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公布】大悬挑楼层钢梁群及高效安装施工方法_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_202410474198.0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申请日:2024-04-19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公开(公告)号:CN118148239A

主分类号:E04B1/00

分类号:E04B1/00;E04B1/38;E04B5/32;E04C3/04;E04C3/20;E04G21/14

优先权:

专利状态码:在审-公开

法律状态:2024.06.07#公开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大悬挑楼层钢梁群及高效安装施工方法,包括在混凝土框梁和上层楼板内分别设置了与竖向撑板连接的连接锚板和板内锚板;在支架单元的底部设置了可调底撑,内部设置了整体拉筋;在第一节段与劲性连板连接部位设置了连接箍槽,并使第二拉杆和第一拉杆对预应力隼板施加更大的紧固力;通过斜向拉杆对支撑横梁施加斜向上拉力;在支撑横梁的两吊装抱箍的上表面设置吊装连索,下表面设置了梁底撑板,并通过吊装应力控制体对支撑横梁施加向上的顶压力;在第一节段上设置了连接卡槽和调位拉杆,可进行节段连板顶推定位;采用可沿支撑横梁纵向移动喷漆滑车进行喷漆作业。本发明可有效提升型钢梁的整体性,减小安装应力和挠曲变形。

主权项:1.大悬挑楼层钢梁群的高效安装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施工准备:依次进行下层楼板1和悬挑楼板2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步骤二、劲性连板安装:在框梁钢筋笼3一侧设置竖向撑板4,在框梁钢筋笼3上设置连接锚板5,并在连接锚板5与竖向撑板4之间设置板间拉杆6;在上层楼板12的预设位置内设置板内锚板7,并在竖向撑板4与板内锚板7之间设置补强拉筋8;在竖向撑板4背离混凝土楼板侧设置劲性连板9,并在劲性连板9与竖向撑板4连接处设置补强斜板10;支模浇筑混凝土形成混凝土框梁11和上层楼板12;步骤三、型钢纵梁24架设:在下层楼板1上沿高度方向依次叠放若干支架单元13;在底端的支架单元13两侧的单元立柱14上设置连接滑槽15,并在可调底撑16的另一端设置与下层楼板1连接的底撑连板17;先调整可调底撑16的长度,并将底撑连板17与下层楼板1连接,使可调底撑16的顶端通过滑槽连板18与连接滑槽15呈移动连接,然后通过限位栓钉19将滑槽连板18与连接滑槽15连接,随后在顶部的支架单元13与底部的支架单元13之间设置整体拉筋20;下层楼板1上铺设有支架底板21,底部的支架单元13置于支架底板21上,并在支架底板21上设置支架压重体22,再调整顶端支架单元13上的高度调节体23的高度,并进行型钢纵梁24架设施工;步骤四、支撑横梁25吊放:在支撑横梁25的两端均布设吊装抱箍26;在镜像相对的两吊装抱箍26的下部连接梁底撑板27,上部与吊装连索28连接;在梁底撑板27与支撑横梁25之间设置吊装应力控制体29,并通过吊装应力控制体29对支撑横梁25施加向上顶压预应力;步骤五、支撑横梁25连接:支撑横梁25分两段吊放,包括第一节段30和第二节段31,并在第一节段30靠近第二节段31的端部设置连板卡槽32和调位连杆33;在悬挑楼板2上支设悬挑撑架34,并在悬挑撑架34的撑架顶梁35上依次设置梁底撑栓36和横梁架设槽37;在撑架顶梁35与混凝土框梁11之间设置梁底斜撑38,并在梁底斜撑38与混凝土框梁11相接处设置梁底反力框39;在型钢纵梁24与支撑横梁25相接部位的型钢纵梁24外侧套设纵梁抱箍58,并在纵梁抱箍58的上部设置箍顶连板59;先将第一节段30吊放至横梁架设槽37上,并使第一节段30远离横梁架设槽37的一端与劲性连板9连接,随后在劲性连板9与第一节段30接缝部位两侧设置连接箍槽40;分别紧固第一拉杆41和第二拉杆42,使预应力隼板43分别嵌入至两侧的连接箍槽40内,使第二拉杆42的螺栓紧固力较第一拉杆41的螺栓紧固力大;先采用步骤四所述的吊装方法将第二节段31吊放至横梁架设槽37上,随后通过斜向拉杆44对第二节段31施加斜向上拉力;步骤六、支撑横梁25喷漆:喷漆滑车46对支撑横梁25喷漆,喷漆滑车46包括喷漆顶板47、喷漆底板48以及用于连接喷漆顶板47与喷漆底板48的喷漆立柱49,并在喷漆立柱49的外侧平行于支撑横梁25方向的两个面各设置一道防风侧板50,在喷漆滑车46内部设置环形的环向漆管51和连接于环向漆管51上的若干喷漆喷头52;通过移动拉绳54使喷漆滑车46沿支撑横梁25纵向移动,并在喷漆滑车46移动过程中,同步通过喷漆喷头52对支撑横梁25进行喷漆作业。

全文数据:

权利要求:

百度查询: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大悬挑楼层钢梁群及高效安装施工方法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