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一种物流控制系统及物流控制方法_张贝格;张家港龙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_201810118644.9 

申请/专利权人:张贝格;张家港龙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申请日:2018-02-06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公开(公告)号:CN108460434B

主分类号:G06K17/00

分类号:G06K17/00

优先权:["20171208 CN 2017112969999","20171208 CN 2017217013385"]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4.06.21#授权;2024.06.04#专利申请权的转移;2024.05.28#著录事项变更;2022.04.26#著录事项变更;2018.09.21#实质审查的生效;2018.08.28#公开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物流控制系统及物流控制方法,物流控制系统包括:标签绑定模块,用于为货物设置标签;装载锁定模块,用于将货物按提货区编号分类分装到装载工具中实现货物预装,并利用标签锁对标签进行锁定;信息录入模块,用于将货物上对应标签的标签代码、提货区编号、收件人联系方式、货物所在的装载工具的装载编号及标签所在的标签锁的锁件编号录入信息管理模块;信息管理模块为每一个货物的录入信息建立关联;运输模块,用于将各个装载工具送至对应的提货区。本发明实现了信息化管理,集约化货物运送;通过将送货信息和货物位置信息的录入和管理,预装后批量入库提高装卸和派送效率,同时利用锁标签提高空间利用率。

主权项:1.一种物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模块:标签绑定模块,用于在货物或货物包装上设置标签,所述标签上设有标签代码,所述在货物或货物包装上设置的标签为可拖曳标签,所述可拖曳标签包括标签本体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标签本体连接,另一端与货物或者货物包装连接;装载锁定模块,用于根据预设的提货区分布信息为货物的收货地址匹配对应的提货区编号,将货物按对应的提货区编号分类分装到装载工具中实现货物预装,并利用装载工具上的标签锁对分装到其中的货物上的标签进行锁定,所述装载工具设有装载编号,所述标签锁设有锁件编号;信息录入模块,用于将货物上对应标签的标签代码、提货区编号、收件人联系方式、货物所在的装载工具的装载编号及标签所在的标签锁的锁件编号录入信息管理模块;所述信息管理模块为每一个货物对应的标签代码、提货区编号、收件人联系方式、装载编号及锁件编号建立关联;运输模块,用于将各个装载工具送至对应的提货区,所述提货区为通知收件人前来取件的区域;所述系统还包括集中归并模块,所述集中归并模块用于收集不同来源的货物,对对应相同提货区编号的多个装载工具进行集中运输配送,和或将对应相同提货区编号的多个装载工具中装载的货物进行归并预装,并将对应同一提货区编号的装载工具批量送入对应的提货区;每个装载工具上设置有多个标签锁,所述标签锁在自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打开,所述可拖曳标签满足货物随意放置在所述装载工具中任意位置均可实现其标签本体能够经过所述连接件的拉伸或伸长达到所述装载工具上的标签锁;所述系统还包括到货通知模块和取件模块,所述到货通知模块用于向所述收件人联系方式发送取件码,所述取件码为收件人的取件凭证;所述取件模块用于对收件人输入的所述取件码进行验证,若验证通过,则控制相应的货物上的标签所在的标签锁打开。

全文数据:一种物流控制系统及物流控制方法_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0002]本申请要求2017年12月08日提交的专利号为201711296999.9的申请的优先权,同时要求2017年12月08日提交的专利号为201721701338.5的申请的优先权。技术领域[0003]本发明涉及物流管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物流控制系统及物流控制方法。背景技术[0004]随着电商的迅猛发展,获取派送业务呈高速增长趋势。[0005]获取派送业务的最后一公里的低效高成本是物流系统的痛点和难点,同一目的地的货,不同的货物来源各自配送,造成不同物流配送公司向同一目的地多次配送,浪费人力运力,同时带来交通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集约派送便成为了必然方向。虽然也有一些集约化的派送解决方案,对派送效率有一定的提高,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0006]1货物大小,形状,材质各不相同,如果使用分割空间放置则区分容易但空间利用率大大下降。分割空间也带来成本增加。[0007]2不同货物来源的标识不统一,有的有标签,有的没有,有的用条码,有的用电子标签,有的用汉字书写,无法用一套设备读取标签,就无法对不同来源的货物统一管理,实现信息化配送。[0008]3有标签的货物,标签位置也不一致,读取困难。[0009]4单件装卸,效率低下,还容易出错,多次装卸造成货物损坏。[0010]现代物流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服务业,而解决派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便成了物流发展的一项重要攻克任务。发明内容[001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物流控制系统及物流控制方法,实现最后一公里送件的信息化,集约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使用拖曳式标签锁标签不锁货物来实现以下两点:[0012]首先、不用分割空间来锁住货物,货物不管形状大小,可以自由堆放,提高空间利用率;[0013]其次、统一标签格式,统一标签读取方式,统一标签位置,使按提货区分拣,预装,信息化管理成为可能。[0014]=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物流控制系统,包括以下模块:[0015]标签绑定模块,用于在货物或货物包装上设置标签,所述标签上设有标签代码;[0016]装载锁定模块,用于根据预设的提货区分布信息为货物的收货地址匹配对应的提货区编号,将货物按对应的提货区编号分类分装到装载工具中实现货物预装,并利用装载工具上的标签锁对分装到其中的货物上的标签进行锁定,所述装载工具设有装载编号,所述标签锁设有锁件编号;[0017]信息录入模块,用于将货物上对应标签的标签代码、提货区编号、收件人联系方式、货物所在的装载工具的装载编号及标签所在的标签锁的锁件编号录入信息管理模块;[0018]所述信息管理模块为每一个货物对应的标签代码、提货区编号、收件人联系方式、装载编号及锁件编号建立关联;[0019]运输模块,用于将各个装载工具送至对应的提货区。[0020]进一步地,所述在货物或货物包装上设置的标签为可拖曳标签,所述可拖曳标签包括标签本体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标签本体连接,另一端与货物或货物包装连接。[0021]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到货通知模块,用于向所述收件人联系方式发送取件码,所述取件码为收件人的取件凭证。[0022]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取件模块,用于对收件人输入的所述取件码进行验证,若验证通过,则控制相应的货物的标签所在的标签锁打开。[0023]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集中归并模块,用于收集不同来源的货物,对对应相同提货区编号的多个装载工具进行集中运输配送,和或将对应相同提货区编号的多个装载工具中装载的货物进行归并预装,并将对应同一提货区编号的装载工具批量送入对应的提货区。[0024]进一步地,所述装载工具具有整体存放区域,所述装载工具底部设置有滚轮。[0025]进一步地,每个装载工具上设置有多个标签锁,所述标签锁顺序排列,所述标签锁在自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打开。[0026]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标签回收模块,用于在标签锁打开且用户取出相应的货物后,对所述货物或货物包装上的标签进行解绑及回收。[0027]进一步地,所述标签为条码标签、二维码标签或者电子标签。[0028]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还了一种物流控制方法,包括:[0029]在货物或货物包装上设置标签,所述标签上设有标签代码;[0030]根据货物的收货地址及预设的提货区分布信息,为每个货物匹配对应的提货区编号;[0031]将货物按照对应的提货区编号分装到对应的装载工具中实现货物预装,并利用装载工具上的标签锁对分装到其中的货物的标签进行锁定;[0032]将每个货物对应的标签上的标签代码、提货区编号、收件人联系方式、货物所在的装载工具的装载编号、标签所在的标签锁的锁件编号录入信息管理模块,所述信息管理模块为每一个货物的录入信息建立关联;[0033]根据与装载工具关联的提货区编号,将各个装载工具送至对应的提货区。[0034]再一方面,本发明提供还了一种物流控制方法,包括:、[0035]在货物或货物包装上设置标签,所述标签上设有标签代码;[0036]根据货物的收货地址及预设的提货区分布信息,为每个货物匹配对应的提货区编号;[0037]将每个货物对应的标签上的标签代码、提货区编号、收件人联系方式录入信息管理模块,所述信息管理模块为每一个货物的录入信息建立关联;心[0038]将货物按照对应的提货区编号分装到对应的装载工具中实现货物预装,并利用装载工具上的标签锁对分装到其中的货物的标签进行锁定;[0039]将货物所在的装载工具的装载编号、标签所在的标签锁的锁件编号录入信息管理模块,所述信息管理模块将其通过标签代码与对应的提货区编号、收件人联系方式均建立关联;[0040]根据与装载工具关联的提货区编号,将各个装载工具送至对应的提货区。[0041]进一步地,所述将各个装载工具送至对应的提货区之后还包括:[0042]向所述收件人联系方式发送取件码,收件人通过所述取件码开锁取件。[0043]进一步地,所述在货物或货物包装上设置的标签为可拖曳标签,所述可拖曳标签包括标签本体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标签本体连接,另一端与货物包装连接。[0044]进一步地,所述将各个装载工具送至对应的提货区之前还包括:[0045]收集不同来源的货物,对对应相同提货区编号的多个装载工具进行集中运输配送,和或将对应相同提货区编号的多个装载工具中装载的货物进行归并预装,并将对应同一提货区编号的装载工具批量送入对应的提货区。[0046]进一步地,所述收件人通过所述取件码开锁取件后还包括:[0047]对取得的货物或货物包装上的标签进行解绑及回收。[0048]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如下:[0049]a.对货物,装载工具,标签锁,提货区进行编码,将对应货物的送货信息,和货物在运载工具中的位置信息录入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实现派送的信息化,使提高派送效率成为可能,并极大提高了派送的准确性;[0050]b.将不同派送方的货物信息化处理后,集中一次性派送到目的地,集约化程度高,实现资源整合;[0051]c.货物预装后批量送至提货区,提高货物装卸效率;[0052]d.减少派送人员成本,提高派送效率,降低道路安全风险,节能环保;[0053]e.责任范围划分清晰,避免纠纷;[0054]f.只锁标签,不锁货物,大大提高存放区域的空间利用率。附图说明[005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0056]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物流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0057]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可拖曳标签的结构示意图;[0058]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物流控制方法的流程图;[0059]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统筹式物流控制方法的流程图;[0060]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统筹式物流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0061]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运输环节示意图。[0062]其中,附图标记包括:1-可拖曳标签,11-标签本体,12-连接件,2货物包装。具体实施方式[0063]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0064]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装置、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0065]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物流控制系统,参见图1,所述物流控制系统包括:[0066]标签绑定模块100,用于在货物或货物包装上设置标签,所述标签上设有标签代码;[0067]装载锁定模块200,用于根据预设的提货区分布信息为货物的收货地址匹配对应的提货区编号,将货物按对应的提货区编号分类分装到装载工具中实现货物预装,并利用装载工具上的标签锁对分装到其中的货物上的标签进行锁定,所述装载工具设有装载编号,所述标签锁设有锁件编号;[0068]信息录入模块300,用于将货物上对应标签的标签代码、提货区编号、收件人联系方式、货物所在的装载工具的装载编号及标签所在的标签锁的锁件编号录入信息管理模块400;[0069]所述信息管理模块400为每一个货物对应的标签代码、提货区编号、收件人联系方式、装载编号及锁件编号建立关联;[0070]运输模块500,用于将各个装载工具送至对应的提货区。[0071]在整个系统的运作过程中,有关于货物的流向,也有关于信息的流向,为了区分两者,在图1中以实线箭头表示货物流,以虚线箭头表示信息流,在下图5中同理。本发明的第一发明点在于货物的信息化,即将货物在配送过程中涉及的信息进行系统录入和管理,信息化为后续的集约配送提供可能性。[0072]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标签绑定模块100在货物或货物包装上设置的标签为可拖曳标签1,如图2所示,所述可拖曳标签1包括标签本体11和连接件12,所述连接件12的一端与所述标签本体11连接,另一端与货物或货物包装2连接。优选地,所述可拖曳标签1的连接件12为可调节长度条状件,更优选地,所述连接件12为可伸缩结构,比如其本身具有伸缩性,或者其可收纳于收纳机构内也可以从收纳机构中抽出一定长度,这样使得装载工具中标签锁的位置可以任意设定,而装载工具优选设置为整体存储空间设计,即无需分割,使得货物在装载工具中的摆放位置也可以任意堆叠放置,只需要拖动拉长所述连接件I2,即可使标签本体11达到标签锁的位置而被锁定。所述标签可以是普通的条码标签或者二维码标签利用条码枪录取信息),也可以是电子标签通过RFID读取设备,进行扫描录取标签信息),或者其他能被现有的各种读取设备辨识的标签。为了方便对标签的读取,优选地将标签锁在装载工具的一侧顺序排列。本发明的第二发明点是跳出常规的锁货物的线性思维,而是在货物上绑定一个需要专用工具才能解绑的可拖曳标签,继而通过锁住标签来“锁住”货物这里并没有对货物进行锁定的机构,而是通过锁标签来防止货物被随意取走之意),而实际上,多个被锁住的标签对应的货物是叠加放置的甚至是随意堆放的,充分有效地利用了货物存放的空间,道理很简单,相同体积的柜体,一个被分隔成多个容置单元的柜体比一个整格柜体的空间存放利用率要低很多。[0073]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到货通知模块600和取件模块700,如图5所示,其工作内容如下:所述信息管理模块400向相应的收件人联系方式发送的取货通知消息之后,用户可以获取通知消息中的取件码,用于在取货时进行身份验证;为了在用户在提货区处输入取件码后能够对应解锁其货物,所述信息管理模块400优选地将所述取件码与锁件编号信息建立关联发送取件码的过程可以设置如下:预先在标签插入标签锁进行锁定后,即为相应的标签锁生成一个匹配的取件码,将其与标签锁的锁件编号信息关联,在将装载工具送达提货区后,将所述取件码发送至与关联的锁件编号信息对应的收件人联系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一种关联逻辑,因为录入的信息为多种,且互相关联),所述收件人联系方式优选但不限于手机号码,也可以是即时聊天工具或者APP,小程序推送消息等形式。具体地,所述标签锁为电子锁结构,一个装载工具上可以设置多个这样的标签锁,还设置有一个自动控制单元,所述自动控制单元控制同一个装载工具上的所有标签锁,所述自动控制单元与所述信息管理模块进行通信连接;当用户输入取件码,所述信息管理模块会验证该取件码,在验证通过后可以获取根据此取件码匹配关联的锁件编号信息,通过操作所述信息管理模块将所述锁件编号的开锁指令发送至所述自动控制单元,进而所述自动控制单元控制相应的标签锁打开,然后可以从标签锁中抽出标签,然后根据可拖曳标签1的引导,取出对应的货物。由于成本问题,在取出货物后,需要回收标签,因此,优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标签回收模块900,用于在标签锁打开且用户取出相应的货物后,对所述货物或货物包装上的标签进行解绑及回收。[0074]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集中归并模块800,如图5所示,用于收集不同来源的货物,对对应相同提货区编号的多个装载工具进行集中运输配送,和或将对应相同提货区编号的多个装载工具中装载的货物进行归并预装,并将对应同一提货区编号的装载工具批量送入对应的提货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预装是将对应相同提货区编号的货物装入同一个装载工具中这样一个概念,好处在于相比于一件件货物送入运输车辆而言,可以提高装货效率,预装的目的是为了后面实现批量卸货,即在送达目的地后,可以将一个或多个装载工具直接推入提货区,相比于一件件货物送入提货区而言,可以提高卸货效率,这是本发明的第三发明点。为了方便将装载工具推入提货区,优选地,在所述装载工具底部设置滚轮。正如前述的,本发明提供的物流系统是为了解决物流配送公司送件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因此,将各个物流配送公司完成装载的货物(分拣装载在相应的装载工具中,并完成标签绑定和信息录入送至总仓,在总仓处进行规整,规整的范围除了将不同物流配送方的要送达相同目的提货区的装载工具放在一起进行运输以外,还可以对没有满载的且具有相同目的提货区的装载工具中的货物进行合并,尽可能地充分利用装载工具的装载空间。以上体现了本发明的第四发明点,即实现了货物配送资源的集约化,节约了物流配送方的人力成本,提高了配送效率,而物流配送方花相同的成本采用本发明实施的物流系统,相比雇请派件员而言,减少了派件员在送件路上的交通安全隐患和丢件坏件的责任归属纠纷,避免了派件效率低下造成的口碑影响而导致收件来源减少的现象,因此,物流配送方更愿意在本申请的物流系统的物流控制管理下,高效、安全、责任明确地实现货物的“最后一公里”派送,达成物流配送方与物流统筹管理公司之间的双赢。[0075]更有可选的一种方式为,各个物流配送方将要派送的货物集中到总仓后,直接进行汇总后的分拣装载,免去了上述合并环节,更进一步实现高度集约化,整合货物派送的人力资源和时间资源,其系统模块通过图1展示。[0076]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物流控制方法,参见图3,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流程:[0077]S11、绑定标签。[0078]具体地,为货物或者货物包装上绑定标签,所述标签上设有标签代码,所述标签为可拖曳标签1,所述可拖曳标签1包括标签本体11和连接件12,优选地,所述标签代码设置在标签本体11上,所述连接件I2的一端与所述标签本体n连接,另一端与货物或货物包装2连接,如图2所示。这里需要对所述标签提出以下性能要求:首先,所述标签与货物或者货物包装的绑定紧密度要高,且尽量不要造成货物或包装破损,其他至于是通过粘贴、物理捆绑还是通过特定的绑定装置将连接件12的一端与货物或货物包装2连接,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其次,可拖曳标签能够满足货物随意放置在下述的装载工具中的任意位置,而标签本体能够经过所述连接件的拉伸或伸长达到下述的装载工具上设置的标签锁。满足以上要求的标签是可实现的,并经过实践,效果良好。[0079]S12、分拣。[0080]具体地,根据货物的收货地址及预设的提货区分布信息,为每个货物匹配对应的提货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货物分配预设的提货区编号信息,这里的提货区编号由物流管理公司进行预先规划好提货区的分布后一一编号,比如,收货地址为姑苏区朝阳小区的(不管哪一栋哪一户)归属为编号为T0001的提货区,为姑苏区朝霞小区的归属为T0002提货区,依次编排,直至虎丘区枫桥小区的归属为T8888提货区,等等;显然地,同一个小区可以布置两个或者更多的提货区,在此对其数量不作限定,对提货区的呈现形式比如提货仓、提货屋,提货柜也不作限定。[0081]S13、第一次信息录入。[0082]将每个货物对应的标签上的标签代码、提货区编号、收件人联系方式录入信息管理模块,所述信息管理模块为每一个货物的录入信息建立关联。[0083]这里的录入可以是人工通过扫描条码或者扫描电子标签或者是人工输入信息等方式进行信息的录入,也可以是通过与货物来源方合作,通过货物来源方的数据接口对所述信息管理模块开放的形式,则可向所述信息管理模块导入该货物的所有物流信息,尤其是收货地址和收件人联系方式等等,免除了人工手动输入收件人联系方式的操作。[0084]至此,完成信息录入后的系统可以明确某个货物是对应哪一个标签、要送往哪一个提货区、对应的收件人联系方式是什么,比如建立以下条目:标签代码B0008、提货区编号T0791、收件人联系方式19912345678。[0085]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物流控制方法对S11和S12的执行步骤的先后次序不作具体限定,比如先执行S12的分拣后执行S11的标签绑定,同样可以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这是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出的简单调整,无需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均应当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0086]S14、装载锁定。[0087]将货物按照对应的提货区编号分装到对应的装载工具中,每个装载工具都对应有装载编号,比如将要发往T0001提货区的货物1、2、3……均装入装载编号为Z00001的装载工具,将要发往T1001提货区的货物4、5、6……均装入装载编号为Z0008的装载工具等等。[0088]所述装载工具为一个立体的具有一定容纳空间的容器,每个装载工具上均安装有多个标签锁(用于锁标签和一个自动控制单元,所述标签锁为由控制器自动控制的电子锁,所述自动控制单元控制同一个装载工具上的所有标签锁的打开(当然设置多个自动控制单元同样可以实现技术方案),标签锁的闭合同样可以通过自动控制单元控制,更优选地可以采用机械按压锁闭的方式。就像上述的可拖曳标签1的连接件12可以拉伸或伸长,使得标签本体11可以到达标签锁位置,利用装载工具上的标签锁对分装到装载工具中的货物上的标签的标签本体11进行锁定。[0089]S15、第二次信息录入。[0090]将货物所在的装载工具的装载编号信息及标签所在的标签锁的锁件编号信息录入信息管理模块,优选地,在第二次录入以上信息的同时,附带录入第一次录入可以唯一确认信息条目的信息标签代码是可以唯一确认信息条目的,而收件人联系方式和提货区编号是不能唯一确认信息条目的),通过所述唯一确认信息条目的信息与之前已录入的信息建立关联,即在录入装载编号Z00003、锁件编号S00003-01的同时录入标签代码B0008,即可以建立以下关联:标签代码B0008、提货区编号T0791、收件人联系方式19912345678、装载编号Z00003、锁件编号S00003-01,系统即可识别B0008标签绑定货物此刻装载在Z00003装载工具中,B0008标签被锁定在S00003-01的标签锁上,此货物要发往T0791提货区,通知收件人联系方式是19912345678以上数字均为举例数字)。所述信息管理模块有一套编码体系,对于上述的标签代码、提货区编号、装载编号、锁件编号分别具有唯一性,即不会出现对两个标签设置相同的标签代码的情况,或者不会出现将提货区编号与装载编号设置为完全相同编号的情况。[0091]S16、送货。[0092]根据与装载工具关联的提货区编号,将各个装载工具送至对应的目标送达区域的提货区中,以上述为例,将装载编号Z00003的装载工具送往T0791提货区,在系统中预设有与所述T〇791提货区对应的地址信息。优选地,所述装载工具底部安装有导轮,方便将所述装载工具整体推入所述提货区,实现预装货物的批量入库,提高装卸效率。[0093]S17、通知取货。[0094]在将所述装载工具送达提货区以后,所述信息管理模块向装载工具中的每个货物的收件人联系方式发送取货通知消息,所述通知消息中除了可以告知有其货物送达T0791提货区请尽快领取以外,还可以附带货物信息,比如标签代码、装载编号等等,除此,通知消息中还包括取件码,所述取件码与锁件编号信息或收件人联系方式建立关联。[0095]SI8、取货。[0096]用户收到通知消息后,来到提货区取货。用户凭借所述取件码自助取货,过程如下:用户在密码输入装置上输入取件码,所述输入装置将所述取件码发送至信息管理模块,所述信息管理模块在收到取件码并对其完成验证后,向关联的锁件编号信息对应的标签锁发送解锁指令,优选地,所述解锁命令发送至自动控制单元,再由自动控制单元控制相应的标签锁打开。[0097]除此,也可以将取件码与收件人联系方式建立关联,再由收件人联系方式自动关联一个或多个货物信息条目,这样的好处是,当一个收件人有多个货物需要提取时,不需要一个个输入取件码,而是任意输入其中一个取件码,就可以匹配多个货物信息,再由收件人确认后,多个货物上的标签可以同步解锁。[0098]在解锁后,用户取出相应的货物,并将上面的标签解绑,可以归还到指定位置,实现标签的回收,至此,相当于用户完成对相应货物的签收。[0099]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统筹型的物流控制方法,参见图4,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流程:[0100]S21、绑定、分拣、信息录入。[0101]具体参见上一实施例的流程S11-S13,且S11、S12与S13的先后顺序可以随意调整,在此不再赘述。[0102]S22、装载锁定并信息录入。[0103]与上一实施例中流程S14和S15相同,在此不再赘述。[0104]S23、集中归并。[0105]上述S21和S22是各个物流配送方各自执行的动作,为了体现高度集约化理念,在执行完S21和S22后,收集不同来源的装载工具中的货物,对对应相同提货区编号的多个装载工具进行集中运输配送,和或将对应相同提货区编号的多个装载工具中装载的货物进行归并装载。多个物流配送方的装载工具中的货物送至总仓,优选地,统筹派送方式如下:将对应相同提货区编号的多个装载工具中装载的货物归并至一个或多个装载工具中,比如物流配送公司M送来要运往T0008提货区的装载工具为两个其中一个未载满),物流配送公司N送来要运往T0008提货区的装载工具为三个其中一个未载满),则可以将物流配送公司M的未载满的装载工具上的标签锁解锁后,将其中的货物装入物流配送公司N的未载满的装载工具中,并将这部分货物的录入信息条目中的装载编号及锁件编号信息进行更新。然后将不同来源的对应于相同提货区编号的装载工具可以是空间归并后的,也可以不进行归并集中送至相应的提货区。[0106]S24、送货。[0107]由物流总仓出发,通过运送装载工具,整批出总仓,装车,送入提货区。同时通过线路规划和运力计算合理安排送货计划,如图6所示,将同一提货区的货物一次性送达,即货物预装入装载工具后,通过运送装载工具,整批出总仓,入提货区,避免单件出总仓、单件装车、单件卸车、单件入提货区造成的效率低下,容易造成单件快递丢失或破损等问题。装载工具送达相应的提货区后,通知收件人取货与上一实施例的流程S17相同,在此不再赘述。[0108]综上,本实施例为物流配送方与物流统筹公司合作交接的一个物流控制方法实施例,而上一实施例可以看作是单个物流配送方物流公司的物流控制流程,也可以看作是多[物、爪配送万直接将未做处理的货物交由物流统筹公司进行统筹式分拣、绑定、录入直至最后的送货操作,即物流统筹公司作为多个合作的物流配送方的集中地,需要对多个物流配送方的待派送货物进行S11-S17的流程操作。[0109]综f,本发明的物流控制系统及物流控制方法具有以下四个发明点:[0110]〗、高度实现信息化,对货物,装载工具,标签锁,提货区进行编码,将对应货物的送货信息,和货物在运载工具中的位置信息录入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实现派送的信息化,信息化为后续的集约化提供信息流依据;[0111]11、集约化,将不同派送方的货物信息化处理后,集中一次性派送到目的地,集约化程度高;[0112]III、对货物进行预装后,批量入库,提高装卸效率;[0113]IV、突破常规,以锁标签的形式实现对货物的限制,大大提高了存放空间的利用率,同时通过系统提示标签锁编号,并控制标签锁的打开,让提货人找货高效,提货安全。[0114]本发明极大地提高了配送效率,解决同城派送的“最后一公里”的痛点和难点,推广性强,市场前景好。[0115]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物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模块:标签绑定模块,用于在货物或货物包装上设置标签,所述标签上设有标签代码;装载锁定模块,用于根据预设的提货区分布信息为货物的收货地址匹配对应的提货区编号,将货物按对应的提货区编号分类分装到装载工具中实现货物预装,并利用装载工具上的标签锁对分装到其中的货物上的标签进行锁定,所述装载工具设有装载编号,所述标签锁设有锁件编号;信息录入模块,用于将货物上对应标签的标签代码、提货区编号、收件人联系方式、货物所在的装载工具的装载编号及标签所在的标签锁的锁件编号录入信息管理模块;所述信息管理模块为每一个货物对应的标签代码、提货区编号、收件人联系方式、装载编号及锁件编号建立关联;运输模块,用于将各个装载工具送至对应的提货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在货物或货物包装上设置的标签为可拖曳标签,所述可拖曳标签包括标签本体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标签本体连接,另一端与货物或者货物包装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到货通知模块,用于向所述收件人联系方式发送取件码,所述取件码为收件人的取件凭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物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取件模块,用于对收件人输入的所述取件码进行验证,若验证通过,则控制相应的货物上的标签所在的标签锁打开。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集中归并模块,用于收集不同来源的货物,对对应相同提货区编号的多个装载工具进行集中运输配送,和或将对应相同提货区编号的多个装载工具中装载的货物进行归并预装,并将对应同一提货区编号的装载工具批量送入对应的提货区。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装载工具具有整体存放区域,所述装载工具底部设置有滚轮。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装载工具上设置有多个标签锁,所述标签锁顺序排列,所述标签锁在自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打开。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物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标签回收模块,用于在标签锁打开且用户取出相应的货物后,对所述货物或货物包装上的标签进行解绑及回收。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标签为条码标签、二维码标签或者电子标签。10.—种物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货物或者货物包装上设置标签,所述标签上设有标签代码;根据货物的收货地址及预设的提货区分布信息,为每个货物匹配对应的提货区编号;将货物按照对应的提货区编号分装到对应的装载工具中实现货物预装,并利用装载工具上的标签锁对分装到其中的货物的标签进行锁定;将每个货物对应的标签上的标签代码、提货区编号、收件人联系方式、货物所在的装载工具的装载编号、标签所在的标签锁的锁件编号录入信息管理模块,所述信息管理模块为每一个货物的录入信息建立关联;根据与装载工具关联的提货区编号,将各个装载工具送至对应的提货区。11.一种物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货物或者货物包装上设置标签,所述标签上设有标签代码;根据货物的收货地址及预设的提货区分布信息,为每个货物匹配对应的提货区编号;将每个货物对应的标签上的标签代码、提货区编号、收件人联系方式录入信息管理模块,所述信息管理模块为每一个货物的录入信息建立关联;将货物按照对应的提货区编号分装到对应的装载工具中实现货物预装,并利用装载工具上的标签锁对分装到其中的货物的标签进行锁定;将货物所在的装载工具的装载编号、标签所在的标签锁的锁件编号录入信息管理模块,所述信息管理模块将其通过标签代码与对应的提货区编号、收件人联系方式均建立关联;根据与装载工具关联的提货区编号,将各个装载工具送至对应的提货区。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物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各个装载工具送至对应的提货区之后还包括:向所述收件人联系方式发送取件码,收件人通过所述取件码开锁取件。13.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物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货物或货物包装上设置的标签为可拖曳标签,所述可拖曳标签包括标签本体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标签本体连接,另一端与货物或者货物包装连接。14.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物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各个装载工具送至对应的提货区之前还包括:收集不同来源的货物,对对应相同提货区编号的多个装载工具进行集中运输配送,和或将对应相同提货区编号的多个装载工具中装载的货物进行归并预装,并将对应同一提货区编号的装载工具批量送入对应的提货区。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物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收件人通过所述取件码开锁取件后还包括:对取得的货物或货物包装上的标签进行解绑及回收。

百度查询: 张贝格;张家港龙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物流控制系统及物流控制方法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