'、第三阀体;图2-图4中1、压缩机;2、四通阀;3、第一换热器;4、第一阀体;5、第一节流装置;6、第二换热器;7、气液分离器;8、第二阀体;9、第二节流装置;10、蒸发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如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第一换热器3、第二换热器6、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第一管路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节流装置5的两端相连,第二管路并联于四通阀2第一出口端与气液分离器7之间,第二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装置9,第二管路的出口端与气液分离器7之间串联有蒸发器10。增加一个蒸发器10,除霜模式运行的时候,将气液两相冷媒蒸发成气体冷媒,再经过气液分离器7后将气液分离,不会造成压缩机1的液击损坏,机组的可靠性大幅度提高;而且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时,增加一个蒸发器10后提高蒸发温度,提升机组能力。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第一管路上设置有第一阀体4。在第一管路上还设置有第一阀体4,第一阀体4在空调器正常制冷或正常制热时均关闭,而在空调器进入到除霜模式时打开,这样保证了空调器在非除霜模式时,冷媒均能通过第一节流装置5进行节流,使得在除霜模式和非除霜模式时冷媒不会发生流路错误的情况,保证了空调器的正常运行。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第二管路并联有第二阀体8,第二阀体8设置于四通阀2第一出口端与气液分离器7之间。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等非除霜模式时,冷媒运行的管路,在该管路上设置第二阀体8,保证在空调器为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等非除霜模式时,该第二阀体8为开启状态,冷媒由该管路进入到气液分离器7中,而在除霜模式时,第二阀体8关闭,冷媒必定为先经过第二节流装置9进入到气液分离器7中,使得在除霜模式和非除霜模式时冷媒不会发生流路错误的情况,保证了空调器的正常运行。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第一阀体4、第二阀体8、第一节流装置5以及第二节流装置9均与空调器的控制器电连接。通过空调器的控制器控制第一阀体4、第二阀体8、第一节流装置5以及第二节流装置9,保证空调器顺畅地实现各种模式的切换,保障空调器的可靠运行。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除霜模式时,第一换热器3和第二换热器6均为冷凝器。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制热模式时,第一换热器3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6为冷凝器。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制冷模式时,第一换热器3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6为蒸发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以上任一空调器的控制方法,通过控制冷媒流路的切换实现空调器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和除霜模式之间的切换。无论是制冷模式、制热模式还时化霜模式,均能形成一个完整可靠的回路。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制冷模式时,关闭第一阀体4和第二节流装置9,开启第一节流装置5和第二阀体8,经由第一换热器3的冷媒经过第一节流装置5进入第二换热器6,再经过四通阀2和第二管路进入蒸发器10。如图4所示,制冷回路:经过压缩机1的高温高压气体冷媒流经第一换热器3,使高温高压的气体冷煤冷凝成高压液体冷凝,再经过第一节流装置5第一阀体4关闭节流成气液两相的冷媒,经过第二换热器6和蒸发器10此时第二节流装置9关闭,第二阀体8开启蒸发成低温低压的气体,经过气液分离器7后进入压缩机1压缩。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制热模式时,关闭第一阀体4和第二节流装置9,开启第一节流装置5和第二阀体8,经由第二换热器6的冷媒经过第一节流装置5进入第一换热器3,再经过四通阀2和第二管路进入蒸发器10。如图5所示,制热回路:由压缩机1出来的高温高压气体冷媒流经第一换热器3,冷凝成高压液体冷媒,再经过第一节流装置5第一阀体4关闭节流成气液两相的冷媒,经过第一换热器3和蒸发器10此时第二节流装置9关闭,第二阀体8开启蒸发成低温低压的气体,经过气液分离器7分离后进入压缩机1压缩。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除霜模式时,关闭第一节流装置5和第二阀体8,开启第一阀体4和第二节流装置9,经由第二换热器6的冷媒经过第一管路进入第一换热器3,再经过四通阀2和第二阀体8进入蒸发器10。如图3所示,除霜回路:由压缩机1出来的高温高压气体冷媒流经第二换热器6,冷凝成高压液体冷媒,经过第一阀体4不经过第一节流装置5,与此时作为冷凝器制热时作为蒸发器的第一换热器3进行热交换,除掉第一换热器3上的霜,使得此时的冷媒在经过了第一换热器3的冷凝和第二换热器6的冷凝,即两次冷凝后冷凝成低温液态的。此时经过第二节流装置9第二阀体8关闭,节流成气液两相的低压冷媒,经过蒸发器10蒸发成低温低压气态冷媒,经过气液分离后,进入压缩机1压缩。如图6所示,节流后的气液两相冷媒经过两次蒸发换热后,变成低温气态冷媒,两次换热提升了冷媒的过热度,制冷能力由图中5-1提升到5-7,增加了1-7,制热能力由4-2提升到4-8,提升2-8。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空调器,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节流装置的两端相连,所述第二管路并联于四通阀第一出口端与气液分离器之间,所述第二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路的出口端与所述气液分离器之间串联有蒸发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上设置有第一阀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路并联有第二阀体,所述第二阀体设置于所述四通阀第一出口端与所述气液分离器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体、第二阀体、第一节流装置以及第二节流装置均与空调器的控制器电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除霜模式时,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均为冷凝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制热模式时,所述第一换热器为蒸发器,所述第二换热器为冷凝器。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制冷模式时,所述第一换热器为冷凝器,所述第二换热器为蒸发器。8.一种用于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控制冷媒流路的切换实现空调器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和除霜模式之间的切换。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冷模式时,关闭第一阀体和第二节流装置,开启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二阀体,经由第一换热器的冷媒经过第一节流装置进入第二换热器,再经过四通阀和第二管路进入蒸发器。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制热模式时,关闭第一阀体和第二节流装置,开启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二阀体,经由第二换热器的冷媒经过第一节流装置进入第一换热器,再经过四通阀和第二管路进入蒸发器。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除霜模式时,关闭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二阀体,开启第一阀体和第二节流装置,经由第二换热器的冷媒经过第一管路进入第一换热器,再经过四通阀和第二阀体进入蒸发器。

百度查询: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