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一种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_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_201711036226.7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申请日:2017-10-31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公开(公告)号:CN107663815B

主分类号:E01B25/12

分类号:E01B25/12

优先权: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4.05.03#授权;2018.03.06#实质审查的生效;2018.02.06#公开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属于跨座式单轨交通道岔技术领域,其中通过在两条平行轨道上对应设置一定长度可上下升降的第一轨道升降梁和第二轨道升降梁,在上述两升降梁之间设置第一固定梁,且在第一固定梁的周围设置有可上下升降并可分别连通第一轨道升降梁两端轨道梁的第一道岔升降梁和第四道岔升降梁,以及可分别连通第二轨道升降梁两端轨道梁的第三道岔升降梁和第二道岔升降梁。本发明通过上述升降梁与固定梁的对应匹配组合来实现两列并行轨道的斜向连通,从而不仅有效实现了单轨列车的交叉渡线,还大大简化了交叉渡线的结构,降低了交叉渡线的经济成本,推动了单轨列车的应用。

主权项:1.一种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设置于两并行轨道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轨道升降梁(1)和第二轨道升降梁(2),其分别设置在两并行轨道上,各自分别与对应的轨道共线,其可在竖直方向上升降使其与对应的轨道高度平齐或不平齐,从而可将对应的轨道连通或断开;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其设置在两并行轨道之间,包括沿第一方向布置的第一道岔升降梁(3)和沿第一方向布置的第二道岔升降梁(6),第一道岔升降梁(3)和第二道岔升降梁(6)可分别沿竖直方向升降,两者组合形成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并可在竖直方向上升降使其与两平行轨道高度平齐或不平齐,从而可在第一方向将两并行轨道进行过渡连接或断开;第二方向道岔升降梁,其设置在两并行轨道之间,并与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交叉设置,包括沿第二方向布置的第三道岔升降梁(5)和沿第二方向布置的第四道岔升降梁(4),第三道岔升降梁(5)和第四道岔升降梁(4)可分别沿竖直方向升降,两者组合形成第二方向道岔升降梁,并可在竖直方向上升降使其与两平行轨道高度平齐或不平齐,从而可在第二方向将两并行轨道进行过渡连接或断开;其中,所述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和第二方向道岔升降梁交叉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固定梁(7),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和第二方向道岔升降梁通过该第一固定梁(7)实现交叉连接;所述第一轨道升降梁(1)升到最高处时其两端设置有可将其与两端轨道梁匹配连通的第二固定梁(8)和第三固定梁(9),所述第二轨道升降梁(2)升到最高处时其两端设置有可将其与两端轨道梁匹配连通的第四固定梁(10)和第五固定梁(11)。

全文数据:一种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跨座式单轨交通道岔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背景技术[0002]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道路拥挤带来的交通问题不仅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而且还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跨座式单轨交通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交通拥挤的问题,更好地适应了现代城市的交通状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轻轨交通为主要形式的跨座式单轨交通己成为城市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0003]在轨道交通列车的行车组织中,为满足列车折返需求,在轨道线路中需要设置交叉渡线的道岔结构来进行轨道交通列车的渡线。但是,现有技术中没有可以适用于单轨交通列车进行交叉渡线的相关技术和产品,现有的单轨交通列车为实现渡线功能,通常是采用两个单渡线进行替代或者采用四组单开道岔结构来构成交叉渡线。然而,上述两种方法不仅会大大增加单轨交通的成本投入,而且两组渡线串联会导致道岔平台的加长,不利于远端道岔的维护与控制,四组单开道岔结构的设计会导致道岔平台的加宽,影响城市规划以及轨道交通的景观设计。发明内容[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其中通过在两条平行轨道上对应设置一定长度可上下升降的第一轨道升降梁和第二轨道升降梁,并在上述两升降梁之间设置第一固定梁,且在第一固定梁的周围设置有可上下升降并可分别连通第一轨道升降梁两端轨道梁的第一道岔升降梁和第四道岔升降梁,以及可分别连通第二轨道升降梁两端轨道梁的第三道岔升降梁和第二道岔升降梁,通过上述升降梁与固定梁的匹配组合连通,有效实现了单轨列车的交叉渡线,简化了交叉渡线的结构,降低了交叉渡线的经济成本。[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设置于两并行轨道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0006]第一轨道升降梁和第二轨道升降梁,其分别设置在两并行轨道上,各自分别与对应的轨道共线,其可在竖直方向上升降使其与对应的轨道高度平齐或不平齐,从而可将对应的轨道连通或断开;[0007]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其设置在两并行轨道之间,并可在竖直方向上升降使其与两平行轨道高度平齐或不平齐,从而可在第一方向将两并行轨道进行过渡连接或断开;[0008]第二方向道岔升降梁,其设置在两并行轨道之间,并与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交叉设置,其可在竖直方向上升降其与与两平行轨道高度平齐或不平齐,从而可在第二方向将两并行轨道进行过渡连接或断开;[000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包括沿第一方向布置的第一道岔升降梁和沿第一方向布置的第二道岔升降梁,第一道岔升降梁和第二道岔梁可分别沿竖直方向升降,两者组合形成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001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方向道岔升降梁包括沿第二方向布置的第三道岔升降梁和沿第二方向布置的第四道岔升降梁,第三道岔升降梁和第四道岔升降梁可分别沿竖直方向升降,两者组合形成第二方向道岔升降梁。[001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交叉横交。[0012]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和第二方向道岔升降梁交叉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固定梁,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和第二方向道岔升降梁通过该第一固定梁实现交叉连接。[0013]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轨道升降梁升到最高处时其两端设置有可将其与两端轨道梁匹配连通的第二固定梁和第三固定梁,所述第二轨道升降梁升到最高处时其两端设置有可将其与两端轨道梁匹配连通的第四固定梁和第五固定梁。[0014]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轨道升降梁的两端设置为一定深度的楔形弧面,用以与所述第一轨道升降梁两端的固定梁以楔形弧面匹配连通,相应的,所述第二轨道升降梁的两端设置有内凹一定深度的楔形弧面,用以与所述第二轨道升降梁两端的固定梁以楔形弧面匹配连通,且所述第一轨道升降梁上的楔形弧面与所述第二轨道升降梁上的楔形弧面相向设置。[0015]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固定梁呈四方形,其每一侧边可分别对应匹配连接上升到最高处的所述第一道岔升降梁、所述第四道岔升降梁、所述第三道岔升降梁和所述第二道岔升降梁的一端。[0016]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和所述第二方向道岔升降梁与所述轨道梁匹配连通的端部设置为斜向楔形面。[001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升降梁的底部设置有连通控制系统的升降系统,以用于控制各升降梁的组合升降,且与升降系统还匹配设置有锁定装置,以用于各升降梁升降到位后能够锁定在该位置。[0018]总体而言,通过本发明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0019]1本发明的升降型交叉渡线单轨道岔,通过在并行轨道上对应设置可升降的第一轨道升降梁和第二轨道升降梁,不仅可在两列轨道有通行需求时升到最高处连通两侧轨道梁从而保证两列轨道可通行,还能在两列轨道有交叉渡线需求时降到最低处以断开两侧轨道梁以确保交叉渡线的准确性;[0020]2本发明的升降型交叉渡线单轨道岔,在两列并行跨座式单轨轨道之间设置呈横交结构的四根升降梁,通过任一斜向设置的两根升降梁匹配组合并以端部连通两列并行轨道上的轨道梁,继而实现了两列并行轨道的斜向连通,通过两组斜向升降梁和第一轨道升降梁及第二轨道升降梁的匹配升降,有效实现了两列轨道之间的单轨列车交叉渡线;[0021]3本发明的升降型交叉渡线单轨道岔,通过不同升降梁与固定梁的匹配组合,结构简单,易于操作控制,不仅有效实现了两列轨道间单轨列车的交叉渡线,还大大降低了传统交叉渡线方式产生的经济成本,提升了单轨列车的经济性。附图说明[0022]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的整体结构示意图;[0023]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沿A-A向剖视图;[0024]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处于初始状态示意图;[0025]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处于状态一示意图;[0026]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处于状态二示意图;[0027]在所有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技术特征,具体为:1.第一轨道升降梁,2.第二轨道升降梁,3.第一道岔升降梁,4.第四道岔升降梁,5•第三道岔升降梁,6.第二道岔升降梁,7.第一固定梁,8.第二固定梁,9.第三固定梁,10.第四固定梁,11.第五固定梁,12.轨道梁,13.升降系统。具体实施方式[0028]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0029]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0030]—个优选实施例中的升降型交叉渡线单轨道岔结构示意图如图1〜5所示,其中,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沿A-A向剖视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处于初始状态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处于状态一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处于状态二示意图。[0031]进一步地,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升降型交叉渡线单轨道岔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中,同于跨座式单轨列车形式的两列轨道平行设置,分别为一号轨道和二号轨道,两列轨道上的单轨列车可以并行行驶或者相向行驶。进一步地,一号轨道上设置有一段可以上下升降的第一轨道升降梁1,相应地,二号轨道上也相应设置有一段可以上下升降的第二轨道升降梁2,第一轨道升降梁1在升到最高处时其两端刚好与一号轨道连通,第二轨道升降梁2升到最高处时其两端刚好与二号轨道连通;进一步优选的,第一轨道升降梁1和第二轨道升降梁2的长度相同,且沿两列轨道中部的横向轴线对称;进一步优选地,第一轨道升降梁1和第二轨道升降梁2沿纵向轴线对称,第一轨道升降梁1的两端设置有第二固定梁8和第三固定梁9,第二轨道升降梁2的两端设置有第四固定梁10和第五固定梁11,第一轨道升降梁1、第二固定梁8、第三固定梁9和一号轨道上的轨道梁12同轴线设置,且第一轨道升降梁1的两端面设置为有一定内凹弧度的楔形面,使得第一轨道升降梁1的一侧边长度大于其另一边长度,两侧边端部的连线构成楔形面的轮郭线,如图1和图3所示,相应的,第二固定梁8、第三固定梁9与第一轨道升降梁1匹配连接的两端对应设置为有一定外凸弧度的楔形面以与第一轨道升降梁1的两端匹配连接而连通为供单轨列车通行的一号轨道,进一步地,第二道岔升降梁6与第四固定梁10及第五固定梁11匹配连接的端部也相应设置为有一定弧度的楔形面,即第二固定梁8与第四固定梁10、第三固定梁9与第五固定梁11沿两列轨道中部的横向轴线对称。[0032]进一步地,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一轨道升降梁1和第二轨道升降梁2之间的横向轴线与纵向轴线的交点处设置有第一固定梁7,如图1所示,第一固定梁7的外轮廓为四边形,其两对角的连线分别与两列轨道之间过第一固定梁7中心的纵向轴线和横向轴线重合,且其每一条边外侧均对应设置有升降梁结构;进一步具体地,第一固定梁7靠近第二固定梁8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道岔升降梁3,其一侧端面设置为与第二固定梁8背离其楔形面的侧边相匹配的斜面,另一侧端面与第一固定梁7上同侧的侧边相匹配,以将第二固定梁8与第一固定梁7连通;进一步地,第一固定梁1靠近一号轨道的另一边的一侧对应设置有第四道岔升降梁4,其与第一道岔升降梁3沿过第一固定梁7中心的纵向轴线对称;进一步地,第一固定梁7靠近二号轨道的两边分别对应设置有第三道岔升降梁5和第二道岔升降梁6,其中,第三道岔升降梁5升到最高处时其一端与第四固定梁1〇背离其楔形面的侧边相匹配,另一端与第一固定梁7的侧边相匹配,相应的,第二道岔升降梁6升到最顶部时其两端也分别与第五固定梁11背离其楔形面的侧边以及第一固定梁7的侧边相匹配,即第一道岔升降梁3与第三道岔升降梁5、第四道岔升降梁4与第二道岔升降梁6沿过第一固定梁7中心的横向轴线相互对称,第一道岔升降梁3、第四道岔升降梁4、第三道岔升降梁5和第二道岔升降梁6处于同一高度平面时形成横交的渡线结构;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第一道岔升降梁3、第四道岔升降梁4、第三道岔升降梁5和第二道岔升降梁6为曲线形轨道梁。[0033]进一步地,每一根升降梁的底部都安装有升降系统13,用于将相应的升降梁升降到相应的位置,每一根升降梁底部的升降系统13的控制指令统一由控制系统来发出,以实现一号轨道和二号轨道在不同需求下的交叉渡线;进一步地具体地,当一号轨道和二号轨道处于初始状态时,第一轨道升降梁1和第二轨道升降梁2升到最高位置,第一道岔升降梁3、第四道岔升降梁4、第三道岔升降梁5和第二道岔升降梁6此时优选下降到各自的最低位置,第一轨道升降梁1与第二固定梁8、第三固定梁9以及两固定梁两端的轨道梁I2连通为一号轨道,第二轨道升降梁2与第四固定梁1〇、第五固定梁11以及两固定梁背离第二轨道升降梁2—侧的轨道梁12连通为二号轨道,初始状态时可供两列单轨列车在一号轨道和二号轨道上并行行驶或者相向行驶。[0034]进一步地,当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升降型交叉渡线单轨道岔处于状态一时,如图4所示,第一轨道升降梁1和第二轨道升降梁2分别在升降系统13的控制下下降到最低位置,此时,第一道岔升降梁3和第二道岔升降梁6分别在升降系统13的控制下上升到最高位置,即第二固定梁8、第一道岔升降梁3、第一固定梁7、第二道岔升降梁6和第五固定梁11依次连通,单轨列车可从一号轨道上的轨道梁12经上述固定梁和升降梁渡线到二号轨道上的轨道梁12,也可在上述列车行驶方向相反时实现从二号轨道上的轨道梁12渡线到一号轨道上的轨道梁12,从而实现在一号轨道和二号轨道之间的渡线。[0035]进一步地,当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升降型交叉渡线单轨道岔处于状态二时,如图5所示,第一轨道升降梁1和第二轨道升降梁2分别在升降系统13的控制下下降到最低位置,此时,第三道岔升降梁5和第四道岔升降梁4分别在升降系统13的控制下上升到最高位置并与固定梁和轨道梁丨2处于同一高度平面上,即第四固定梁1〇、第三道岔升降梁5、第一固定梁7、第四道岔升降梁4和第三固定梁9依次连通,单轨列车可从二号轨道上的轨道梁12经上述固定梁和升降梁渡线到一号轨道上的轨道梁丨2,也可在上述列车行驶方向相反时实现从了可轨道上的轨道梁12渡线到二号轨道上的轨道梁12,从而实现在一号轨道和二号轨道之间的渡线。进一步地,单轨道岔结构通过状态一和状态二的转换便可实现一号轨道和二号轨道上列车的交叉渡线。[0036]进一步优选地,六根升降梁的底部均设置有升降系统13,升降系统13与控制系统连通,由控制系统向升降系统发出升降指令,从而实现对升降梁的组合升降控制,以确保每一种升降梁升到最高处匹配连通时,其余升降梁都处在最底部以保证升降梁匹配连通的准确性;进一步优选地,每一根升降梁的底部还设置有锁定系统,其可进一步优选包括锁定销、锁定槽,其连接控制系统,由控制系统发出控制指令以使得当升降梁上升到最高处或下降到最低处时可将升降梁的该状态锁定,以保证升降梁在工作或避让位置时不发生偏离和位移。[0037]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设置于两并行轨道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轨道升降梁(1和第二轨道升降梁(2,其分别设置在两并行轨道上,各自分别与对应的轨道共线,其可在竖直方向上升降使其与对应的轨道高度平齐或不平齐,从而可将对应的轨道连通或断开;第=方向道岔升降梁,其设置在两并行轨道之间,并可在竖直方向上升降使其与两平行轨道高度平齐或不平齐,从而可在第一方向将两并行轨道进行过渡连接或断开;第二方向道岔升降梁,其设置在两并行轨道之间,并与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交叉设置,其可在竖直方向上升降其与与两平行轨道高度平齐或不平齐,从而可在第二方向将两并行轨道进行过渡连接或断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其中,所述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包括沿第一方向布置的第一道岔升降梁3和沿第一方向布置的第二道岔升降梁6,第一道岔升降梁3和第二道岔升降梁⑹可分别沿竖直方向升降,两者组合形成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其中,所述第二方向道岔升降梁包括沿第二方向布置的第三道岔升降梁5和沿第二方向布置的第四道岔升降梁4,第三道岔升降梁5和第四道岔升降梁⑷可分别沿竖直方向升降,两者组合形成第二方向道岔升降梁。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交叉横交。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其中,所述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和第二方向道岔升降梁交叉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固定梁7,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和第二方向道岔升降梁通过该第一固定梁7实现交叉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升降型交叉渡线单轨道岔,其中,所述第一轨道升降梁(1升到最高处时其两端设置有可将其与两端轨道梁匹配连通的第二固定梁8和第三固定梁9,所述第二轨道升降梁2升到最高处时其两端设置有可将其与两端轨道梁匹配连通的第四固定梁10和第五固定梁11。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升降型交叉渡线单轨道岔,其中,所述第一轨道升降梁⑴的两端设置为一定深度的楔形弧面,用以与所述第一轨道升降梁⑴两端的固定梁以楔形弧面匹配连通,相应的,所述第二轨道升降梁⑵的两端设置有内凹一定深度的楔形弧面,用以与所述第二轨道升降梁2两端的固定梁以楔形弧面匹配连通,且所述第一轨道升降梁1上的楔形弧面与所述第二轨道升降梁2上的楔形弧面相向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5中任一项所述的升降型交叉渡线单轨道岔,其中,所述第一固定梁7呈四方形,其每一侧边可分别对应匹配连接上升到最高处的所述第一道岔升降梁3、所述第四道岔升降梁⑷、所述第三道岔升降梁和所述第二道岔升降梁¢3的一端。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升降型交叉渡线单轨道岔,其中,所述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和所述第二方向道岔升降梁与所述轨道梁匹配连通的端部设置为斜向楔形面。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升降型交叉渡线单轨道岔,其中,所述升降梁的底部设置有连通控制系统的升降系统(13,以用于控制各升降梁的组合升降,且与所述升降系统(13还匹配设置有锁定装置,以用于各升降梁升降到位后能够锁定在该位置。

百度查询: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