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一种道茶生产方法 

申请/专利权人:吴玉华

申请日:2024-04-10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公开(公告)号:CN118235803A

主分类号:A23F3/06

分类号:A23F3/06;A23F3/12;A23F3/08

优先权:

专利状态码:在审-公开

法律状态:2024.06.25#公开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道茶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为:S1:采摘:选在午后12时至下午4时以前所采下鲜叶,使叶子有充分的晒青时间,制茶品质优异;S2:选青:选择标准为嫩开面二、三叶;S3:晒青:晒青采用自然日光晒青,鲜叶在光热作用下,促进酶的活性,同时散发部分水分,便于摇青。本发明中杀青叶需乘热揉捻,揉捻过程先轻压后逐渐加压,中途需减压1‑2次,嫩叶揉捻5‑8min,老叶揉捻6‑12min,揉捻后应马上解块散热和散水气,并及时上烘,揉捻只要大叶与茎梗分离,初步成条即可,提升嫩叶成条率,保证叶芽完整,避免产生大量的茶叶粉末,且生产出的道茶叶含有的茶多酚、茶碱与红曲霉菌较多,具有降三高且安全瘦身的功效,绿色健康。

主权项:1.一种道茶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采摘:选在午后12时至下午4时以前所采下鲜叶,使叶子有充分的晒青时间,制茶品质优异;S2:选青:选择鲜叶标准为嫩开面二、三叶;S3:晒青:晒青采用自然日光晒青,鲜叶在光热作用下,促进酶的活性,同时散发部分水分,便于摇青;S4:凉青:降低鲜叶叶温,平衡鲜叶内部的水分,使叶细胞恢复生机,呈紧张状态,便于后续工序进行,同时伴随着失水过程,酶的活性增强,散发部分青草气,利于香气透露;S5:做青:采用碰青手法,碰青手势要轻,手心向上,五指分开,勿贴筛底,轻捧叶片抖动翻接,翻成圈状凹字形堆,让其均匀透气,碰青采用先少后多、先轻后重的方式,每次碰青时间2-6min,碰青后静置1-2h,静置时摊叶量达15-20cm,堆成凹字形堆,做青环境以空调制冷控制青间温度在20至22℃,相对湿度在70%以下;若做青过程中气温在18℃以下,则还需二次静置,在青叶上加盖布袋,以提高发酵温度,做青一般从晚上七八时至第二天清晨,需8-12h;S6:杀青:采用滚简杀青机,火温控制在150℃左右,时间4-5min。S7:揉捻:杀青后的叶子需乘热揉捻,揉捻过程先轻压后逐渐加压,中途需减压1-2次,嫩叶揉捻5-8min,老叶揉捻6-12min,揉捻后应马上解块散热和散水气,并及时上烘。S8:初焙:采用滚筒杀青机,开始的火温控制在120℃左右,时间5-8min,叶温掌握在40℃左右即可,初焙后茶叶的含水量在30-35%左右,将初焙茶叶均匀摊放于圆筛上静置摊凉回润。S9:初包揉:包揉运用“揉、压、搓、抓”等动作,使茶条形成紧结、弯曲、螺旋状外形,并挤出茶汁粘附在叶表,初包揉用茶巾包揉,采用平板包揉机和速包机配合包揉,初包揉后的茶叶要解块散热,防止闷黄,经速包机包揉后须去除茶末,而后进行平板机包揉至紧结,要使外形圆而紧结,需经十到数十次的包揉。S10:复焙:进一步散发部分水分,快速提高叶温,改善理化塑性,进一步为复包揉创造条件,复焙需“快速、适温”,控制茶坯适当含水量,防止失水过多造成“干揉”,产生过多的碎茶粉末;S11:复包揉:包括如下步骤:温热:将初干后的茶坯投入圆筒杀青机炒热回软,锅温约120℃,时间2min,叶温控制在40℃左右;速包:将茶叶放入方形包揉布用速包机速包成球团;静置定型:解块;速包:速包后再将球团装入特制茶袋;球揉:将装茶团茶袋放入球茶机揉捻10-15min,再经2次冷包揉;重复炒热:锅温与时间比第一次炒热略为降低和缩短;第二次布揉:重复第一次布揉,再行复炒,重复速包→解块→速包→静包定型作业二次,直至外形达到半球型或球型要求,此时含水率在10-15%,每次球揉可揉1-5个茶团,揉捻数2个以上时,每个茶团大小及松紧度应相同,避免茶团易相碰,影响揉团回转,布揉刚开始时,因茶叶较湿软,不宜速包太紧和用力揉压,易使茶叶形状扁平而不圆,前期静包时间不宜过长,以防闷热,随炒热次数增加,速包程度渐紧,静包定型时间渐长;S12:烘干:采用节能热风焙茶橱,温度先高后低,茶叶进焙茶橱前火温控制在145℃左右,包揉后茶叶经解块、轻摔薄摊于焙茶筛上,茶叶进焙茶橱后,火温控制在110℃左右,一般烘干分三次进行,中间将茶叶退出焙茶橱摊凉二次,在烘焙过程中根据茶叶变化情况随时调节温度,及时翻动,坚持薄焙,多次烘干,道茶经此工序后基本成型。S13:精制:即整饰外形、剔除劣杂、减少水分、达到外形匀整,内质一致,将道茶加工成各种品级的产品,以符合食品茶的规格标准。

全文数据:

权利要求:

百度查询: 吴玉华 一种道茶生产方法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